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恒

个人简介

周世恒,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系。内蒙古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家协会理事,硬笔书法委员会主任,区展评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书画院院士,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阿拉善盟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团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阿拉善盟诗词学会副会长。政协阿拉善盟委员会第八届、第九届委员。

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书法创作暨全国基层巡展参展作者。多次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书法作品展,参加全国各地邀请展。曾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获评第二届“阿拉善英才”。

学习书法四十多年,各种书体均有涉猎,主攻魏碑。中国书协培训中心2001年、2002年优秀学员。2009年至2014年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崔胜辉导师工作室学习,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作品展示

典雅与雄强的交融——周世恒魏碑书法
作者:富建年

魏楷是晋尚韵、唐尚法之间的书法存在,它受北朝多民族融合、前期汉隶影响,追求雄强、朴茂、恣肆、野逸等风格特点。魏楷多出自民间书手,以碑刻的形式留存于世,刻工的二次加工及风化剥蚀,造成刀劈斧凿的斑驳感,使这一书体平添更多苍茫、浑穆、方俊和天真烂漫之姿。

在信息传播相对闭塞、书法热度还不是很高的二三十年前,人们对于魏楷的认识,大都停留在知之甚少的状态。真正详细研究仅限于一些书法专业人士。但周老师当时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已浸淫其中很多年了。时至今日,依旧执著于此。足见周老师超前的艺术眼界和较高的书学素养。

认识周老师是二十年前的事,先看到他的作品,后见到他本人。彼时我还是个书法小白,只知道王羲之、颜真卿,并不了解他的艺术选择。但我笃信,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的存在。与众不同,独辟蹊径。

对周老师的仰慕还有一个事。十多年前听闻,一位国内很知名的书法家,在带周老师学习书法期间断言:周老师在魏碑领域,会成为未来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书家。我对这位书法家所言坚信不已,因为周老师的智慧、学识、执着、勤奋,以及独特的艺术敏锐力和洞察力都足够令人叹服。

就在前两年,我曾建议周老师参加一项全国性的魏碑书体专项展,后来没了音讯。本觉得他兴趣不大,直至有一天他让我帮他发一下投稿作品的电子版,我才知道他要试一下。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比他本人更关注投稿的结果:我每天都要看官方发布的信息,希望周老师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成为阿盟人的骄傲。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件事让我对当前的评审机制与评委审美取向一度感到失望,似乎他们只对有视觉冲击、夺人眼球、能出展厅效应、花样翻新的作品有兴趣。对信而好古、深耕传统、守正创新的作品不太感冒。后来因此跟周老师发了一通牢骚,愤愤不平为他叫屈,周老师只是淡然一笑,说了一句:“还是我写得不够好”。

我和周老师的关系亦师亦友,但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浅识,我不怎么敢在他面前谈论他的书法。有一次,我和另一位书友还有周老师,小聚微熏后,徒步走了近五公里。借着酒劲,我和书友“力劝”周老师“改体”,一方面我们希望他凭借深厚的笔墨功夫,迎合一下当代书风和世俗,什么热门就写什么,这样取些成绩也轻松一些;另一方面,希望他不要固守魏碑一体,以他深厚的行、草、篆、隶功底,重塑一下诸体皆能的个人形象,赚一些吆喝,显赫一下名声,也不是什么难事。我俩的“苦口婆心”,最后只等来一句“我会考虑”。后来再见到周老师,他说了自己近期的计划,他准备把以前写过的魏碑字帖全部重新过一遍,再做个全面梳理。周老师并没有采纳我们的意见,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道路。林散之六十岁学草,成就当代草圣。大概周老师有更深远的考量。

在大部分人眼里,周老师的作品,多少年来一直以相同的面貌示人,无论章法、笔法、还是结字。但仔细看,仔细品,仔细想,他一直在改变,在调整,在丰富,只是他一以贯之的追求和精微的改造让我们因视觉疲劳而麻木。

周老师的魏碑作品从章法上看,多以整张大白宣,多字数呈现。不作拼接,不画界格,叠方格,一字一格直接书写。至少一倍字距,一倍行距,单字占格较小。作品落款与正文常做相同的处理。这种整齐划一,迎面送来一种庄重和正大。远观整件作品,白的空间远大于字的空间。这种章法所营造的博大气象并不逊于野逸恣肆的大字魏碑,如同国画中表现远景的深邃与虚幻,又如繁星散落于天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在大空白映衬下,造型奇特的单字显得愈发的灵动,缩小的字单元让周边的空白显得愈发的宽博。白衬托了黑的空灵,黑衬托了白的虚极。一白一黑,相互成就,相映成趣。当欣赏者走近,仔细观看,会再一次为每一个字的万千气象感到振人心魄。欣赏时远观的整体大气象,与近看时单字的局部气象,一大一小叠加产生的美感让人感动和赞叹。这也并非他的创造,杨凝式的《韭花帖》以此章法成就了天下第五行书。董其昌、八大山人、弘一也在字与画中多用些法。

以大白纸写小字,不拼接,一气呵成,稍有不慎,一字有违合感,整个作品空间关系即被破坏。这种高难度的作品,没有巨大的勇气和胆识,没有几十年虔诚的书学追求,没有扎实的笔墨技艺带来的绝对自信是不敢为之的。

在魏碑楷书上,周老师另外一个近乎痴迷的追求就是结字。周老师被魏碑吸引的原因,大概是魏碑从被发掘起,一碑一面,给人一种稚拙的、自由的、多样的、鲜活的感觉,它给学习者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我们常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当一个人的结字达到基本要求,可以示人后,往往便满足了,甚至结壳而不能自拔。汉字能成为书法艺术,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在和谐、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它的结构是有无限种可能性和重塑性。而结字往往直接影响一个人书法面目和风格,对于一名书家是极其重要的修行。

周老师常说结字对他而言,是一辈子的事。他注重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单字中每一笔的位置、长短、距离、俯仰、方圆、虚实,都要做精心的安排,如同精密仪器各零件的组织;另一方面是注重每一笔的收放、穿插及每一个部件左右、上下的错落欹侧,尤其是主笔画的极致放与副笔的极致收,营造出单个字独特多变的造型来。周老师这种打破常规建构新的平衡与和谐,既体现出字内空间疏密对比,又让字外空间形成字势气象;既有感性的发挥与生成,又有理性的调控,常常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周老师对结字近乎苛刻、极致的自我要求,逐步打造出一套属于他独有的风格。源于古帖又异于古帖,用笔上,变化多端的起收笔形态避免单一枯燥,丰富的提按营造出巧妙的虚实关系,跳荡连绵的点画,让字不失灵动和潇洒。方切笔与篆籀绞转笔法,在不同笔画中综合运用,即解决了中段之怯,又解决了每一笔在行进中的律动感,令观者常感动其用心与严谨。

有爱好者认为周老师的过分严谨、以至苛刻的要求,容易造成字的板滞;过多的思考和设计,作品缺乏书写性。然而当你亲身观看他写字时,指腕灵活的转动、笔尖的提按顿挫、节奏的徐疾留走,轻松、自如、连贯,不假思索,没有丝毫的滞涩感。这岂止是书写性所能描述的,是一种绚烂至极的挥洒。

魏碑的方笔运用,加上结构的斜画紧结,再配以墨色的枯涩,给大家的印象是容易写出方峻、威猛、野逸的感觉。如何做到在体现魏碑特点的同时,又让它趋于典雅韵致,文质彬彬,不激不厉也是周老师书作一直追求的方向。学习时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创作时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结合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周老师完成了这一华丽转身,形成了将魏碑雅化的书写风格。各种不同笔墨语言的共同作用,令他的书法已具有强烈的个性辨识度,这是每一个书家穷其一生想要达到的目标。

“书者,如也,好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我为周老师已成就他独特的魏楷风格感到高兴。他的成功将会给阿盟书法界新增一张名片。期待他早日康复,继续引领阿盟书法之路。

图文来源:阿拉善盟书法家协会

图文制作:魏  然  南 丁

审     核:赵秀萍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