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

  • 北京知青谈蒙古草原游牧文化:一般性特点

    北京知青谈蒙古草原游牧文化:一般性特点

    作者简介:原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学生,1968年到内蒙古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额尔登乌云拉大队插队。1975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1981年赴美学习,1988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多年在美国李斯麦克学院担任数学教师。这里的一般性是说,这样的特点其他人类文明也可能具有,相对于其他人类文明不具有的特殊性。这篇讨论蒙古草原游牧文明的一般性,下一篇讨论蒙古草原游牧文明的特殊性。蒙古草原游牧文明有三个特点:1、蒙古草原文明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是逐水逐草靠天吃饭的自然游牧,所谓nomadic;2、蒙古草原游...

    2024-08-13 1389
  • 察哈尔蒙古族风俗习惯(二)

    察哈尔蒙古族风俗习惯(二)

    察哈尔蒙古族风俗习惯全巴扎布(接续上节)     二、新年前后的礼节      蒙古族过年有很多礼节和特殊的习俗,但因各地风俗习惯有具体差别,所以在细节方面有所不同。察哈尔地区蒙古族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做为祭灶节,在每年大小雪之间卧羊时,要准备祭灶的胸叉,即将宰杀后的一只羯羊,卸取其带整块肚肉的胸叉骨部分,连同羊的内脏和整个羊肉保存起来,以备祭灶时专用。       祭灶节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有尊崇水火土的风俗。每年腊月二...

    2024-08-13 1278
  • 动人心弦的英雄史诗——江格尔

    动人心弦的英雄史诗——江格尔

    文字 | 图雅翻译 | 其力格日史诗是人类早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创造的文学载体之一。一部充满魅力的史诗不仅记录着古代的历史、传承着文化,更展示着人类思想的卓越和艺术的升华,它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形式,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重器”。《江格尔》是我国少数民族说唱形式流传的民间巨著,它与《格萨尔》《玛纳斯》堪称“中国三大史诗”。大约13世纪,最初产生和流传于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民间,作为说唱叙事诗,《江格尔》在卫拉特蒙古人中流传了数百年时间。后来随着卫拉特人的迁徙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部分诗章相继传播到青海蒙古族聚居地区和内...

    2024-08-08 1235
  • 浩瀚草原 壮美画卷—记内蒙古自治区美术65年发展历程

    浩瀚草原 壮美画卷—记内蒙古自治区美术65年发展历程

      托 娅    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内蒙古美术伴随自治区65年的发展历程,从形成、成长、遭受重创,到崛起、发展、成熟,在祖国北方这片广袤、浩瀚的草原上,留下了自己坚实、饱含激情的艺术足迹。她是共和国美术雄壮交响曲中一段深情、悠远的牧歌,是祖国美术壮阔山河中的一片浩瀚的绿野,是新中国美术宏伟大厦中与各兄弟民族美术牢固凝结而筑成的一块基石。她与当代中国美术共命运、同步伐。一、新中国曙光中的美术轻骑兵    内蒙古美术诞生...

    2024-08-01 2153
  • 陈巴尔虎旗地名考:追溯草原上的神秘名称

    陈巴尔虎旗地名考:追溯草原上的神秘名称

    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有一片被时光与岁月浸润的土地——陈巴尔虎旗。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当我们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探寻陈巴尔虎旗地名的起源与变迁,就如同翻开了一部厚重而精彩的史诗。“陈巴尔虎”这一地名的由来与巴尔虎部落有关。巴尔虎名称的含义是“居住在富有的江边平川的人们”。据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将索伦(今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戍边,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清雍正十二年(17...

    2024-07-31 1932
  • 根河最全地名、山名、河名释略

    根河最全地名、山名、河名释略

    根河市乡镇村名根河市所在地根河(原为镇建制)。“根河”为蒙、汉语混合结构,“根”为蒙古语,“葛根”的简化,含“清澈透明”之意。三车间村 1955年建村,原为根河林业局第三木材生产车间,村用车间名。上央格气村 在根河北47公里。1957年根河林业局在此建上央格气林场,拓建场部,渐成村落;村用林场名。“央格气”,山岭名,鄂温克语“长满偃松的分水岭”之意。因地势高于下央格气,故冠以方位词“上”。开拉气村 在根河东北47公里。1968年根河林业局在此建开拉气林场,职工及家属随至定居,遂成村落,村用林场名。“开拉气"...

    2024-07-28 2163
  • 根河——早期蒙古部落的历史家园

    根河——早期蒙古部落的历史家园

    2012年发现的根河上央格气古人类遗址2013年秋发现的吉尔布干河“古灶台”遗址一、根河山川是蒙兀室韦西遁的第一落脚点     蒙古族的族源来源于汉代的东胡族系,名称起源于内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这一点已经为地区史学界所认同。“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此外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的初始含义是“质朴、孱弱”的意思。蒙...

    2024-07-28 2185
  • 光辉的蒙古族文学

    光辉的蒙古族文学

    “文革”前17年是蒙古族文学迅速发展、蓬勃向上的“黄金时代”。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不久,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满腔热情地写出了赞美家乡、歌唱新生活的诗篇《沙原,我的故乡》,敲响了蒙古族新文学的第一个鼓点。接着,涌现了布赫的秧歌剧《送公粮》、云照光的小歌剧《鱼水情》、巴·布林贝赫的歌词《圆圆的山峰》、伊德新的《牧民之歌》、额尔敦陶克陶的《七月一日》、都古尔苏荣的《我们的骏马》等诗歌和玛拉沁夫的话剧《参军去》、敖德斯尔的歌剧《酒》及特·达木林的赞词《送子出征歌》等一批新作。从自治区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的蒙古族文学作品,尽管在艺...

    2024-07-25 1440
  • 毛泽东著作蒙古文翻译研究——阿拉坦巴根

    毛泽东著作蒙古文翻译研究——阿拉坦巴根

    来源:《蒙古语文》杂志...

    2024-07-25 1384
  • 揭秘蒙古文的起源与演变

    揭秘蒙古文的起源与演变

      蒙古文,这种承载着草原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文字,其背后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从13世纪成吉思汗时期诞生至今,蒙古文见证了蒙古民族的兴盛、变迁和现代化。  蒙古文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1204年,成吉思汗时代。据史料记载,这套文字是由成吉思汗的一位将军塔塔通噶,基于党项文字(西夏文字的一种)创制的。这套文字的诞生,标志着蒙古部落联盟从口头文化向书面文化的重要转变。  蒙古文的书写方向为从上到下,然后从左至右,这与当时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系统有显著区别。它包含30个基本字符,既有元音又有辅音,是一种典型的音节文字。  发展...

    2024-07-25 1502
  • 阿荣 | 新中国70年来的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

    阿荣 | 新中国70年来的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蒙古族当代文学翻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主要以蒙古文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的特点、成绩及其局限性加以分析,并同时,对当代蒙古文文学的“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背景与历程;成绩与不足;建议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独具特色的形式。少数民族文学翻译活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可以让更多点的人,更深刻地了解少数民族,提...

    2024-07-25 1353
  • 蒙古族文献的拯救者——金峰(蒙汉文版)

    蒙古族文献的拯救者——金峰(蒙汉文版)

    转自《索尼尔》蒙古族文献的拯救者金峰教授      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不畏政治风险,不怕艰难困苦,排除一切干扰,挽救了一大批蒙古文献。在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焚烧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文献时,他抢救出一大批珍贵蒙古文历史档案和文献。同时他反对拆除呼和浩特旧城和新城鼓楼,遭受造反派的人身攻击。“文化大革命”末期,他志愿参加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蒙古文献的整理工作。携带子女骑自行车跑遍呼和浩特、包头地区搜集蒙古文碑铭,并抢救临摹乌苏图召珍贵壁画。在五当召主管巴雅尔同志的协助下,将该...

    2024-07-25 1332
  • 1949年的《内蒙古年画集》

    1949年的《内蒙古年画集》

    1949年的《内蒙古年画集》——内蒙古画家的首部年画线描图册© Yangjayidai TegusBayar (ovbur yehe) 杨甲带·特古斯巴雅尔(内蒙古大学)(2000字)  一、画册及其来历新年伊始,家里张贴年画是农村汉族传统习俗。自1940年代末开始,内蒙古的蒙古族也引进了年画习俗,可谓是一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汉族传统的年画,绘画历史题材的绝对地多。但自1940年代末开始,绘画的几乎都是应景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宣传的宣传画。内蒙古引进的正是这类年画。随之,当年活跃在美术界的少数几位蒙古族画家也...

    2024-07-18 1435
  •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题】(之一)|博特乐图:《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述论》(下)

    【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题】(之一)|博特乐图:《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述论》(下)

    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系、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内蒙古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乌兰杰蒙古族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呼和浩特举行。会议有100多人参加,宣读论文32篇。本平台选登数篇,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乌兰杰先生是当代蒙...

    2024-05-14 2401
  • 以风葬送别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

    以风葬送别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

    我和我的地球文史|中国‍‍‍‍‍‍请将国家地理中文网公号设为星标,不然可能无法收到每日推送关扣尼,女,鄂伦春族,1935年生于鄂伦春族倭勒河部落的古拉依尔氏族,15岁时成为族里的萨满,她是家族里能追溯到并且有据可查的第15位萨满。2011年,一部讲述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的纪录片《神翳》(The Opaqued God)备受争议,有人说其宣扬“封建迷信”,也有人称其透视了文化在传承中的心酸悲凉。影片的主人公老萨满关扣尼更被称为——寂寞的通灵者。1950年,年仅15岁的关扣尼独自上山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胸口和左胁疼...

    2024-05-10 2767
  • 山岭上的鄂伦春萨满

    山岭上的鄂伦春萨满

    1953年夏的呼玛河畔,举行了盛大的送神仪式,各个流域老萨满师跳啊跳啊,跳了三天三夜的神舞,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鄂伦春人们一起高声呼喊着“登都任、登都任”——神飞走了。关扣妮是这场仪式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之一,她当时坐在地上,看着老萨满们最后一次略显沉重的舞步,好像是在向一个时代告别。(图源:宏雷)文 | 木子夕编辑 | 木子夕1.鄂伦春与萨满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历史最为久远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山林中。以山林为居,以捕猎动物为生,因此鄂伦春人又被称为“山岭上的人”和“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人信奉萨满,“萨满...

    2024-05-10 2192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