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亦称“细笔画”,与“写意画”对称。

笔法精谨细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

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

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

有这样一位画家,

正是用这样小笔勾勒、随类敷色、层层渲染的技法,

慢工细活地描绘了草原景致。


若希,蒙古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锡林郭勒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锡林郭勒盟美术家协会主席,高级编辑,国家一级美术师。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探索中国工笔人物画与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结合,作品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气息浓厚。


恢弘磅礴的历史题材


《江格尔》

若希与周荣生、白嘎力合作,历时五年创作完成了国家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中国画《江格尔》,2016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元上都》

巨幅工笔国画《元上都》,以工笔重彩界画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真实地描绘出了十三世纪大元帝国上都的城市繁荣景象和优美自然风光。


 

隆重欢快的草原节庆


《草原婚礼》(中国美术馆收藏)


《草原那达慕》

《祭火》 

草原人素来热情,适逢节庆更是打起百倍的精神,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高歌、舞蹈、斟满烈酒,祝福和祈愿流转在一唱一和之间。若希画作中,将这份隆重、浓情、诚挚尽收笔底。


 

马背民族的生活日常



《吉祥乌珠穆沁》

《黑白花》

《牧马人》

《套马杆子》

《养鹿人》

牧人生活不可谓不艰辛,风餐露宿的日常磨砺了草原上的心性,因此他们更加珍惜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好年光,也更愿意在风雪肆虐中保持期待、翘望春光。若希笔下的草原关照现实,切近生活,展现出马背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描摹出草原人的独有性格。


 

特征鲜明的草原人物



《罟罟帽》

《黄骠马》


《雄狮舞》 

《乌珠穆沁猎人》 

《马头琴》

《马鞍子勒勒车》


《忽必烈汗》

不少人把“粗犷”作为草原的一个象征词汇,既指草原风景的旷达苍凉,也指草原人的豪迈奔放,当你深入草原生活,与草原人为伴,你会发现,正如画家的描绘,他们有豪情也有温情,坚韧也柔软,刚烈而质朴。



这里无论草原风光还是草原人民,都有一层低回与细腻;

往事无论金戈铁马还是开拓家园,都有一层顽强和忠厚;

歌声无论响遏行云还是呢喃细语,都有一层难舍与牵挂。


在一次画展中,若希以作品《祭火》为例,

介绍了他的创作缘由,

他说:“传统的蒙古族祭火节在城市生活的蒙古人中简化了,

但我仍然怀念小时候那种非常传统的祭拜和味道纯正的祭火,

至今回味无穷。

我通过还原心中的祭火仪式想让更多人不要忘记民族传统和习俗。”


重现波诡云谲的历史,从建筑风貌到英雄豪情,

勾勒守望家园的情结,从牧马放羊到现代生活,

塑造刚中有柔的人物,从跃马扬鞭到恬淡闲适。

这样一勾一画,

贯穿着对民族历史的探究和对民族文化的尊崇,

也饱含着对草原的热忱敬保护。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