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左上角"西北书画艺术网"即刻关注 免费订阅!右上角分享 收藏  


刘宝平艺术简介

  刘宝平,满族,就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职称为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七届美术作品展览,其中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新娘》,《草原上的人们》两幅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中国画《黄土魂》、版画《牧羊女》入选;在这两届全国美展中,都是以双项作品入选;并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新娘》获第六届美展铜奖。相继参加全国七、八、九届版画展览,以及全国多项展览。



  其创作成就先后被《中国高科技人才词典》、《美术辞典》、《国家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润格集》、《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家词典》、《美术》、《中南海》、《中央电视台》介绍。



1996年获八十年代中国优秀一级画家鲁迅版画奖。

2003年赴欧洲考察并在法国巴黎艺术城成功举办《刘宝平中国画展览》。出版《满族画家刘宝平作品集》、《刘宝平写驼集》、《刘宝平速写集》及多家画刊介绍。

2002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书画课堂讲课并出版《刘宝平森林风光写生》画集。

2010年建成《刘宝平美术馆》。



  作品分别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日本国金美术大学以及中外友人收藏。





丹青草原大漠情

访科尔沁草原走出的中国著名画家刘宝平

李树果


  茫茫草原,风情独特,名人辈出。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刘宝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几十年来,他虽然工作在首都北京,却心一直植根于广褒无垠的草原沙漠,时刻眷恋着培养其成长的这片故乡热土,倾尽大半生的心血与精力,专一而终地画草原,画大漠、画森林,寄托其浓郁的故乡之情,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画作风格。著名学者刘启林先生曾评价道:“宝平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了大漠草原的绚烂多姿,以灵活多变的技巧创造了表现塞外风光等少数民族风情的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宝库。”并称之“他探得了草原的神韵,也淘到了大漠的精金”。


 

未经正式考试    竟被录取内蒙古最高学府

  “我是土生土长的科左后旗甘旗卡人,是喝沙坨子水、骑着骆驼长大的。” 刘先生介绍说,1958年他从通辽一中毕业后,便回家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秋季一天,他得知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正在通辽招生,第二天就去通辽招生办报名。当上午9点来到招生办时,接待他的张扬老师,见他手中有一本《河北美术》画册,便拿过去翻了翻,然后从头到尾一页不落地问他每幅作品画得怎么样。此时的他,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好”和“不好”来回答。当张老师追问为什么不好时,他也只能说“画得不好”或“我不喜欢”。然后,张老师拿出一张图画纸,一支铅笔,让他画桌子上的一只竹子外壳的暖瓶。画完后,张老师看了看他的画作,让他第二天还是这个时间再来我这一趟。“可我第二天去的时候,张老师却告诉我已被学院录取了,弄的我一时直发懵,直到后来张老师告诉我不用参加集体考试了,并嘱咐我9月下旬按时到学院报到上学,我才认为这是真的。



  可他上大学3个月后的一天, 发现学院图五教室挂着3幅张扬老师作品,就是《河北美术》上选登的,而且都是他报名时说”不好”的。“你看,我还说人家画的画不好,可人家不经考试还录取了我,可见张扬老师的胸襟多么宽广,品格多么高尚,他不仅将我领进了绘画殿堂,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扬老师不幸过世,当时我心里特别难过,特写了一篇题为《哭张扬老师》的怀念文章。



一幅长卷国画    再度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

  1964年,刘宝平先生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回到了故乡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在当地中学当美术教师。可他创作的一幅长卷国画,却让他惊喜连连。



  在大学期间,他就显示出绘画的天赋,创作的反映牧民文化生活的《山村晚会》、医疗队走进牧区的《送别》、传达党的声音的《代表归来》3幅版画,均参加了全国第四届美展,《山村晚会》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刚刚踏入社会的他,更是充满着创作激情,工作之余,创作了一幅长6米的国画《那达幕大会》。画中竟画有3000多个人物,其中有赛马的,有摔跤的,有射击的,有乌兰牧骑演出的,有蒙古说书的,有民兵表演的,有看电影的,有包括卖牛卖羊商品交易的,还有或骑着马或骑着骆驼或坐着勒勒车正向那达幕大会现场赶往的。可谓画面壮观,构思巧妙,技法凝练,形神兼备,情满画图,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科尔沁草原的牧民幸福生活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此画作一问世,便被哲里木盟文化部门和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看好,选送到全国第四届美展华北区展览,引起很大反响。



  创作这幅长卷国画之时,刘先生正值27岁,无不再度释放出其绘画艺术的巨大潜能,也正是因为这幅长卷国画,当年刘先生就被调到了哲里木盟展览馆;还被内蒙古美术家协会选为美术创作尖兵,出席1966年1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的“华北局年画版画座谈会”,并荣幸地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及合影留念。


 

创建版画之乡   集开拓者组织者领导者于一身

  哲里木盟版画以质朴、粗犷、豪放、热烈且带有蒙古族原生态色彩的风格和特征名扬中外。刘宝平先生是哲里木盟版画发展的开拓者、组织者及领导者。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管辖。此时已在哲里木盟文教组工作的刘先生,常参加吉林省有关美术会议,可他每次总是坐冷板凳,因其他7个地区各有自己群体创作的强项,而哲盟地区没有任何绘画创作群体。对此,刘先生心急如焚。最后他权衡来权衡去决定发展版画创作。理由很简单,版画创作就需要一块木板,刻印程序也比较简单,还容易很快见到成效。



  定了就做是刘先生的一贯工作作风。他利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版画知识和技法,首先组织哲盟地区五旗二县文化馆美术人员,举办版画创作培训班;而后,便对全盟工、农、牧、学、兵美术爱好者进行版画创作培训,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在创作培训中,刘先生既是策划者、亲历者,又是组织者、领导者,且毫无怨言,乐此不疲。经过几年的滚雪球式的培训,形成了一大批工、农、牧、学、兵业余创作队伍,并创作出大量的版画作品。



  由此,哲里木盟版画群体性创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便得以显现。1980年,哲里木版画首次在内蒙古美术馆亮相;在第五届全国美展上,哲里木盟版画就入展7幅,占吉林省全部入选作品的一半。1982年,24幅哲里木版画又出现在边疆六省区版画联展上。特别是1983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哲里木盟版画展,出自66位作者之手的200件版画作品,受到中国美术界、版画界的高度赞誉,被誉为是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举办的地方性版画展中“成绩最优、影响最大” 的展览之一,标志着哲里木盟版画经过数年精心打造,一个民族特色浓郁、色彩纷呈的版画创作群体在科尔沁草原已经崛起。



  而在紧接着的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中,又有14幅哲盟版画入选,其中2件获铜奖,3件获优秀奖。也就是在这年召开的全国文联代表大会,哲里木盟工农牧学兵版画群体被命名为“版画之乡”。可以毫不愧色地说,刘先生为创建“版画之乡”做出了积极而重要贡献!



画艺多能兼擅    多个画种均有高水平佳作问世

  刘宝平先生早年就读的内蒙古师大美术系,美术教育重在通识,也正是由此,造就了他一专多能、多能兼擅的著名画家。在哲里木盟美术界几乎是拳打脚踢,覆盖了版画、连环画油画水彩画、国画、壁画多个画种,且全面开花。



  说刘先生多能兼擅,不是因为他画了多个画种,而是每一画种都有高水平的佳作问世,并每每以两个画种同时入选全国美展。如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他的版画《新娘》和连环画《草原上的人们》同时展出;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他又有中国画《黄土魂》和版画《牧羊女》同时入选。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些大幅作品如大型壁画《科尔沁我的家》、长卷国画《风驼正举》、《草原风情》等作品,无不令同道和世人称赞。



由广博为专精    倾力打造中国画之精微

  1987年金秋,刘宝平先生携其创作的反映草原浓郁风情的40幅国画作品,在北京画店举行个人画展。而这一“首次”就轰动了京城,前来的中外参观者纷纷购买此画,可谓收获颇丰。而他收获更大的则是北京美术界对他的关注,欲将他调到北京。



  “早在六七十年代,吉林省人民美术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就多次要调我前去工作,有的都下了调令,但当时盟领导总是舍不得放我走,而这次却很痛快。”交谈得知,刘先生于1990年正式调入北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工作期间,组织多次全国性的大型画展, 还到欧洲14个国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与讲座,并在法国巴黎艺术城举办《刘宝平画展》。之后,他还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到日本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观访问,并在日本柳田美术城和台湾高雄市举办个人画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刘先生的绘画创作突然出现了由博返约的变化,开始全力画中国画。对此,他解释道:“我到国外访问,深感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艺坛的前端,自己要想在世界上一显身手,还得发挥民族绘画的优势。”这一真知灼见的“顿悟”,是其长期准备和艺术修炼之果,也标志着他向世界画坛冲刺的开始。



  在创作国画中,他特别善于吸纳其它画种的优点。例如:在版画上吸纳其黑白关系与空间感;在连环画上吸纳其线条粗细、虚实、长短、刚柔、正斜的巧妙运用;在油画上吸纳其色彩鲜艳、和谐多变的长处。同时,注意意象与具象结合、国画与西画结合。由此,不出几年,他已由多能兼擅的画家,变成融通博洽的中国画画家。



  刘先生在中国画创作上推出了以“大漠魂”为题的系列骆驼形象。国画大师吴作人、黄胄都留有画驼之佳作,但刘先生画出的骆驼有骨有肉有皮毛,还有风吹毛动的风沙之感。他的这一画驼技法在中国当代国画艺苑中尚属独创,堪称一绝。



  刘先生由博返约,一以贯之的探求国画之精深,使其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更大的飞跃。25米长国画《飞马乾坤》,运用白描手法,毛笔细线条勾勒,画中的88匹骏马或奔驰、或低首、或回眸、或伫立,各具神态,无一相同,那情态、那意境,令人惊叹不已;丈八国画《虎威山林》,画面上生动逼真的两只老虎,既显得温顺可爱,又不失山王之威,美感十足,无不令人拍手叫绝。刘先生创作的近300幅作品。每一幅作都体现着真气弥漫、郁勃苍雄的草原大漠之魂,无愧为当今及传世之力作。正如评论家所称:“他用全新的笔墨开拓了壮阔、豪迈、多姿多彩的—代画风,为当代的中国画‘边塞派’竖起了一面迎风猎猎的大旗。


 

寻求创作灵感    自始至终痴迷于草原大漠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管你画具象或抽象,没有实际生活感受,不可能有创作灵感,也不可能有激情创作,而创作出的作品也绝不能感动和震撼观众。”刘先生从事绘画艺术60多年,经常到草原牧区、到沙漠山村,到茂密森林,体验生活,了解风情,深化感受,并用速写的方式搜集创作素材。



  还是大学时代,为了把马画好,刘先生不管大冬天多么寒冷,也要跑到距大学较远的农村去画马,且常常是日落而归。结果,将好端端的鼻子被冻成“红鼻子”。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1965年的冬天,刘先生到扎鲁特旗北部高寒牧区体验生活。住的蒙古包四面透风,还没有木板床铺,就睡在铺着羊皮的地上,而且没有被褥,只好将牛皮卷个圆筒钻到里边穿着衣服睡觉。天寒又逢特大的雪,将蒙古包都埋没了,牧民在雪中掏个长长的洞,才使得他走出蒙古包,而这场大雪将他整整隔在草原3个月。为了探得神韵、淘到精金,刘先生深入草原大漠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次采风被大雨隔在半路,只好在一家村部站了一夜;一次夜间迷路,孤身一人,甚至被狗咬伤,直到早上碰到牧民才寻找到归途;还曾两次带职深入农牧区达3年之久。就是到北京后,他每年都回到草原两三次。由此,草原大漠的一草一木,牧民的一颦一笑都可以在他的速写本上找到印记,为他日后的创作铸造了一座金库。如今,刘先生已画速写十几万张,也正是这大量速写成就了他造型的过硬功夫,画草原、画沙漠、画沙柳、画骏马,画骆驼、画狗,画鸟,犹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寥寥几笔的勾勒点染即跃然纸上,成为佳作。



  “这些年来,我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谈起一些作品的创作体会,他讲了这样一段经历,1979年的金秋时节,他在科尔沁草原霍林河一带牧区深入生活。一天在北萨拉大队碰到一对青年在披着各种色彩绸的蒙古包外举行婚礼。主持人拿起两碗白酒分别递给一对新人,让其喝交心酒。新郎特豪爽,一扬头把一碗白酒喝了下去。可新娘慢慢地把酒碗放在嘴边却没喝。见此,围观牧民大声喊道:“快喝!快喝!快喝……”顿时,婚礼现场沸腾了。满脸泛着红晕的新娘,在呐喊声的催促下再次慢慢举起酒碗,喝了一小口,便马上用另一只手捂着嘴甜蜜而羞涩地微笑着。这时,刘先生突然意识到这个新娘形象就是他多年要创作的新娘,马上在速写本上把此情此景画了下来。



  1983年初,刘先生在筹备哲里木盟版画进京展览时,就按照这张速写构图进行创作,用半天时间就把初稿画了出来。谈到此,刘先生兴奋地说:“那天中午,我爱人下班回来,便让她看看画稿。可她说这画是真好,不过新娘用手捂着嘴让人看不出来她在笑,也显不出她形象的美。俗语说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我深知这只手的动作及放在什么位置的重要意义,于是就让爱人先体会一下此时新娘的心情,然后让她侧过身去,一手揣着茶杯,一手试着在嘴边做着各种动作。当她做第二个动作时,我便一声大喊:‘停,别动,就这个手的姿势!’中午,我按这次速写将手的姿势改了过来,画中的新娘微低着头,满面羞涩,一手端着酒杯,一手轻轻抚着嘴唇。这个形象在蕴育丰富内涵的双手衬托下达到了我所要画的新娘。”第二天,他便把这幅《新娘》作品送到选评会上。这幅作品在北京展出后,受到大家一致肯定和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给予了发表,还刊发在全国美术界最高级别的《美术》杂志的封面上,同时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刘先生考虑《新娘》作品的原画面积小了一点,便按原样放大刻制,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得“铜牌奖”。这幅来自生活的作品,已成了刘先生绘画艺术标志性的代表作。



  1981年秋天,他带着几个人到华山采风。当乘坐列车从陕北返回时,透过车窗发现有8个人抬着棺材走在黄土山道上,棺材盖上趴着一只鸡;前面一个人打着灵幡,一个人边走边扔纸钱,还有两个吹鼓手;后面跟着3位老太太,还有一只小狗。刘先生对这一场景感到很新颖,马上掏出随身带的速写本画了下来。在1987年全国第七届美展交画的前几天,他突然想起了这个速写,并依仗其深厚的功底和娴熟的技法,一天就创作出国画《黄土魂》,第三天送到了内蒙,紧接着又送到北京。



  《黄土魂》作品,打破了以往画展不能画死人的禁区,也开创了我国绘画史的先河。有位评论家写道:《黄土魂》作品,确实具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想表现中华民族始终没有走出黄土地,从小到老都在黄土地里兜圈子,并提出“何时走出黄土地”这样一个大问号,这个寓意是深刻的、不朽的。《黄土魂》的问世标志着刘宝平先生艺术思想的成熟,确实是画家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百幅创作精品   捐赠家乡博物馆以表感恩之情

  几十年来,刘宝平先生翰墨丹青,痴心画草原、画大漠,手中的笔始终没有停歇,描绘着家乡的那山、那水、那人、那物……创作出的一幅幅作品,可谓意境十足,融抒情于写景,寄豪放于精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以超强实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画坛中的地位。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国外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和大学收藏。他的绘画业绩被《中国高科技人才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画家辞典》等收录。



  2010年8月16日,通辽市委、政府为刘宝平先生在科尔沁博物馆建立了个人美术馆,刘宝平先生将自己各个时期创作的109幅国画版画精品和收藏的7件文物捐献给科尔沁博物馆。谈起此事,刘宝平先生由衷地说:“草原的丰厚底蕴和秀美风光给了我生命的滋养与创作的灵感,我取得的一切一切成就都是草原给的。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表达草原之子对故乡真挚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作品欣赏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