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萨满教的身心疗愈已有至少一万两千年的历史,它能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为普通的社会民众提供疗愈之道并缓解病痛,这是“宗教与治疗”最好的例证。有学者将萨满仪式称之为最古老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不无道理的,但它也许比当今的心理治疗更流行、更经济、更有效。“安代”是最早的治病跳神仪式,而现代的安代舞是萨满仪式的世俗化表现形式,虽游离于宗教舞蹈称为独立的歌舞艺术,但从其宗教及其治疗的渊源来看,它也许对现代人各种各种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疗愈作用。由此观之,其他类型的宗教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安代舞起源于科尔沁地区的“安代”最早是萨满教的治病跳神仪式之一。安代,主要指姑娘或新娘(大约16~30岁之间)患的一种抑郁症、癔症或精神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吉林的郭尔罗斯,辽宁的阜新一带。安代分为阿答(恶魔)安代、兀茹格(姻亲)安代、麻塔尔(鳄鱼)安代、 鹅力也(鬼祟)安代、兀尔嘎(慢性)安代五种。据有关安代的故事传说、治疗中演唱的歌词以及病状分析,该病是受刺激引起的,即因包办婚姻、婆家态度以及相思病等。如:兀茹格安代的症状为整天不爱说话、不愿意活动,身体极度消瘦,心理压力大。


古代萨满施法图


治疗安代的仪式分小安代和大安代两种,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小安代一般在家里邀请博(萨满)和两名具有经验的安代歌手以及三名能歌善舞并机灵的帮手共同完成。大安代规模庞大,全村甚至外地人都可参加。参加人员越多越好。人们在以勒勒车轴为中心的大圆形场地上,按照主持博的旨意在安代歌手的领唱下尽情地跳舞唱歌,从而达到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解除心理疙瘩。实际上这与现代的心理疗法相似。如今,安代发展成为了蒙古族的大型集体歌舞。


萨满用品


科尔沁地区流传着蒙古萨满跳“安代”治病起源的传说:很早以前,在郭尔罗斯前旗有一位老牧民和他的独生女相依为命。他的女儿热爱劳动,能歌善舞,像磁石般吸引着无数钟情的小伙。女儿18岁那年,突然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病,吃饭不知饱,一笑不知停,唱歌没有完,出去不知归。老牧民悲愁不已,四处奔走求神拜佛,但都无济于事。于是,老牧民把心爱的女儿拉在勒勒车上,离开故乡四处周游。一天,他们到内蒙古库伦旗一个流水潺潺、树木成荫的地方时,车辕断了。老牧民把车停在树下,为了消愁解闷,也为了减轻女儿的病痛,就甩着手巾绕牛车边赶蚊子,边手舞足蹈地唱起来。附近的一些男女青年被这动听歌声所吸引,陆续前来观看。青年们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学着老人的舞姿,挥着手巾唱起来,热闹非常。这时,车上的姑娘也渐渐抬起头,直起腰坐起来,慢慢加入到歌舞行列之中。欢快的歌舞很快就治愈了姑娘的病痛。从此,安代就成了萨满教用来医治疾病的方法了。


萨满人偶


古老的安代舞,充满了萨满教色彩,是一种驱魔赶鬼的活动。一般在每年六七月间举行。周围几十里的人们,赶着牛车、身着盛装来参加安代舞活动。在安代舞的场地上,人们围着竖起的车轴,由领唱者唱起与病人有关的歌词。欢腾的歌声,节奏强烈的舞步,翻飞飘荡的手绢,使跳舞者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大圈变成若干小圈,欢乐的气氛感动病人,使他们加入到人群中来,跳得汗水淋漓,唱得嗓音咽哑,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科左中旗的“博”们在做法事


萨满教的造型艺术包括绘画、美术、音乐、舞蹈等。萨满教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以舞降神。可以说,没有丰富多彩的萨满舞蹈就没有萨满教仪式。长期以来,萨满舞在科尔沁地区的蒙古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里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习俗、礼仪等活动中都要举行跳萨满舞仪式。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分大、小场,基本动作有旋转、跳跃等。


跳安代舞,如今已成为很多蒙古族地区喜欢的文艺形式


有学者认为安代作为民间歌舞,其音乐舞蹈和演唱形式都与古代狩猎歌舞有许多相似之处,而萨满教歌舞的来源就是狩猎歌舞。现代的安代舞游离于宗教歌舞,成了独立的歌舞艺术,但它与萨满教歌舞仍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注:

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色音

摄影:巴义尔 白古拉 王佐玉

编辑:鹰鸽

本文来自《民族画报》蒙古文版2014年4期58-63页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