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内蒙古文联的有力指导下,阿拉善文艺事业取得了大发展、大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优秀人才。他们辛勤耕耘,努力创作,为阿拉善文艺百花园催生了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以文化人、以艺润心,彰显了新时代文艺价值和精神,共有36名作家艺术家加入了中作协、中美协、中书协等国家级文艺家协会,328名作家艺术家加入了内蒙古各文艺家协会。他们是我盟文艺创作的骨干力量和优秀代表,也是全盟文艺界学习的榜样。

     为了使全盟文艺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盟文联从即日起,开设“阿拉善艺苑名家”栏目,推介阿拉善在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中做出贡献的文艺家和代表作品。

色·哈斯巴根

个人简介

色·哈斯巴根,1959年生于阿拉善左旗,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旅游画报》特约记者,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美国PSA摄影学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第四届、六届、七届副主席,第五届、第八届名誉副主席。1993年至2020年任阿拉善盟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著作权协会阿盟首席代表。政协内蒙古第十届委员(常委),政协阿拉善盟第八届、九届委员。

作品获奖情况:

1987年作品《迷宫》荣获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风光摄影艺术展览”“希望杯”大奖,作品《踏浪》同时入选;《迷宫》同年入选第4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1988年在中央一台“请您欣赏”栏目播放半年之久,1989年入选“中国摄影艺术展览”,前往香港、日本等地展出;1987年作品《潮》获“陈曲杯”全区摄影大赛一等奖,获第15届华北摄影艺术展览佳作奖;1989年作品《天河之滨》荣获“奥林杯”全国摄影大赛银牌奖,在《大众摄影》封面发表;1991年作品《驼乡》荣获“内蒙古风情摄影展览”一等奖;1993年作品荣获全区首届“金鹰奖”;1996年作品《天鹅湖》在香港“第五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铜牌奖;1996年作品《踏平沙海千顷浪》入选“上海第二届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览”;2000年作品《阿拉善额鲁特婚礼》荣获“八省区首届蒙古族民俗风情风光摄影展览”一等奖;2004年《额鲁特姑娘》荣获“内蒙古首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奖;2005年全国首届保护生态环境突出贡献者表彰颁奖大会上,荣获“阿拉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个人摄影”生态“滋根奖”;2006年荣获首届全国“走进秘境阿拉善”摄影大赛一等奖;2011年作品《大漠银浪》荣获PSAChina国际摄影大赛“CPID彩色画意组”评委奖,另有《生命之歌》等7幅作品入选;2013年作品《天地交响》荣获首届“世界华人华侨摄影大赛”铜牌奖。另有《胡杨深处》《戈壁》《遥远的呼唤》《骆驼王国》《沙漠深处的梦境》等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多项展览中获奖。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第四届艺术创作“萨日娜”奖。

举办个人摄影展情况:

共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6次:1998年和1999年举办了《中国西部秘境阿拉善》个人摄影作品展;2000年举办《中国秘境——阿拉善》摄影作品个展;2001年由文化部主办,在北京举办“生命的呼唤”阿拉善环保主题色·哈斯巴根个人摄影作品展;2005年世界地球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色·哈斯巴根“阿拉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个人摄影作品”展;2013年应美国PSA摄影协会主席约翰·戴维斯邀请,前往美国纽约举办了《苍天圣地阿拉善》色·哈斯巴根个人摄影作品展,并荣获纽约州议会颁发的“文化艺术杰出贡献者”荣誉证书;2019年在内蒙古美术馆举办《苍天般的阿拉善》色·哈斯巴根摄影作品个展。

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情况:

共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15部: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生命的呼唤》阿拉善生态环保主题摄影作品集;中国书局出版《神舟号升起的地方—阿拉善》;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走进额济纳》《居延沧桑》《苍天般的阿拉善》;远方出版社出版《阿拉善奇石》;香港环球旅游出版社出版《神奇的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岩画》《大漠童话额济纳》;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阿拉善右旗》;地质出版社出版《赏石韵味·通根文化》;中国民族艺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天堂腾格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分别出版了《璀璨的沙漠明珠阿拉善左旗》《大漠轻骑兵 芳华六十载》《阿拉善根艺》等摄影作品集。

作品发表情况:

作品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画报》及香港《中国旅游画报》、美国《侨报》、美国《综合新闻》报澳大利亚《焦点》等多个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在部分刊物上发表了摄影专版、专题或专辑:《风起阿拉善》《阿拉善—生态特区》《阻击沙尘暴》《重现生机的阿拉善》《大漠驼乡—阿拉善》《美丽的阿拉善》《穿越阿拉善》以及特别专辑《苍天般的阿拉善》《追寻阿拉善双峰驼的踪迹》等;部分作品在刊物封面发表。

个人获奖情况:

荣获内蒙古首届“摄影十佳”“内蒙古二十世纪摄影之星”、第二届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杰出贡献者”称号,获“内蒙古青年发展成才奖”“内蒙古摄影终生成就奖”,荣获阿拉善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阿拉善盟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阿拉善英才”等荣誉称号。

作品展示

创作谈

回想起从事摄影创作40年的经历,感慨万千,虽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但只要有一种热爱,有一种情感,有一种信念,有一种探寻,有一种执着,有一种激情,有一种责任,有一种孤独,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我年幼的时候,正值文革开始,父亲被带走专政关押,家被抄了两次,顶棚被捅烂,地面被挖,家里被抄的破烂不堪。巴彦浩特的大街上每天看到的是被造反派游街示威胸前挂着大牌子、头上戴着用报纸做的高帽子的“牛鬼蛇神”,或打架斗殴的场景,家里兄弟姐妹也经常受到欺负。为了逃避这一切,刚进小学大门的我被迫弃学跟随母亲从混乱喧闹的城镇走进了寂静的腾格里沙漠深处,在这里再也看不到让人做噩梦的景象,再也不受欺负了。在这里,我看到了蒙古包里牧民善良慈祥的笑脸,看到了层层沙漠在夕阳照耀下迷一样的景色,看到了牛羊骆驼在沙漠湖周边与世无争地吃着草,看到了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数不清的雪白的天鹅,在蔚蓝色的湖面上自由游弋飞上飞下梦幻般的景象,感觉好像来到了童话般的世界,这给我幼小心灵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在以后的日子里,生活虽然依然艰苦,但我对大自然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风吹草木的啸啸声,变幻莫测的朵朵白云,细雨敲打帐篷的滴哒声,还有从天边渐渐而来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暴风雨经过的那种神奇壮观的景象,都让我触景生情、流连忘返。这些都为我以后选择摄影之路种下了种子。
1983年经历的一件事让我更坚定了要从事摄影这项工作的信念。那年我在巴彦浩特镇团委工作,自治区团委要举行全区十城市精神文明检查评比活动,我被抽调前往东部区各盟市进行检查。在海拉尔、通辽、赤峰市等地,知道我是从阿拉善来的,不只一人问我,“听说你们阿拉善到处是荒漠,你们那里的牲畜吃什么呀?你们那里的人是怎么生存的?听说买支牙膏香皂日常用品还得骑好几天骆驼”等,这些问题让我十分的不快,没想到我们阿拉善在他们眼里是这么一个地方。尽管给他们介绍了家乡,但心里不是个滋味。后来又听说内蒙古的大学老师训斥学生时经常说,你们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让分配到阿拉善。还有,那个年代我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发表的关于沙漠的作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调子都是灰色的,生命都是枯死的,题名都是死亡的,这些都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拿起照相机,用我的镜头把阿拉善宣传出去,让阿拉善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荒凉落后、没法生存、没人想去的地方,而是一个神奇美丽、人们向往的地方。
1979年我拜姜学云老师为师,开始学习摄影。198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调到阿拉善盟群艺馆从事摄影工作,有了一台135理光R5相机,开始了创作。我马不停蹄的前往阿拉善各地,拍摄阿拉善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驼乡风情。为了完成梦想,1985年我放弃了盟里指派我保送中央民院上大学的名额。
后来我的摄影设备越来越好,创作的信心和激情倍增,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一年四季一个人孤独的出没在腾格里沙漠、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巴丹吉林沙漠、戈壁草原、峡谷、曼德拉山岩画、各地举办的驼乡民俗盛会等。
在拍摄阿拉善神奇与美丽的同时,我发现生态环境也在悄然的变化。1985年我拍摄到阿拉善第一场沙尘暴后,到了九十年代,阿拉善的沙尘暴越来越频繁,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我小时候见到沙漠里牛羊进去看不见的植被已经消失,八十年代拍摄的美景到了九十年代短短十多年中面貌全非,额济纳河断流,居延海干涸,贺兰山上的植被逐年减少,有的已枯死,我亲眼目睹着这种变化,触目惊心。当时我想,阿拉善的这种变化我应该是最清楚的,我有责任把阿拉善生态环境真实状况拍摄记录下来宣传出去,通过作品呼吁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重视生态环境,尽快采取措施,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于是我的创作多了一种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也给自己增加了一份责任和担当。要想完成我心中的两个目标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一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作品还要打动人,我没多想,我想这也许是天意,我暗暗下定了决心,鼓起勇气背起沉重的摄影器材继续前行……
从此,我的摄影创作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阿拉善各地,寻找当地牧民采访拍摄记录当地生态变化情况,过去是啥样的,什么时候开始恶化,什么原因等,我要反映真实的情况,同时还要努力拍摄具有说服力、震撼力、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多年来我几乎踏遍了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那时交通不便,徒步、骑骆驼都是常事,走进去就是半个月20天,能搭上别人的车、骑乘是件很幸运的事,经常坐班车前往额、右旗,有时在路上睡着,相机包被搓板路颠的找不着了,有时镜头里螺丝被颠损,拍出来的照片都是虚的。在创作途中迷路、挨饿、遇险、病倒等各种困难危险都经历过了。最大的困难是创作经费,摄影确实太费钱了,没钱就得停止创作,尤其那个时候,用的是胶卷,需要冲洗放大,为了保证质量,经常去北京冲洗。因单位经费紧缺,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的创作经费包括所有旅差费、胶卷冲洗费及部分摄影器材费,在单位基本没报过帐,因为单位的人和领导平时都见不着我,我也没理由去报销,全部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单位让我一年四季在外、给了我几十年的创作时间,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还好,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香港中国旅游画报》总是给我带来一些胶卷,而且是专业的正片,我把它当做宝贝来用。
九十年代以来,我的作品在国内外不断发表展出,各地的摄影家和摄影团体不断与我联系。我先后多次接待了香港、澳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和区内外众多的摄影家、摄影团体,带他们前往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额济纳胡杨林、巴丹吉林沙漠等地拍摄创作,有时忙不过来,就让影友带他们去拍摄,随着他们的拍摄宣传和我盟各级领导对对外宣传的重视,阿拉善成了摄影创作的天堂,也成了全国旅游的打卡地,心中的一个梦算是完成了。
心中的另一个梦:
1994年,额济纳黑河上游被截流,居延海干涸。为了挽救额济纳居延绿洲,我盟环保部门联合专家学者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生态危机报告,报告封面选用了我的作品《生命的呼唤》,并以此作为报告的题目,报告里还选用了我拍摄的胡杨林生态恶化的照片。报告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在朱镕基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黑河重新有了水,居延海重新碧波荡漾,额济纳绿洲得到了保护。
2001年11月,国家文化部主办了《生命的呼唤》环保主题色·哈斯巴根个人摄影作品展览,是国内唯一推荐参加第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展演项目。2004年,由盟澳援办出资,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色·哈斯巴根《生命的呼唤》阿拉善生态环保主题摄影作品集。
2004年,我参加了由102位中国知名企业家筹备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大会,在大会的闭幕式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总监、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先生讲到:“今天我们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成立,不要忘记一个人,他就是阿拉善本土摄影家哈斯巴根先生,我们是通过他和他的摄影作品,才了解到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后,每年拿出千万元治理阿拉善生态环境,并已面向全国开展公益活动。心中的另一个梦也总算完成了。

图文来源:阿拉善盟摄影家协会

图文制作:魏 然  南 丁

 审     核:赵秀萍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