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离我们很近,但蒙古艺术一直离我们很远。

今年八月,小活字图话书的总编辑唐亚明从东京出发,与来自北京的三位小活字童书编辑一起走进蒙古国,对话九位风格各异的蒙古艺术家。

蒙古艺术和绘本之间可以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来听听编辑们的声音。




蒙古地广人稀,大约300万的国民拥有1564116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是蒙古公民,一出生就会分配到7000平方米的草原,所以在这里人人都是地主。


一出机场就看到的成吉思汗


因为人少地多,乌兰巴托与我之前见过的城市都不太一样,整个城市给人的印象很平,仿佛贴着这里的草原丘陵匍匐一样,高楼少,平房多,除了市中心一些比较高的建筑外,其余的建筑都比较低。这里的马路窄,拐弯多,路旁的建筑各式各样,有新有旧。俄罗斯式的尖顶别墅、苏联时期的水泥大楼、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普通居民楼、玻璃面的大厦、栅栏里蒙古包……他们穿插在一起,各种质感和形状混在一块儿,看起来十分丰富有趣。


蒙古议会大厦,旁边的高楼是地标建筑


这次去蒙古由于语言不通(这里通行的语言是蒙语,很多招牌是用俄文字母拼写的蒙文),所以获取信息主要依靠观察,从图像中搜集信息,好像一个不识字的孩子。除了参观这里的博物馆,品尝这里的美食,去草原感受民俗民风之外,这次旅行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体验,那就是拜访蒙古艺术家的工作室。

 

“艺术家”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画画的人”,那现在理解来说,有可能会觉得是“古怪的人”,仿佛只要有这个词,一切古怪行径都可以被理解,因为那是“艺术”!如果艺术一下子就让人看懂了,就不神秘了,也就不那么“艺术”了……真的是这样吗?蒙古的艺术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带着一点期待与好奇,我们出发了。



这次拜访的艺术家主要集中在一个类似蒙古艺术家协会的地方,第一眼看觉得那栋大楼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四层小楼,在入口处摆着好看的陶瓷镶嵌画。蒙古之前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栋大楼也是社会主义时期国家为艺术家们盖的大楼,已经很有年头了。之前只要获得相关资格,就能免费拥有其中的一间画室,但现在已经变成了租赁形式。



老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01.  极简的真实





上面的两幅画是穆夫沁的作品,乍一看可能会觉得这些画很抽象,实际上我们还是可以辨认出画面中人和马的轮廓。就拿第一张照片中橙色的作品来说,我们可以辨认出一位女性正在同马背上的男性交谈,远处是一只低头的狗儿,再远处是太阳。因为穆夫沁的画很单纯,很多形象细节都简化了,在看他的画时会有一种宁静的感觉。

 

穆夫沁的爸爸是蒙古国绘画史上很有名的画家,正是他主张蒙古国的画家走出国门学习,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穆夫沁本人也很出名,我们进入工作室后发现他的工作室并不大,大约15平米的样子,简洁明亮,放满了油画作品,两个窗户洒进来蒙古热烈的阳光,屋子里微微有些暖意。穆夫沁本人穿了衬衫西裤,打着领带,为了防止领带沾到画面或者颜料,他还特意把领带掖到左边的口袋里。



在询问创作这些作品的灵感时,穆夫沁说,他的画其实是草原在烈日照射下,空气发生折射现象时出现的景象。穆夫沁努力提炼出一些东西 —— 马、蒙古包、男人、女人,但这一切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种纯粹的、融入生活之中的元素。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像不像一座小雕塑



这个其实是穆夫沁的调色盘,旁边高高的小山丘是剩余的颜料不断堆积而成的。



02.  家乡、回忆与中国




我们之后来到一位女艺术家的画室,她的画与穆夫沁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很具象,充斥着大量细节,她以草原人的生活为题材,描绘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大家能否从这幅图中发现一对拥抱在一起的男女?


画面里蒙古包+栅栏的组合是这里最传统的安居方式,这次来乌兰巴托我们也见到很多:



这位艺术家会根据自己的回忆创作作品,有趣的是,她的好几幅画作都与中国有关,比如开头的照片中,那张最大的画就是中国帮助蒙古建设陶瓷厂的情景。


中国帮助蒙古建设工厂



这个画面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熟悉?她画的正是《白毛女》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的情境,她在看完演出后完成了这幅画,在作品背面可以看到大剧院的轮廓。


如今的剧院



男女间的情感经常出现在她的画面中



画室一角

 

这位艺术家从亲身经历出发,将所见所闻融入到画面之中。一看到她的画,你就会觉得特别温馨,如同她所画的题材,有一种家的温暖感。



03.  如花朵般绽放的拼布




那天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年纪很大的老艺术家,她很自豪地为我们展示她的作品。



她擅长使用拼布进行创作,内容大都比较传统,比如佛像,或者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孩。


荣誉奖状贴满了墙面

 

这三位艺术家虽然作品风格迥异,但他们都是立足于蒙古本土来寻找创作题材。穆夫沁比较先锋,擅于寻找新颖、简洁的表达语言;女艺术家则专注于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利用作品表达自己对蒙古这片土地的感情;老艺术家则更看重对于传统的继承。他们的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特色,但却发展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形式。



年轻艺术家的个性世界


 

继三位老艺术家之后,我们又接着拜访了几位年轻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01.  杂志里“剪”出的女孩






画家的名字叫南达,她平时使用丙烯和拼贴进行创作。女孩形象是她一直关注的题材,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不同动作、不同神情的女孩,仔细一看,才意识到原来是她用从杂志上剪下的模特皮肤与五官拼接而成的。


这种创作形式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当下人们对女性“美”的认识,不就是被报刊杂志等媒体所影响的结果吗?我们看着杂志里大幅的模特照片,不知不觉以此作为美的标准,正如同画面中女孩支离破碎的样子。



02.  纸板和绳子创作出的千军万马





这位男艺术家的创作以军事题材为主,画面多为千军万马征战的场面。当他在狭小的画室展开4张大幅作品时,那种场面是很震撼的,让人联想起当时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情境。画面中的张狂仿佛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一般,随着笔触喷薄而出。他使用的创作手法类似版画,不过他印画用的版不是木板、石板或铜板。




大家看,这就是他印制画面时使用的版,

是他自己用绳子和纸板做成的,

是不是手工感十足?



03.  金色小手与奇幻草原

 


这一对艺术家夫妇,丈夫是雕塑家,妻子是画家,他们两个人各自拥有独特的风格。



后来在蒙古国立美术馆,我也看到了这位雕塑家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比较唯美,人物下垂的双眼和恬静的神情让我想起了中国北魏时期的雕塑。


同时,他的作品又显得很纯粹,在他的雕塑周围,时间仿佛静止了,我们被雕塑带入了一个特有的时空。



窗台上有许多小雕塑,这些雕塑让我联想起金木水火土各种不同元素的精灵。



为什么雕塑的手掌是金色的呢?后来我们猜测,打开的手掌意味着开启,打开的手满是金色,让人联想到清晨时分朝阳升起的情形。当太阳初升的时候,阳光从地平线的方向洒过来,雕塑中的女孩打开双手捧住了第一束阳光……



妻子的作品则是以油画为主,她画了很多“不开心的女孩”系列,来探讨女性多变的内心。


这位艺术家用蜗牛比喻女性,有趣的是,蜗牛身体中硬和软的部分,在画面中的女孩这里则是反过来的。



艺术家还为我们展示了她画的草原系列。画面中,动物和人类如同一家人生活在草原上,有一种微妙而奇幻的和谐感。


这批艺术家的年龄普遍在30-40岁之间。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他们与老艺术家明显不同,老艺术家的媒介还是以传统的油画、拼布为主,年轻艺术家则喜欢尝试多样的技法,丙烯、拼贴、版画,内容也更加关注对自我的发掘和表达,我们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动漫、摄影、时尚等新元素带来的影响,。


这个协会的房间都不大,有的工作室大约十五平米,小的只有八平米左右。在这些工作室里,小小的空间塞满了艺术家的画。看到这种情景,我也不由地心生尊敬,因为他们让我感受到:重要的是做艺术本身,而不是固着于某些物质条件。


 

中年艺术家的专情:马与鸟



离开蒙古艺术家协会,我们最后拜访了一对中年艺术家夫妇的画室。他们俩都是十分成功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吸引力不能用语言来简单地形容。由于他们的画室的照片不允许向外传播,我只好找来一些展览的照片与大家一齐分享。

 

丈夫的作品以马为主。







马作为一个图腾重复地出现在他的绘画和雕塑中,色彩和造型不断地变化,我看来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便是:原来马可以画得这么有意思!


黑白画面的马显得沉静,红黑画面的马显得充满力量,蓝色的马又显得神秘。这位画家非常喜欢马,他认为马是一种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神奇生物,他在14年里只画马。看着画面中形态各异的马,我仿佛也被画家对马的凝视所感染了。







而在妻子的作品中,鸟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反复地出现在画面里。


她说,鸟代表着子宫,她的作品往往围绕着生、死、轮回以及女性的力量。她家里还有许多大幅的画,其中女神的头发与大地相连,仿佛扎进土地的强壮根须;还有的作品中,大朵盛开的花朵里冒出女神、羚羊与绵羊。她的画仿佛梦中的情境,奇幻且充满力量,让人既捉摸不透,但又深深为此吸引。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同艺术家夫妇道别,踏上了归程。如果说参观博物馆是在翻阅蒙古的历史,品尝美食是在感受蒙古的烟火,游览草原是在感受蒙古的民俗民风,那么拜访艺术家就像是一场梦的游历。通过他们的画作,我可以感受到草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受到另一种不同于双眼所见的真实,一种心灵的真实。


在回去的路上,我望着向后飞驰的房屋,内心翻涌起一股情绪无法平静,或许这就是今天感受到的跃动的蒙古之魂吧!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