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文斌,1942年出生,出生地山西省忻州市,号野禅。1960年至1984年先后在达茂旗林场、达茂旗电影院、达茂旗文化馆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画院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香港科学院国际艺术学院顾问。
“马是草原的灵魂,是我一生创作的源泉”
索文斌自幼酷爱书画,但是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原因,他从来没有机会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年仅18岁的索文斌从集宁文化馆调到达茂旗林场工作。在大多数人眼里,在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一个“娃娃”既要放牛放羊,还要巡逻护林,能咬牙坚持下来就不错了,哪还会有什么其他想法。但是,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林场,有一个特殊的伙伴日夜陪伴着索文斌。这位“伙伴”不仅帮他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而且成为他一生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情结。这位“伙伴”是一匹品种纯正、健壮灵气的蒙古马,因为毛色与丁香花十分相似,所以索文斌给他起名叫“丁香”。丁香是林场给索文斌配置的交通工具。放牧巡林,没有一项工作能离得开丁香。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是索文斌从来不喊苦,人们总能看到丁香载着索文斌快乐地驰骋在草原上,认真出色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丁香的吃苦耐劳和善解人意深深打动着索文斌,他对丁香也是呵护有加。自己饿着肚子也要给丁香喂草饮水,再累再忙也要给它“梳洗打扮”,每天像一位朋友一样跟它聊天。从那时候起,画马成为索文斌跟丁香交流交心的一种方式。后来,他又去达茂旗电影院、文化馆工作。在达茂旗工作的二十多年,他手中的画笔从来没有停歇过,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的国画逐步形成了以骏马、草原、牧人、民族风情等为主题的独特风格。用索文斌自己的话说:“马是草原的魂,是我作品的‘精气神’。我画的不仅仅是马,还有它那种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这也是我对工作、对生活、对草原文化的解读。”
“我们用画笔把草原带到了人民大会堂”
春华秋实,几十年来索文斌笔耕不辍,在艰苦自学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对艺术那份执着与初心。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已经闻名全国,获得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专家同行的普遍认可,多次到世界各地参加展览活动。著名艺术评论家杨卫评价索文斌的作品:“通达时变,不拘守故常,同时又笔力遒劲,透着某种传统的神韵”。
1980年,索文斌接到组织交给的一项重要而神圣的任务:为人民大会堂内蒙古厅设计陈设和布置大厅。1980年到1982年三年间,索文斌与同仁们团结一致,各显其能,将毕生所学倾注融入到了两幅作品中——绘制写意画巨作《那达慕》和巨型民族风情地毯草图。写意画《那达慕》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480平米的巨型民族风情地毯至今仍在使用。在三年的创作过程中,索文斌个人独立完成多项内容的绘制。“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不仅是我国议政的最高殿堂,也是文化的最高殿堂。我们用画笔把草原带到了人民大会堂,让全世界都能读懂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辽阔,领略到草原人民的淳朴豪迈,这是我一生都值得自豪的事情!”索文斌谈起当时的工作激动地说。
“我想用每一件作品讲好草原的故事”
如今,索文斌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但创作仍然是他生活中的规定动作。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时不时还要回到达茂草原,站在辽阔的草原上,任凭草原的风吹乱他的白发。见到奔腾的马群,他会情不自禁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总是深情地说:“看见草原,看见马,我就像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
索文斌作品获奖情况及赏析:
索文斌作品《雄踞》。 有位诗人曾在《观索文斌画马》中这样赞道:“茹苦历练几十秋,塞上良驹心里收。神风电弛化笔底,点线浓淡总风流”。
索文斌作品《蓝天白云笑语欢声》在《全国草原情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奖。
索文斌作品《任驰骋》充分展现了蒙古马精神,体现出了生命的耐力和张力。
供稿:达茂旗政协
- 上一篇: 北疆的风 ——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油画、雕塑作品展
- 下一篇: 来自草原的礼物——蒙古族毡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