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进京作品展

作者及作品介绍


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内蒙古获奖提名、进京、入选作品共计102件,其中包括9件进京作品,以远超上届77件入选、6件进京作品的亮眼成绩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展入选率上名列前茅。这些作品聚焦时代主题、弘扬北疆文化、关注民生百态,在选题上,站位高远、立意深刻;在艺术性上,韵致丰赡、意趣昂然、风格突出;在技法上,植根传统、锐意创新。


尤为值得欣喜的是,在本次国展中,聚焦北疆文化丰厚内涵的创作得到广泛关注与青睐,在各门类入选作品中均占据相当比重,在全国专家评审、参展作者、美术爱好者及热心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恰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内蒙古美术集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为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献礼祖国华诞贡献力量!


现将入选作者及作品分期推介展出。


本期推介:郭耀先(数字艺术)


郭耀先

(数字艺术)

郭耀先,1985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202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郭耀先是一位跨领域的艺术家和音乐人,他的创作涵盖了装置艺术、音乐、声音艺术和影像等多个领域。常通过探索自然与科技的微妙来呈现他的艺术观点,涉及的创作主题包括控制论、系统论和复杂理论等领域。引发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思考,或探求个体之于集群、社会和命运向度的启示。


他的作品曾被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VICE、Create Project、MANA、China Daliy、CGTN、CCTV,并展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中国当代雕塑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明·当代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大屋顶美术馆、原美术馆等。作品曾参加2024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展、2024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2023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2022 “缓存在”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2020中美纤维艺术与科技创新交流展、2019年中国智造大奖、2016我织故我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等重要的国际性学术展览。


曾获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创作奖金奖,“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明园艺术奖,“废托邦”第二届iArt青年艺术计划二等奖,中国智造大奖获佳作奖,镜泊小镇国际雕塑艺术节一等奖等奖项。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当代雕塑博物馆、牡丹江市政府等机构和私人收藏,与众多知名品牌进行合作,如: 兰博基尼、奥迪、老板电器等。



部分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天书》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作品材料:染色布带、数控系统、电机、感应系统  

作品尺寸:0.2M*1.28M*1.2M

创作年代:2020

概念阐述:该作品将摩斯码中,最为简单和基本的语言符号和组织逻辑,构建于新的编织结构中,通过观众的参与,不断增加系统的变量、积累、迭代与蜕变,试图建构出新的“词汇”、“语句”或是“诗篇”,同时也在不断消解上一秒的“语义”。以直观的方式探讨文本(text)与纺织品(textile)的同源性,也在更深的层次探讨“概念”的生成与消解、失序与重构的多维过程。


作品名称:《熵》    

作品材料:PVC布带、数控系统、减速马达、红外感应   

作品尺寸:1.2Mx1.2Mx0.3M

创作年代:2019

概念阐述:熵是用以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也用来描述系统的混乱程度。作品基于系统与变量之间映射的关系,将观众作为改变静态稳定系统的因素:当观众走过,触发感应,从而回馈马达的转动,以带动彩色经纬的变化,从而最终改变画面。每一次的介入会带来随机的结果,通过不断的触发、计算、累积、叠加,以生成无尽的画面,来解析有限与无穷、失序与重构、进化与迭代、感知与虚无的多重可能。


作品名称:共象

作品材料:木质基座烤漆、数控系统、脑波检测头盔、光导纤维、LED

作品尺寸:0.4M*2M*2M

创作年代:2022

概念阐述:正所谓 “易者,象也”,作品通过现场采集观众的意念,通过符号逻辑的变数,来驱动相应纬线的光色之变,将思“维”的律动,借由相互交织联通的网状结构,来创造一个不断演化的“织体”。这既是“殊相”的“织体”,是人与人之间因缘、际遇和关系的某种隐喻。也是某种共同体的“殊相”,通过这样的试验,计算和推演着“众生”的“太和”之道与共相之象。


作品名称:《森罗幻象》

作品材质:混纺布、软性PET、射灯、减速马达。作品尺寸:6M*6M*4M(h)

创作年代:2016

作品释义:作品采集了不同个体的指纹,于空间中延展、贯穿、通透,指纹所指代的个体身份象征,于他人“交织”、“叠加”中变换着形态与角色。正如我们不断追寻的问题:身份究竟意义为何?存在的建构为何?是触摸、感知过世界而留下的印记?还是与他人关系中投影出的映射?也许我们对于身份的认知,会在纷杂交错的关系中逐步建立和清晰。我将这些指纹构建在臆想的光影舞台上,试图回答这个追问,为它们开启新的旅程:邂逅、吸引、羁绊、亲密、距离、对抗、影响、陌生、博弈、相遇、疏离、相知、告别、相依、排斥、厌恶、手足、争吵、形影……如此往复,周而复始。犹如生命的轮回,亦是交织的万象。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