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全班12位同学跟随顾莲塘老师赴内蒙古草原昭乌达盟的白云查干和白云门德两个蒙古族牧民居住点采风和写生。


画稿《草原那达慕》,1979


鲁美版画77、78班内蒙昭盟采风写生合照,1979


回想当时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体系还是十分对位和专业的,教学的安排也是十分有系统并且松紧有度的,这些系统的教学安排并没有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贯彻到了从大一到大四的全部教学过程。从当时的课程设置上就可以看出,鲁美还是十分强调延安老鲁艺的传统和创作方法,就是坚持艺术创作从火热的生活中来,强调下乡深入生活、采风和写生的重要性。每个学期都安排下乡的课程,从不马虎,也从没有游山玩水去景点的事情发生。记得当时顾莲塘老师带我们去内蒙草原,他要求我们跟着牧民去住他们的蒙古包,体验第一手的生活;他还要求我们尽可能的从下乡的现场速写中提炼创作构图,这些观点和方法都是我终身受益的部分。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一‍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三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四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五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六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七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八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九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一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二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三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四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五‍‍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六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七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八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十九‍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一‍‍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二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三


内蒙草原创作画稿之一

横向观看

创作画稿《湖边》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四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五


木刻版画《人约黄昏后》局部之一,1980


木刻版画《人约黄昏后》局部之二,1980

横向观看

木刻版画《人约黄昏后》,1980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六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七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八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二十九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三十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三十一‍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三十二


内蒙草原采风写生之三十三


内蒙草原创作画稿之二


木刻版画《水车》,1979


丝网版画《哦,草原》,1983


从大一年级到辽宁鲅鱼圈渔村,大二到长白山林区和绥中古长城遗址,大三去内蒙古草原和毕业考察,再到大四去鞍钢为毕业创作体验生活,对于我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学生来说,每一次下去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很多的学习收获。在鲁美的大学四年学习中,应该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学会了一种创作的方法。也许这种方法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比较老派的,但是对于我还是很受用的。


鲅鱼圈渔村创作画稿之一,1978


木刻版画《远方的信》,1080


鲅鱼圈渔村创作画稿之二,1978


木刻版画《渔家女》,1978


丝网版画《渔村》,1983


辽宁绥中农村创作画稿之一,1979


辽宁绥中农村创作画稿之二,1979


丝网版画《岁月》,1983


对于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总有一个问题是会永远困扰着他,这就是创作的灵感是如何产生的?我想即使是一些十分成功的艺术家恐怕也很难十分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世界上是不是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创意的灵感能够按照自己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呢?到现在为止,这种方法还没有被发现。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困扰是不可知并且无时无刻都在围绕着创作者,因此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不以为这是一个困扰了。


被称之为创作“灵感”(英文为inspiration) 的这个东西,应该是一种是人类原创性的思维。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灵感:灵通感应。文艺、科学创造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创造能力。其产生虽带有偶然性,但它的获得却离不开创造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我不是研究灵感等问题的专家,但是认为这个解释还是比较贴切的。


丝网版画《星期天》,1983‍‍‍


丝网版画《修车人》,1983


看来灵感的产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但首先我还是相信关于“天才”这一类人的说法,因为上帝已经把艺术的基因密码注入给了他们这些天才,要不要发挥就是取决于他们自己了。如果回到我们这些也想玩艺术的凡人身上,也许每个个体都有些自己方法和体验让自身的所谓灵感能够显现出来。我在鲁美的四年学习时间里是学到一种适合于自己创作灵感可以产生的方法,这就是不断的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发现灵感可以出现的闪光点,简单来说就是多了解,多体验,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这种方法对于我自己是十分有效的。回头看,一路走来,无论是绘画还是动画创作都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息息相关的。尽管自己并没有什么惊人的成果,也不是被上帝所光顾的天才,但是,在鲁美所学到的这些创作方法足以让我的身心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得到了释放并获得快乐,这也是我至今还能乐此不疲地从事创作的最大内动力所在。


常虹

2012年5月于杭州午潮山北



常虹自画像, 1981




关于艺术家

常虹(Joe Chang),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后留校任教。1988年留学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研究生部。在系统的学习了传统绘画和现实主义造型艺术方法后,开始了对自我艺术意识表现的探索。1990年,移居加拿大,后进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Film Board of Canada)担任动画编导,独立创作动画短片《二胡》。2002年回国,创建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同时也开始了他近三十年的动画及绘画创作。独立创作了《潘天寿》、《春闺梦》、《山村情》、《春江花月夜》、《八音盒》、《祈福》、《我不是天使》等15部艺术动画短片,联合编导并担任总策划人创作了影院动画长片《梦幻列车》。在国际电影节及动画电影节获奖43项,入选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法国戛纳电影节、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德国斯图加特国际动画电影节等过百项。常虹是VINYL水墨画发明者,常虹的绘画作品和动漫装置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北京美术双年展并在日本、加拿大和中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艺术家目前在上海、杭州和加拿大温哥华生活和工作。


(文中图片均为常虹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