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
2011年3月蒙古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以造型与艺术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会议,不仅聆听了蒙古及其他一些国家艺术家的精彩演讲报告,更令我无比兴奋的是会后有机会参观了蒙古国主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这些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了大量与蒙古民俗、历史、自然、宗教和美术等相关的典藏,从古老的岩画、鹿石、石人、青铜器到制作精美的唐卡、佛像、萨满服饰器具乃至反映当代蒙古国人民生活与思想的现当代艺术。这些艺术品可谓包容了蒙古的过去与现在、梦想与现实的全部内容。畅游中,我“贪婪”的眼神试图记录下每一件艺术品的形象,在流连忘返中品尝着无限的感动与感慨。
在参观蒙古国重要博物馆和艺术馆期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对内蒙古与蒙古国当代绘画风格的异同。
风格是艺术作品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由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
一、差异
从内容与形式上看,内蒙古多数艺术家主要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去描绘内蒙古的风土人情。题材以草原风景和蒙古族人物形象为主。仔细观察内蒙古近些年的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些草原题材的绘画多以或精致娴熟或貌似粗犷的技法再现了一幅幅人们想象中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包、蒙古马和穿着蒙古袍的男人女人们。表现内容的单一和以再现为手段的形式让我们很难更多地搜索到蒙古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蒙古族传统造型艺术风格在当代艺术中的延续性。不可否认,这些作品不乏其现实性和观赏性,但就其内涵于其中的精神和创造力而言,却显然远远停留在视觉表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蒙古艺术家对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传统艺术认识上的片面性与表面性。也因此,我们在欣赏一些内蒙古画家的作品时能够感觉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表面性理解和对技巧的过度热衷与追求。但精神作为艺术作品的灵魂,这种“失魂”的追求必然会导致艺术生命走向“落魄”的境地!
我们说,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性质的创造物,它作用于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而蒙古族所具有的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艺术都本是蒙古族当代艺术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他了解事物的方式。”的确,艺术的民族性根源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是否展现了该民族的服饰或别的什么,而最根本的体现在于是否以本民族理解事物的方式和态度去表达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作品中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民族气息才是艺术民族性的灵魂所在。回眸千百年来蒙古高原各色的造型艺术,无论是那神秘粗犷的岩画、狂野灵动的北方系青铜器、高贵华丽的蒙古族服饰还是特色十足的金银工艺和遍布于蒙古人整个世界的蒙古族图案,它们都以不可替代的形式语言诉说了北方游牧民族最淳朴的自然观和对所有生命的态度。而这种自由而虔诚的、狂野中不失细腻的,抓其神而舍其形的思维方式也许才正是我们今天艺术家们所真正欠缺的。
相比之下,蒙古国当代油画艺术在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进入了全新发展的时期。尤其观看蒙古国近20年来的油画作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蒙古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出的民族性和较强的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在内容与形式上逐步呈现出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充满时代感的同时又不失强烈的民族精神的发展面貌。就其总的特点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表现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现实主义风格逐渐转向表现主义风格,作品中更多的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以致对客观形态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化,用以表达内心的思想,否定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再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难看出西方诸多现代流派对蒙古国当代油画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但我们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艺术家们正在尝试运用新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美的认识。
2、装饰性。蒙古国多数绘画作品色彩艳丽,注重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构图自由奔放,表现手法与形式多样,画面趋于图案化,不追求写实的视觉逼真与再现的被动性。而这一点无疑与蒙古族传统美术的造型特点有一脉相承的内在一致性,这不仅是游牧民族本性中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更是自古以来蒙古人对待艺术的态度。
3、民族性。蒙古族有着自己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子孙留下了数不尽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蒙古国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将马、草原、鹿石、石人、北方青铜器、蒙古书法、蒙古图案和一些具有大蒙古精神的出土文物等蒙古草原特有的文化符号作为创作元素,以新颖、时代感十足的表现方式进行自由组合,夸张变形或吸取其造型特点,最终达到抒发民族情感,满足不同人群审美与精神需求的目的。
记得今年年初,与蒙古国功勋音乐家章森诺尔布先生聊艺术,他的一段话给我印象及其深刻,启发深远。他说,在当今时代若想搞好的艺术一定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知道“我是谁?”,即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并学好她;二是知道“你是谁?”,即了解世界艺术今天在发生着什么?不能一味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要学会用最当代的形式、用世界能接受的语言说自己的故事。
观赏蒙古国画家的作品,我们常常会被作品中散发出的自由开放和无拘束的自信感征服,甚至这种自由和自信远远超出了他们技巧上的不足,让观者强烈地感受到画家对待艺术轻松而激情的态度和游牧民族骨子里的那份浪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造成差异的原因
那么,“本是同根生”的内蒙古与蒙古国艺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文化环境的差异。自上个世纪初的几十年里,随着外蒙古通过艰难的斗争赢取了民族自治的主权到内蒙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开始,外蒙古与内蒙古的艺术便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内蒙古的艺术家更多的受到中华汉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再加上学院派的传统教学,艺术家的民族性格中多了几分内敛、谨慎和稳重。在艺术的探索道路上,顾虑也较多,始终不敢冲破一些主流艺术的樊篱,创新精神不足。蒙古国艺术在保留着原有艺术基因的基础上接受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影响,艺术作品呈现形式多样,注重传统与当代的结合与内化,使作品具有了时代精神。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内蒙古草原在近百年的变革中,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大片的草场和森林被不断开垦的农田所取代,很多地方的生产方式成为半农半牧或完全农业生产形态,游牧民族自由浪漫的本性在拿起锄头的一刹那已经开始了微妙的变化。原有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甚至语言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疑对艺术家的性格和创作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蒙古国,至今多数人依然延续着祖先的生存方式,过着游牧生活。由于工业不够发达,他们更重视文化与艺术对民族发展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他们的艺术家多数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并始终与草原生活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所以,即便他们用最现代的方法去表现都市生活,其作品中依然呈现出蒙古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三,民族教育上的差异。在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有关蒙古族历史与文化艺术的课程内容严重缺乏,这直接导致很多蒙古族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面对汉族人口与文化占有绝对强势的现实面前,很多蒙古族已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汉族学校,接受全盘的汉化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内蒙古很多蒙古族不会说蒙古语,甚至民族情感单薄的社会原因之一。同样这也是内蒙古民族题材绘画中缺少深度,流连于表面现象的原因之一。
四,艺术市场的不健全。所谓艺术市场便是艺术品的交易。艺术品的交易在市场上一般可概分为三大类——纯艺术(Fine Arts)、古董(Antiques)和收藏性艺术品(Art Collectibles)。纯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和摄影;古董则以陶瓷、家具和古玩为主;而收藏性艺术品的项目便多而杂,举凡玩具、古钱、邮票、旧海报等,只要有一定的流通量,且有人买卖,都可视为此类艺术品。艺术品的交易通常以上述三大类为骨架。艺术市场的操作,又可概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所谓一级市场就是艺术品流入市场的第一个渠道,一般指的是艺术家的经纪商。经纪商通常是画廊的经营者,透过画廊空间定期展示、销售所代理的艺术家作品。而且画廊又有所谓的商业画廊和非营利画廊之分。商业画廊有的经营新兴艺术家、有的只买卖己成名艺术家的作品;经营新兴艺术家的画廊通常与艺术家对分作品销售所得,而买卖较高价位且已成名艺术家作品的画廊,通常靠差价来赚取利润。
在蒙古国,近十年来艺术市场发展迅速,仅乌兰巴托市大小画廊就有400多家,一天内有十几场画展同时开展也是常有的事。 在蒙古,有一个特别于国内的现象就是,画家从不以官方展览作为自己扬名立威的主要途径。民众也不迷信于官方认可的“大画家”,很多艺术家甚至学生自由创作,以创新与个性展露头角,通过画廊展现才华,加之民众对艺术的热爱和画作价格的相对“平民化”,使艺术市场相对我区更加活跃,生机盎然。他们拥有本土富豪买家,同时又因为可以提供较成熟的配套服务,吸引了国际买家,使艺术品视野不仅限于国内,更面向世界。当然在国际上蒙古画家的作品也因独特的表现与传达形式和内容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内蒙古,画家们主要依靠各种官方画展才能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而庞大的官方体系自有他的运作规则,从题材到形式总会多多少少不可避免一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且在庞大的主流艺术当中,很多人慢慢走向妥协,逐渐迎合讨巧,慢慢千人一面或千人几面的美术现象根深蒂固,同时市场主要依赖于本土消费,国际开放度也较低。
以上是我个人对内蒙古和蒙古国当代美术发展情况的一些观点,很直白,却是我想要说的。也许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亲爱的读者谅解。衷心祝愿内蒙古美术蓬勃发展!
作者:包桂英2013年夏蒙古国976画廊
下面请朋友们欣赏一些蒙古国画家的作品:
本文以发表于2012年《美术大观》。——包桂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