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德,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教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 内蒙古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美术馆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品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九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首届中国油画展、国际和平年美展、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三届油画年展、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吾土吾民油画系列邀请展、中俄蒙油画年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高等美术教育作品邀请展等全国大型展览及国际艺术展。 荣获第六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展银奖,中俄蒙油画年展佳作奖,多次获自治区大展金奖,并两次荣获内蒙政府艺术创作“萨日娜”奖。入选并主持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工程的创作任务。 多幅作品及论文发表于《美术》《新美术》《中国油画》《江苏画刊》《画廊》《艺术与设计》《美术观察》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多幅作品赴国外展出并被相关机构及友人收藏。 《冬》1990 《红房子》1998 关于谢建德绘画 First Frost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谢建德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蒙古民族文化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尽管当时所处的年代始终伴有艺术的“西化”和“当代”的命题选择困扰,但他却坚定的选择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研究和创作表现。扎实的功底、理性的分析精神和对民族的文化当代性思考一直是其创作的思想主线。众所周知,蒙古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和传统的民族。但由于历史`战争及自身生活方式的原因,流传至今的东西很少,尤其在文化上,可视的物质的传统和人文的审美符号几乎难以寻找。在重视民族文化的今天,如何再建民族文化理想,重构蒙古民族文化审美和可视的物质文化现实,成为了一段时间来他思考和创作的主要方面。为此,谢建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做出了艰难但非常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尤其近年来,其绘画作品的重点更加注重于对民族大审美的再建和理性文化的思考。在《赞美系列》《吉祥蒙古系列》《美丽草原系列》作品中,蒙古风格的确立、民族当代文化审美特点的追求和把握成就较为明显。 《赞美系列》1995 《赞美系列局部》1995 《赞美系列局部》1995 “蒙古族画家谢建德的《赞美系列》画面的灵感及文化来源为蒙古族长调、祭祀、蒙古族民间美术等。同一般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方式不同,《赞美系列》更多的是把着眼点放在民族美术的文化意识、蒙古族地域绘画符号的成型和地域审美感觉的把握上。当民族题材绘画流于表面化、概念化,猎奇心理取代艺术心理甚至对绘画应有的文化关注度视而不见,使民族题材的作品变得苍白、无聊时,《赞美系列》试图在代表地域文化历史与精神寄托的寺庙壁画、唐卡、民间美术中寻找到一种可能。谢建德从民间传统寻找更适于表达当代蒙古族感受的言语的本身是对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心”。 “风情至上的视觉符号被更具文化意识和民族审美的深层思考所取代.谢建德作品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绘画的今后出路应该在民族的深层里展开,并且更加相信文化品格及精神的寻找应是未来民族绘画最终的出路和方向” 。 “谢建德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不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奠定了在草原绘画领域的重要位置更成为今天内蒙古富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重要艺术家代表之一”。 (摘自批评家曹兴原等评论) 《美丽草原系列》2014 《美丽草原系列局部》2014 《美丽草原系列局部》2014 文化访谈 First Frost 文化访谈录【节选】关于绘画您认为绘画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当前世界性的对架上绘画的冷落和怀疑,时常会提醒我们,画画儿还有意义吗。坦率的讲,绘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艺术手段,可能也是当今各类传统的文化形式中,保留最完整、最丰富、最具影响力,受众也最多的行当。虽然在今天,它在西方已非主流,但在本土方兴未艾,从者甚众。 其实,绘画就其本身而言,它属于纯手工技艺,是一个很小、很个人化的事情,但它却又是个人精神、情感注入性极强的行当。画什么、怎么画,完全出自个人的喜好和精神需要,但从另一方面讲,你的画总要放到社会上,总要让人看,这便有了绘画的社会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属性。也因此,绘画又不属于自己,古人的"文以载道″也许专指这一方面。面对今天世界性的对架上绘画的质疑,可能在于其对于当代情境、科技的漠视和手段的有限。而中国本土对它的推动,除了文化上的战略选择以外,其意义也在于此。今天本土对架上绘画的重新解读和认识,使绘画的范畴更加广泛、深入,人文理想、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及人的内心世界的探寻等,更引申出了绘画的精神和价值意义所在。所以说,绘画在当前还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也是一个既要保持私密化的个人内心、态度的同时,又要承载某种文化或者说精神的公共性工作,其意义大致如此。 能谈谈您的画吗? 我的画其实很难把它们归类,因为从语言上说它们不属于任何流派,大家都感兴趣的东西,我恰恰有意避开它,也是一种个性使然吧。这么多年来,无论本土、区内外,总体的评价还不错,认为从我的画中,能够感受到比较强的蒙古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包括理性的精神,特别是民族绘画图式语言的搭建意义明显,这使我倍感安慰。确实,我绘画的着眼点并不在一招一式的小打小闹上,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整体民族文化的思考和绘画图式的再建过程。大家都知道,蒙古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有着灿烂文化的民族,但遗憾的是,可视的、物质的文明几乎无处寻找。(游牧与战争的原因吧)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和阻碍。虽然今天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不能拿着别人的袋子装自己的奶酪。奶酪满世界都有,但蒙古的奶酪谁也不能替代,这可能就是我们谈民族、谈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吧。所以,多年来我在自己的绘画上一直没有终断这方面的工作 ,也算为内蒙的文化做点事。具体说,为内蒙古的当代绘画所应该有的、自己的大审美及图式语言的搭建与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赞美——渐渐远去的歌声》2019 《赞美——渐渐远去的歌声局部》2019 《赞美——渐渐远去的歌声局部》2019 《赞美——渐渐远去的歌声局部》2019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本土,少数民族当代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曾经在主流艺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内蒙古这种文化上的特殊性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您在此能整体上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好,我试试看吧。这是个很大的文化问题,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少数民族,无论从字面上理解还是现实的情况来看,都决定了它非主流、非主体的民族特性。少数民族文化是重点存在于其地域范围之内和本民族间的文化活动,它有很强的民族地域性色彩和原生生态特征。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少数民族文化的这种特质都无法改变。游离在主流文化之外的现实状况也是它无法改变的自然性质。但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现实中,这种状况和性质却被打破。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民族、地域、民族性文化的流行与被追随,尤其在中国的主流美术界,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已成为了其美术的重要主题和灵感来源,并占有极大的比重和分量。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少数民族美术初登中国主流美术舞台,虽然其整体的面貌还处在摸索和稚嫩的阶段,但其文化对主流美术的影响和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看到,由于少数民族天然的性格、文化的灿烂并充满美感的现实,使它在50—70年代对中国主流美术题材与形式之美的拓展和深化方面,具有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不仅使处于“歌颂”模式下的主流美术,具有了题材上的自然、清新的人性表达,更多了在那样一个注重政治上正确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形式美感成为了艺术家们敢于涉略并尽情发挥的灵感“禁地”。而在中国的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艺术的生态曾经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局面。艺术的思想、观念、流派的更迭变化之快,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每一种思想和观念,或者说艺术的行为,都欲表达自己的诉求,也想引领整个时代风潮的走向。而在这些思潮的现象中,少数民族美术的影响和作用又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八十年代起始的“西藏”热潮在全国的盛行,至九十年代乡土风情的泛滥、商业的产生,都脱离不了少数民族美术身在其中的角色作用,有时甚至是某种思潮的引领者。我们看到八十年代陈丹青对西藏的成功关注,不仅在中国的美术界掀起了大规模的“西藏热潮”,更导致了美术之外的“西藏现象”的产生。同时,内蒙古美术群体集中式的在北京的亮相,所获得的成功及云贵美术在八十年代的活跃表达……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主流美术的少数民族化热情和审美倾向的发生、改变,并左右着主流的审美走向和同时代大众的审美情感多达几十年。至今,在全国的各类主流美术的大展上,少数民族美术及其相关题材的作品还是各类展场中获奖、入选数量较多的画种,而从事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家更是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可以这样认为,在中国大陆从事主流绘画创作的艺术家和艺术的爱好者们,几乎都有着从事少数民族美术的经历或者正在从事着少数民族美术的创作活动。 在今天,这种热潮渐渐退去,但各级各地艺术院校的教学,甚至美协所组织的艺术活动中,深入“草原”、“边疆”地区的采风写生活动,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甚至具有了一种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美学高度性质。众多主流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们也依然陆续来到“边寨”“草原”,少数民族情结已然成为了艺术家们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并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对待生活、理解艺术、关注现实的普遍思想和行为。 这在艺术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现象,我们很难判断这种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总之,我们看到在中国二十世纪包括今天的艺术现象中,少数民族的审美化倾向确是中国主流美术的主题、面貌所在。 《天边》2013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您能谈谈今天的少数民族文化或者说少数民族当代美术的状况吗? 好的。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一世纪,民族文化和艺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深陷于本土的方向性和价值体系的旋涡之中。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文化的个性和独立精神遭到破坏,甚至趋同,文化尤其是民族艺术的行走,与我们来说,就显的比较艰难而又充满挑战。当我们意识到文化的民族性格与艺术的民族角色,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是如此重要的时候,我们便不可能平静的面对。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文化的再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西化的基础之上,也不能是西方、或其它文化的“移植”和“截图”,本土文化的独立性和精神性应该得到重视。单就少数民族或内蒙古的当代民族美术来说,更不能以过往的民族风情和他族的商业需要为其文化的终极追求。应该说,在民族及民族文化普遍受到重视以及全球一体化双重背景下的今天,艺术的民族问题早已不是上世纪时的诗意和浪漫。当曾经的草原被现实的严酷所改变;当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受到当今商业物质的挑战之后;势必会出现民族文化的阵痛以及改变艺术的重心和思想的方式。那么面对新的时代境遇,对民族的思考及精神家园的找寻,特别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当代文化角色,便成为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或内蒙古的当代民族文化的重要命题。 相比于上世纪少数民族或内蒙古的当代民族文化整体上重视觉表达、重表层化的风情主义特征,新世纪以来的内蒙古文化显然应该更加注重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当代精神的探寻。当今天即使你站在草原的深处,也很难再看到曾经草原悠悠牧歌式的生活和场景,也很难感受到其文化的精髓、特有的民族习性和情感方式时,内心都会泛起某种失落的情绪和精神的空寂感。而时尚、消费文化的适时进入,更从客观上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消融和改变,这应该就是目前民族文化及内蒙古当代美术的某种困境所在吧。 《少女卓玛》2019 大家都知道,内蒙古的当代美术曾经在本土的美术体系中比较活跃、比较受关注,但近些年有些沉寂,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总体上说,少数民族美术的出现,特别是它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它在七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拓展、开阔了主体美术的题材范围,也为主体美术回归绘画的本身和对形式之美的开启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可贵的是,由于其自身文化的自然、原生状态及生命意识,更促使了中国主体文化对人性及人文思想的接纳和关注。 就内蒙古当代民族美术而言,在其蓬勃发展的八、九十年代以来,虽然留住了中国边疆、草原最后的乡土、风情的美丽图景,也给与了中国主体美术关于草原文化的记忆留存,但其文化思想和核心的内容,基本锁定在浅层的乡土、风情层面并缺少当代和创新的精神,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内蒙古绘画虽丰富,但显凌乱,虽注重民族感受,但太感性、随意。另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走向,就是民族主义味道太浓,太局限于民族本身,而忽视了文化或者说艺术层面的深度修炼。一个民族无论大小,其发展必经理性文化的熏陶和逻辑演变,而不是感性、热情,甚至太民族主义的自我陶醉。部落似的小民思想应该尽快抹去,部落文明毕竟同民族文明是两个概念,层级也不同。但遗憾的是,虽然今天的艺术家们竭尽全力,却深陷民族部落意识而难以自拔。使内蒙古的当代民族美术的生存与发展,只是建立在炫耀民俗、原始力量和风情的层面上进行,而无助于整体民族理性精神和智慧文化的建立和推进。由此,我觉得艺术既然肩负文化的使命,那么它就应该更有大文化观和民族的大精神。 今天,表面的浮光掠影、狭隘的民族风情还是它主要的面貌。面对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域、民族的现实生活,真正的用理性、深刻、当代的态度来揭示其现实、民族心理、文化精神的作品和艺术家群体,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和规模。内蒙古的当代民族美术对现实和当代精神的躲避和刻意远离,仍是其整体的文化心态。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数码、数字时代,以及本土的现实问题和文化处境,内蒙古的当代民族美术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对现实的文化高度和精神高度,是造成今天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山系列》2015 那您觉得该如何改变? 我始终认为,文化的当代意义和趋势,是世界文化的普遍规律,也是每一种民族文化样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当下命题。同时,它更是改变某种既成事实且长久不变文化的催化剂。草原文化及其内蒙古当代民族美术也不可能避开“当代”这一命题,而独自生活在曾经的“悠悠牧歌”声中。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及民族美术不能总是以一成不变的表层的风情、民俗来解读当代蒙古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世界。草原文化不等于风情文化,而内蒙古的民族美术也不仅仅是风情美术。把风情艺术当做民族艺术的核心与出格,只会助长民族的部落文化意识,削弱民族的上进心理和创造精神,使内蒙古当代民族美术走上矫饰、猎奇的歧路,更可能助长民族文化的惰性而使民族、地域性文化走入发展的误区。 环境、生存、发展等迫在眉睫的全球化问题,不单单是其它民族的文化问题,也是内蒙古当代民族文化所面临的现实话题。为此,草原文化及内蒙古民族美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应该具有开放、深刻并具当代精神的眼光和心胸,积极建立并输出真正的当代民族文化,参与人类的共同文化表达。这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理想,更是一种现实需要。 关于教育您能再谈谈教育方面的情况吗?大家都知道,美术院校的教学,基本都处在一个方向差不多的状况,好像在教学上都面临着某种困境,如何”破茧”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之路,似乎非常不易,您怎么看? 确实如此,今天的学院美术教育的现实,很明显在于价值和方向的缺失。由于受前些年本土文化上的唯西方中心主义诸观念的影响,所导致的本土美术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影响到学院美术教育的方向和信心。另外,近年来科学、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境遇的巨大改变,物质消费文化、机械图像的无处不在、泛滥成灾,都在倒逼着学院教学的新角色的产生。面对全新的数码、、数字时代,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上该如何走,该如何建立新的专业教学思想和体系,这是一个从全国到地方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全球化的数码时代教育的改变,决不是上几台机器建两所新媒体学院,就可以改变的,它应该是整体教育的心态、思想、体系和方向的重新组合、设计。坦率的说,我们从大美院到地方性艺术院校,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改变和主张,大家都差不多,只有专业的高低、好坏之分,教学只是由老师的喜好所主导,而不是由教师身后的体系和思想所支撑。特别是教学的当代之路,几乎都没有真正的涉及到,还在一种十分老旧的思维体系中排徊。其实一所艺术院校的存在价值恰恰在于自身的体系和文化态度的鲜明上,而其中教育的当代品格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虽然院校众多,但有个性、有自身特点并且具有当代思想、精神的还很少见。这也许是这么多年来艺术院校学生普遍缺少创造性、个性和当代精神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就全国和我们的地方院校而言,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文精神,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术传授,而忽视学养、创造力和当代艺术思想的引导和培养,已到了非常迫切的时候。由此,艺术教育的多样化初衷和意义才可显现,也才会造成本土艺术院校及教育的蓬勃之路的形成。 关于教学您做为曾经的油画教研室主任及具象第一任工作室主持人,能谈谈您多年来的教学主张或者说理念吗? 好的。总结我这么多年来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更加清晰。首先“崇学养、文化,重笔墨、精神”的教学思想的首次提出,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始终认为,艺术的教育不能仅仅是技艺那点事,它首先应该是对整个人的思想的开启,认识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再建,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学养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由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过于执著于技艺的传授,这使得许多学生屠有技术而无基本的思想、人文态度和精神,很难走远。学养与认识的高度一定决定思想和精神的高度,也决定了学生前行的近远和绘画的好坏,这几乎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也是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其次,在作为主持人入主油画具象表现工作室的教学后,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差、无绘画方向的现实境况,明确提出了“让绘画回归绘画”“与大师同行”的教学理念。重在梳理绘画方向,明确学术定位,解决教学中无方向感、无学术倾向和学术内容的固疾,提倡向大师要方向、要语言、要画面等等,使我的教学和具象工作室的教学具有了逐渐向高层次发展的可能。同时,坚定于手绘艺术的多重性研究,强调绘画与自然、与传统、与现实、与当代精神的融合与再生关系。在注重学院教育的文化高度、精神高度、认识高度的基础上,释放绘画自身的多重表现性、实验性的可能,也是我多年来教学的重要内容。 另外,在工作室的整体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科的设置和教学的学术性、专业性及系统性深化的同时,首次提出了教学的当代化研究。我以为,艺术院校的当代化教育势在必行。(我们看到国内已有这样的尝试)身处数码、数字时代,艺术何为?教育何为?我们不能总是在一种与时代太远的审美和情绪中进行教学,而忽视了现实与当下的情境。这会导致我们的学生失去对现实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变的思想庸懒和艺术上的养尊处优。我始终相信,本土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出现,离不开学院的培养和孕育。 优秀学生作品 First Frost张文惠 张文惠,199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200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十四届研修班;201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课题组成员;北京当代写意油画院研究员;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5年 《海岸线Ⅱ》参加“视觉惊艳——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 《清真街小雨》参加“走近秦皇岛——当代画家油画作品邀请展”(秦皇岛) 2006年 《自由组合》之一、之二参加“全国第19次新人新作展”。(北京、无锡) 《寂静关城》参加“风景·风情”全国小幅油画展,获优秀奖(上海) 2007年 《农家》参加“韩中美术交流展”(韩国) 《不到长城非好汉》系列参加“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十四届研修班十人作品 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8年 《平遥古宅》参加“中国油画写生汇展”(中国美术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参加“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美术馆、南京)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四》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馆) 《长城上的孩子》参加“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获新人提名奖(中国美术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二》参加“寻源问道”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等作品参加“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 获优秀奖(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楼阁的回廊》等作品参加“伟人足迹” 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二》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中国美术馆、日本、韩国) 《碛口》参加“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获优秀奖(中国美术馆、广州、厦门等) 2010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七》参加“2010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南京)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四、之五参加“第16届亚运会当代艺术展”(北京、广州) 《西陵鸡舍》等作品参加2010北京·鄂尔多斯“寻源问道”中国油画邀请展(北京、鄂尔多斯、无锡) 《游人之一》等作品参加“新学院精神提名展”(北京环铁时代美术馆 2011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八》参加“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获佳作奖(深圳) 《期望》、《维族老人》之一至之四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六》参加“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城垣上的眺望·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三》参加“2011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上海) 《不到长城非好汉》等作品参加2011“澄怀观道——中国油画院课题组学术研究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西陵鸡舍》等参加“中国油画十二人展”(宁波博物馆) 2012年 《箭扣长城》参加“可见之诗——第二届油画写生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游人之二》参加“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北京上上美术馆) 《窑沟的午后》等作品参加“超以象外——中国当代中青年油画邀请展”(兰州) 《本命年》等作品参加2012“澄怀观道——中国油画院课题组学术研究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游人之二》参加“秦皇岛市第一届青年美展”获金奖 (秦皇岛) 2013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四》等作品参加“中坚:70年代油画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4年 《午休》、《美术课》等作品参加“色彩与情感的表现力研究——中国油画院课题组学术研究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二》参加“沃土中原——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山东美术馆) 《燕山古韵——明长城》、《交河故城》参加“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首届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景德镇) 2015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九》参加“最绘画——第二届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获佳作奖(中国美术馆) 《唐崖土司石人 石马》等作品参加“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重庆三峡博物馆) 《深秋的御园》等作品参加“缘叙丹青——中国油画家十人作品展”(青岛)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十一》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上海、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山西) 《英谈古寨》等作品参加"山清水秀美丽河北——走进太行全国油画名家河北古村落写生作品展"(北京81美术馆) 2016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九》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参加“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写实展)”(济南、北京) 《岩中花树》等作品参加“澄怀观道:语言与精神的表现力研究——中国油画院课题组学术研究结题作品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二 》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四》 《不到长城非好汉之六》 孙珂 孙珂1978生于内蒙古,2003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古典绘画与技法工作室,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2008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术节 二等奖 北京 2008北京市第七届新人新作展 北京 2008“以心接物”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在京)学生作品展 优秀奖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1“平蛋之旅”坦培拉绘画工作室巡回展 银川美术馆 宁夏 2011首届艺术凤凰当代青年油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2011“平蛋之旅”坦培拉绘画工作室巡回展 内蒙古图书馆草原印象展厅 2012首届“艺术的鄂尔多斯”国际当代艺术联展 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 2012“平蛋之旅”坦培拉绘画工作室巡回展 内蒙古美术馆 2013“春.发”雅昌力量---中国当代艺术精品展跨界艺术空间西安 2013E京华3---2013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马德里的往来》 《皮里亚波利斯的往来》 《叠梦》 《光明与黑暗》 从有琢 丛有琢,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1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3年 作品《!》系列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大学生美术作品展银奖。 2014年 作品《呼斯楞》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并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 2015年 作品《苏日勒和克》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 2015年 作品《祥云》获首届内蒙古草原油画院双年展学术奖。 2016年《蓝色的梦》入选中国梦2016艺术草原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年 作品《和煦的阳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首届全区高校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17年 作品《流逝的青春》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2018年 作品《和煦的阳光》入选 高原·高原第七届 中国西部美术展 油画雕塑年度展 。 2018年《轻青草》入选徐悲鸿画院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8年《我出生的地方》荣获第三届内蒙古草原油画院写生展学术奖! 2018年 《梦归草原》入选中国第三届少数民族双年展,被组委会收藏。 2021年 《东黑河大桥日记》荣获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第四届写生展学术奖。 《同学的肖像之一》 《同学的肖像之二》 《同学的肖像之三》 付今朝 2014年素描作品 《父亲》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写生作品展 2014年第一学期素描课堂习作被留校 2015年油画作品 《马鞍系列》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2015年第二学期素描课堂写生《静物》被留校 2015年第三学期素描课堂写生《静物》被留校 2015年荣获内蒙古大学书面作品展专业组二等奖 2015年荣获内蒙古大学写生展一等奖 2015年油画写生作品 《柴河写生》 系列一二三四五均被留校 2016年素描作品《静物》年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美誉作品展二等奖 2016年水彩画作品《人物写生系列》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写生作品展 2016年荣获内蒙古大学写生展第一名 2016年油画作品《北堡写生》系列被留校 2016年油画作品《手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写生作品展 2017年在艺泰空间画廊成功举办个人展览 《黄昏》 《老屋》 《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局部》 学术指导|包双梅 总编辑 |马媛 本期编辑|刘昱
- 上一篇: “年俗·年味”摄影作品展(二)
- 下一篇: 恒越不息——内蒙古艺术学院 那顺孟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