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 RICHA
— 胡日查 —
胡日查蒙古族1972年出生通遼市庫倫旗人,1996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版畫藝委會學術秘書,內蒙古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學位,內蒙古美術館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2014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届西部少民族青年美術家創作高級研修班結業,2016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五届西部少民族青年美術家精品創作高級研修班結業。
2019年《聽見草原—聚焦》第十三届全國美術作品展進京作品2019年《聽見草原—風之子》第十二届內蒙古自治區藝術“薩日納”獎2018年《聽見草原—遠方》參加第三届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2018年《聽見草原—極速》參加四季草原•亮麗北疆全國美術作品展2017年《聽見草原—風語》參加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內蒙古美術作品展獲一等獎2017年《聽見草原—風之子》參加第九届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2017年《聽見草原—胡楊魂》參加2017葉里溫國際版畫雙年展2017年《聽見草原—一塊紅布》參加第二十二届全國版畫展2017年《聽見草原—夢巢》參加第六届中國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2016年《聽見草原—天牧》參加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届寫生展獲優秀獎2016年《聽見草原—風聲》入編“2014中國版畫年鑒”2015年《聽見草原—聽風》參加第二十一届全國版畫展2015年《聽見草原—惑*或》參加“泰山之尊”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獲優秀獎2015年《聽見草原—風聲》參加“版畫100---2014年度收藏作品展2014年《聽見草原—風聲》參加第十二届全國美術作品展2014年《聽見草原—風聲》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內2014年《聽見草原—九月鷹飛》參加第三屆全國(大芬)中青年油畫展2014年《聽見草原—等待》參加“高原高原—第四届中國西部美術展油畫年度展”2014年《聽見草原—地平線》參加“西部少數民族青年美術家創作精品展”2014年《歲月無聲》參加“版畫中國—當代民族版畫國際巡迴展”蒙古國國展2010年《歲月無聲》刊登於《美術觀察》2010年第二期。2010年《網之戀》參加內蒙古族自治區小幅美術作品展覽獲優秀獎2008年《聖火騎手祥雲》參加2008年奧林匹克美術大會2008年《往事無聲》參加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美術作品展三等獎2007年《益福口印象組畫》參加回望草原---內蒙古寫生作品展覽2006年《光與影》參加“21世紀首届中國黑白木刻展覽”,赴韓國參加巡迴展2006年《光與影》慶祝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成立50周年及全區美術作品展覽三等獎2005年《黑與白》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届版畫作品展覽銅獎2004年《羞》參加第二届“李劍晨獎”水彩畫雙年展2003年《朝聖之路》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紅色天空下的兩個人組合》參加於第十三届全國版畫作品展覽中國美術館 中國文聯 中國美術家協會 青島書畫博物院 江蘇美術館 四川美術館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 泰安市美術館 內蒙古美術館 福建省美術館談起蒙古族題材繪畫創作,不論是中國畫、油畫、水彩畫還是版畫,呈現我們眼前的無非就是藍天白雲綠草地,牛羊駱駝駿馬群,牧人騎著馬跟著狗,蒙古包勒勒車老額吉眺望,摔跤手射手那達慕……千篇一律樂此不疲。而我不想隨波逐流成為另一個草原風情畫家,我要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當下草原現實生活,描繪我用心感悟到的牧人現狀。蒙古族遊牧文化歷史久遠,從生產勞作到民俗民風,從自然生態到歷史傳承,都表現出了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認為天地、山川皆有神靈,具有包容、多變、動態等特性,並在生存過往中有充分體現。十三世紀以來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民族繼承和發揚了遊牧文化的傳統習俗的同時與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完善遊牧文化發展的內在需求。蒙古民族的生存管道是遊牧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式一樣,遊牧文化隨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改變。近現代以來,已經由遊牧生活向城市化的定居或邊緣生活方式轉變,遊牧文化與工業文明、商業文化相碰撞、融合,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也必然會隨之發生改變,傳統習俗離我們漸行漸遠。這意味著遊牧文化特徵淡化的同時也代表著草原民族與草原剝離的開始。我出生於七十年代初,從小生長在哲裡木盟(現通遼市)庫倫旗半農半牧地區,雖說家裡養有牛羊馬匹,但很顯然沒有了蒙古族傳統生活氣息。我沒住過蒙古包,也沒穿過蒙古袍,草原遊牧生活對我來說那都是從長輩們的日常叨嘮中聽來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當我長大後看到的科爾沁大草原宏大氣魄已是一望無際的玉米高粱地了。九十年代上了大學,藝術采風及風景寫生課程使我有了第一次真正接觸牧區生活的機會,那時還能看到歌裏的草原,感受到牧人的生活帶有蒙古氣息,這些美好的瞬間我都希望將它永久的保留住。而如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及發展,牧民生存管道的改變,這些生活點滴都在慢慢消失,一方面工業時代的飛速發展到處露天煤礦冒著熱氣、遍地鐵絲網圈地蔓延、機車轟鳴聲塞滿耳朵。另一方面卻草原文明的若隱若現,牧馬人們的憂慮徘徊,耳邊能響起的歌聲是草原在哪裡草原在哪裡,眼前呈現的卻是騰格爾歇斯底里怒吼的蒼狼大地一片黃沙。遊牧文化在與中原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慢慢被中原文化所同化,現代人們追求奢華的生活態度離傳統文明漸行漸遠,看得見千瘡百孔的草原現狀,卻聽不見它的呻吟。在當代遊牧題材的版畫創作中,表現蒙古族題材的作品不在少數,但基本都是草原風情為主。而如何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讓更多的人重視遊牧文化精神內涵的作品相對少了很多,這一點正是我在近期木版創作中所思考的問題。2014年有機會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西部少數民族青年美術家高級研修班學習,讓我在思維的轉變、方法的探索及創作理念上有了更系統的認識。由此這幾年的版畫創作實踐中,我一直在追求作品的思想性,探求內在精神層面的闡釋。我們所見到的不一定是真,我們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實,但我們用心去感悟到的一定是真實的。囙此我的《聽見草原》系列版畫創作中看不到藍天白雲,看不到風吹草低見牛羊。而基於當下草原生態危機問題,用孤獨的、壓抑的、無奈的、寂靜的獨白結合現實主義手法醞釀出後工業時代的冰冷高傲態度下即將被遺棄的遊牧文明的不安情緒和傷感,呼籲人們深藏於心底的那一份良知。在《聽見草原-風聲》中,我對民族性符號進行提煉,把牧人、鞍馬、狗三個典型形象符號運用在版畫創作中作為遊牧文化精神的再現,簡單架構整個畫面,在精神上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民族親切感。採用現實主義手法運用單一的冷灰色調將其貫穿,畫面色調沉悶,氣氛寂靜,背景大面積的重色調營造出凝重緊張的氛圍,預示著一場狂風暴雨即將來臨。駿馬表情凝重低頭沉思、獵狗眼神機靈豎耳聆聽、牧人貌似上馬遠行或歇鞍休息的狀態體現出遊牧文化進退兩難的不安情緒。《聽見草原-聽風》延續了風聲的思路,用一匹馬形象作為創作主體,它閉眼豎耳轉頭傾聽,天空中有淩亂的古建築廢墟及飄落的羽毛,代表了由於人們的貪婪私欲對共亯資源肆無忌憚的破壞和過度索取,導致傳統文化與生態環境若隱若現甚至即將消逝。畫面的外形上運用了圓形加齒輪符號,想宣導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應和諧共存、相互依靠而達到共建家園。《聽見草原-鷹唳》中目光呆滯的母牛和盤旋在灰暗天空中的草原獵鷹俯瞰大地,帶有狩獵岩畫的碩大鹿石冷漠的矗立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昭示著現時蒙古族遊牧文化所面臨的困境,喚起人們對遊牧文化的保護意識或在飛速發展的工業文明及社會變遷中,能够互惠並存彼此相互包容的願望。《聽見草原-夢巢》這幅作品我選用了候鳥鴻雁象徵遊牧文化,沙蓬草代表見風駛舵的不定意志,在現代文明影響下的蒙古民族在當代社會文化影響下躊躇衝突的心理感受,用火紅的色調烘托出掙扎和束縛、衝突與突破、或意志堅定或隨波逐流的衝突關係。《聽見草原-輪回》中一隻瘦小柔弱的小羊羔穿過勒勒車輪軸矚目前方,身後則是一片黑暗,目光裏流露出一絲期許與求助,在輪軸的年輪上加了人類捕殺動物的岩畫元素,整幅畫構圖採用圓形,手法用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相結合來表達陰陽交錯時間輪回,給人的內心帶來的一種撕裂感,不禁想到下一個輪回又會是誰將經歷這樣的傷痛,或是人類本身。千百年來蒙古族遊牧文化為全世界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卓著的貢獻。全球性多遠文化格局的當下,蒙古族題材版畫越來越多的展現在先當代國際畫壇上。我的《聽見草原》系列版畫中我通過“聽”的感官認知來進行對草原意象的塑造,反思性的展現現代社會與原始環境之間的互動衝突,在解構內心經驗的同時,對待自然、對待文化的態度建構出飽含民族使命的畫面。總體風格上雖然有一種强烈的非現實感,但通過對傳承遊牧文化特徵的探索,結合版畫獨有的語言形式來呈現,給人們暗示與反思來訴說曾經草原和當下生存狀態的“現實”。在弘揚蒙古族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同時重新審視現代牧人生存環境及背後的衝突心態、觀望徘徊的意識形態以及發展趨勢將會是我孜孜不倦為之努力的創作主題。暫且相信木心的一句話:靠宗教,靠政治,都不能拯救人性,倒是只有文學和藝術。
窗内窗外 粉印
HUREN TOLGOIN SUUDER
— 休倫托爾戈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