-
13世纪的蒙古游记:《普兰迦儿宾行记》《鲁布鲁克蒙古游记》
西方关于13世纪的蒙古见闻,有如下著作:①嘉宾尼(卡尔平尼),1245----1247年到蒙古见拔都贵由汗,撰写《蒙古史》(《普兰迦儿宾行记》);②鲁布鲁克,1253年去蒙古,见蒙哥汗,撰写《鲁布鲁克蒙古游记》;③马可波罗,见忽必烈汗,写《马可波罗游记》;④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去哈拉和林见蒙哥汗写《海屯行记》;⑤意大利修士鄂多立克撰写《东游录》。13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大动荡的世纪。从13世纪初,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在大半个世纪中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远征, 以雷霆之势扫除了无数封建壁垒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帝国...
2019-10-25 9988 -
蒙古丨图拉河旁发现的石碑或为比阙特勤碑还早的蒙古语碑
在蒙古國圖拉河旁Hüis Tolgoi發現的七世紀的石碑,經過EHESS(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蒙古學家Mehmet Ölmez, 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 Dieter Maue, Alexander Vovin的先期破解研究,近期宣佈為Brāhmī(婆羅米文)文字編寫的蒙古語族語言石碑。主流看法通常是假設五到七世紀的蒙古語族生活在东蒙古地区和满洲地区,但是這個考古發現確實證明了那個時代的蒙古中西部也有蒙古語族存在。EHESS認為本碑不属於泥利可汗或者柔然人,而是铁勒人所立。以上来自Ét...
2019-10-25 8614 -
朱泓:人种学上的匈奴、鲜卑与契丹
*作者简介:朱泓,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种,或者称种族,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众所周知,识别民族的依据主要是语言、习俗等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即侧重于对某一特定人群社会文化属性方面的考察。然而,划分种族的标志则是体质结构上的某些共同的遗传性状,—般是以肤色、眼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以及头形、面形和其他遗传学特征为依据的,即着眼于对其自然生物属性的考察。但是,既然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某一特定的人群,那么它们之间又必然会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对古代民族人种成分的分析,必将有助于...
2019-10-25 10373 -
古代蒙古的饮金为誓——党宝海
*本文原载《欧亚学刊》第6辑(中华书局,2007年)。一班珠尼河盟誓二以上两个饮金结盟的例子都发生在国与国之间或两派重大政治势力之间。实际上,这种立誓方式也出现于普通人之间或日常生活中,而它本身被赋予的神圣性没有丝毫改变。以下我们看几个时间稍晚的例子。忽必烈时,云南都元帅宝合丁毒死忽必烈之子云南王忽哥赤,王府文学张立道为了反击宝合丁,暗中组织力量。在当时的险恶形势下,自己的同谋必须非常可靠。为了保证彼此的忠诚,张立道等人饮金屑立誓。《元史》卷167《张立道传》记载:[立道]潜结义士得十三人,约共讨贼,刺臂血和金屑饮...
2019-10-25 8856 -
图集丨满洲国时期的人像-民族篇②
插有“帝旗”的专车载浦仪视察朝鲜族、满洲族、汉族女子的写真名信片朝鲜族妇女背着孩子买菜承德避暑山庄散养的鹿大兴安岭大主教在哈尔滨,各教堂有各自的主教,定期做弥撒到日本女孩家中做客的满洲国女孩敖包祭祀摔跤摔跤手们牧民转场途中休息蒙古族少年窝棚中聆听喇嘛教诲的信徒们离乡背井的白俄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享用晚餐的俄罗斯族一家奉天北塔及法轮寺天地佛(沈阳有五座古塔,文革毁三座,现仅北塔尚存)奉天故宫奉天省郑家屯(今双辽)蒙古族庙抚顺满洲族孩子(1936年)抚顺煤矿小镇的外景这种房屋构造是东北独有的抚顺朝鲜族孩子(1938年...
2019-10-25 6886 -
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下)
四除了以上讨论的青牛白马说之外,还有一个契丹族的历史传说也常为人们所引用,这个故事见于《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后有一主,号曰迺(nǎi)呵,此主持一髑(dú)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髑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喎(wāi)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
2019-10-25 7397 -
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上)
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活动踪迹,这些出自汉人的间接记载对于今天的历史学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契丹建国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1] 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 问题 ,[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 的余地。除了青牛白马说之外,牵涉契丹族历史的其它一些...
2019-10-25 7176 -
吕文利:明末清初蒙古诸部试图建立“政教二道”中心的实践(下)
*吕文利,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以及天下边疆。三、蒙古喀尔喀部试图建立中心的努力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大变局中,漠北喀尔喀部的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喀尔喀部也是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分封其第六子阿鲁楚博罗特与第十一子格埒森扎到喀尔喀万户的左右翼,16世纪中叶,喀尔喀左翼内迁至大兴安岭一带而为“内喀尔喀五部”,原驻牧地尽为格埒森扎后裔所有,后格埒森扎后裔又分出左右两翼,在16世纪末...
2019-10-25 6957 -
吕文利:明末清初蒙古诸部试图建立“政教二道”中心的实践(中)
*吕文利,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以及天下边疆。二、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和土尔扈特部试图建立中心的实践 如前文所述,在俺答汗时期,蒙古诸部就已开始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1603年,转世于俺答汗家族的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在蒙古贵族的护送下到达拉萨,但是他在1616年突然在哲蚌寺去世,年仅28岁,这更加引起了西藏局势的动荡。西藏藏巴汗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在西藏确立了统治地位,格...
2019-10-25 6796 -
吕文利:明末清初蒙古诸部试图建立“政教二道”中心的实践(上)
*吕文利,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以及天下边疆。关于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引入藏传佛教,学界有很多讨论,最近几年,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表,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如石滨裕美子关于“佛教政治”的研究,她通过考察14-17世纪的藏、蒙、满文资料,认为藏文的“chos srid”、蒙文的“törü šasin”、满文的“doro šajin”的意思一样,具有一致性,她把这种一致性概...
2019-10-25 7421 -
程嘉静&倪晓华丨蒙古汗国斡耳朵的驻营形式及内部陈列
*本文原载于《赤峰学院报》2010年第11月,第31卷第11期。太宗即窝阔台,宪宗即为蒙哥,二者均为蒙古汗国时期的统治者。他们秉承蒙古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也就决定了其斡耳朵一直处于不断移动的状态,但由于二者统治时期,春夏秋冬四时捺钵之地又相对固定,因而斡耳朵又在—定时间和地点内相对稳定,可以说这个时期斡耳朵体现了动与静的的结合。斡耳朵一经驻扎下来,其驻营形式和内部陈列即是本文所探讨之处。一、斡耳朵是否移动蒙古民族世代游猎于广阔的草原。斡耳朵如果定义为 “汗和后妃居住之地”,则它就是四季迁徙的,但是斡耳朵在移动时...
2019-10-25 7818 -
孔令伟丨从新发现的藏文文献看藏传佛教在土尔扈特东归中的历史作用
*本文原载于《中国藏学》2019年第1期与民族史。作者:孔令伟,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与历史学系双联项目博士候选人、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学专修外国人共同研究者。摘要:近年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发现两篇完整的藏文文书,原收藏于当地藏传佛教寺院,经笔者考证,为1771年自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土尔扈特人所携回。作为遗留性史料的这两件藏文文书,为史家探索17-18世纪土尔扈特、西藏地方以及清廷三者间的交往,开启了一扇大门。结合藏文档案、托忒文史籍与清朝官方文献,可知咱雅班第达圆寂后,其弟子所组成的卫拉特大库伦于1...
2019-10-25 11946 -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一、二章读后札记
*本文原载于元代边疆史地研究-7月13日。昨日拜读《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第一章、二章(以下简称邱文),特草就札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史集》几处“蒙古斯坦”所指地域邱文P22以为“蒙古斯坦”相当于《南村辍耕录》之“鞑靼田地”;邱文P24-25以为《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汉译本P122)所载克烈部冬、夏营地之“蒙古斯坦”;以及《史集·部族志》“乃蛮”条(P229)也儿的石河、乞儿吉思之间群山延伸至克烈部王罕居地之“蒙古斯坦”,均为泛指,指斡难、怯绿连河蒙古人土地,位于蒙古高原东部,而乃蛮部与汪...
2019-10-25 7867 -
李鸣飞:蒙元时期的“札撒孙”
*本文原载《西域研究》2013年第2期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微信版有删改,引用请据原文。作者:李鸣飞博士,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札撒孙在蒙元时期是一种蒙古怯薛官职,有时也作为人名使用,本文主要讨论作为怯薛官职的札撒孙。传统史料中,这个词出现次数不多,导致其作为官职出现时,有的学者将其误为人名。更由于相关材料较少,学者难以确切了解其职能。2002年韩国发现的《至正条格》中有四条断例出现了这一官职,笔者最近翻译的伊利汗国时期的波斯文史料《书记规范》(Dastūr a...
2019-10-25 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