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行》|51x75cm|2018年|铜版画



向草原的极地走去

文 · 德力格仁贵


我是一个在科尔沁草原长大的孩子。牧区生活的磨炼,一方面,使我对草原的自然景观充满挚爱,对草原人的生存技艺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娴熟地运用,所以对草原生存必须的工具、物品也和对相依为命的动物一样,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我选择版画创作也和童年的劳动生活有很大关系。我发现版画比其它画种更要求技能性,劳动性。它的制作性和现在波普以及独立影像合成艺术的制作性根本不同,它是要求我们的肢体也和艺术呈现协调起来的劳动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是心与力的结合。

《草原人家》|51x70cm|2013年|铜版画

而波普恰恰抽调了这种协调。在创作和教学中,我是极力强调这种心力合一的理念的。还有,那些我们从小就爱玩的体育活动,套马、博克,尽管进入城市生活后很少有机会施展了,也常常会在回忆中激发一种挑战的冲动,我常常是把这种冲动和艺术创作的激情联系起来的,这两种情感好比某种神秘的潜能,我的创作可能就是调动全部的生命感受去捕捉和培育它们,再借助版画艺术手段,把这些能量痛痛快快地释放出来。

《蒙古高原》|89x136cm|2013年|黑白木刻

总结我的经历,牧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那是渗透在我生命中的力量之源。可以说,没有那十多年的草原生活,也不会有我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存在了。我是草原孕育出来的一颗籽种。

《文明的印记》|60x78cm|2009年|铜版画

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日趋多元并且快速变换的当下,草原生存的经验在文化继承层面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出来了。它既是草原人独特的文化形态,也是草原人向世界贡献的生存模式。在多元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理应有草原绘画范式的一席之地。艺术与文明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明型态消失了,但是它们创造的艺术却能经受住岁月的洗礼,即使湮没多年,也会不期而然地在新的时代激发艺术创造的活力,艺术一旦诞生,就会超越时间的束缚,成为人类改造和发展自身的宝贵资源。这可能就是“艺术永恒”这一命题的依据吧。

《月夜》|100x88cm|2019年|黑白木刻

整个二十世纪,除了艺术材料的换新或革新外,无不是从消失的文明所留存的艺术创造中汲取力量,令古老的艺术重放光芒。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一进程仍然在持续。毋庸讳言,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草原生存模式必然会被工业化进程取代,但它所能产生的艺术,与其它文明的艺术实践一样,却是独立于生存模式的更替之上,昭示人对自然、人对自身的终极感悟。尽管人类生活可以有外在形式的华丽变幻,但其核心,艺术的本质,只能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中找到。

《大漠风情》|82x120cm|2021年|黑白木刻

草原生存型态,是一种具有人类文明初始意义的生存型态,在它仍然有着一定鲜活的生命力,在工业化冲击下绽放出光芒的现阶段,不仅天然地接近于艺术创造的原动力,也在持续不断地供应着更为纯正、更为本源的艺术资源。鉴于艺术的特殊性,超越性,在艺术活动中发掘和应用这一资源,或许能够更有效地保存和继承草原生存模式。这也是身处草原,或憧憬草原文化的艺术家的一个永久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草原生活为创作源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足以说明草原艺术不仅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乌珠穆沁风情》|80x115cm|2014年|黑白木刻

关系到我个人,我是幸运的。我有幸亲身体验了草原生存模式。同时,草原也见证了我生命中刻骨铭心成长历程。我无法割舍这个情缘。每当我沉浸在创作中,童年生活、劳动记忆便会和草原的蓝天白云、风霜雨雪一起,源源不断地冲进我的脑海。有时像闪电雷霆,有时又像晴空下的微风。汹涌澎湃的时候渴望平息、安宁,空空荡荡时又希望奔腾流溢。这种状态究竟是痛苦还是喜悦,我也说不清楚。

《雪塬》|40x51cm|2013年|铜版画

具体到我的版画创作,由早期懵懂的纪实性表现开始,力求集中地描绘出草原独具一格的生态场景。依照传统的美学理念,着力于草原素材的典型化、概括化。这一阶段也伴随着版画艺术语言的学习、借鉴和钻研过程,包括对这个画种必要的基础技能的掌握。版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由于是以虚实相间的线条来表现,有别于画笔的模仿,不论如何写实的作品,都需要特别的抽象思维能力。

《文明的印记之二》|51x65cm|2013年|铜版画

这也是它在复制时代仍然独具魅力一个技术强势。我比较喜欢古元、李桦、力群、彦涵、黄新波等老一辈版画艺术家的作品,是他们赋予了版画的民族形式。故然在版画艺术的表现力方面,有无穷的潜力可挖,但是他们的开创性是不可替代的。总之这个阶段是学习,也是模仿,并由此确立了为草原文化代言的艺术志愿。

《故乡的阳光》|40x51cm|2013年|铜版画

随后的经历就比较复杂一些。尝试了应用象征符号,提炼草原元素,强调人文意境、历史感、物质性等不同方向,多角度的拓展草原文化的内涵。还有一些是单纯表现草原生存模型、自然风光的作品。但这些类型在实际创作中是交叉进行的,很难截然划分出时间段。但也不是随机的,应景式的。草原生活素材丰富,如何精纯、提炼,不光是艺术范围内的事情,也要考虑到传播,所以也是个难题。

《克什克腾的深秋》|40x51cm|2013年|铜版画


我感觉,当专注于一个特定的艺术空间时,好像它自身就有着某种强制力或规定性,或者说是一种趋势。哪怕一点点与这个趋势偏离的东西,不管是情绪、思想,还是仅仅一点技术上的犹疑,模棱两可,都会使影响到创作,陷入游移不定的困境。就算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完成的作品怎么看也不顺眼,可一时又找不出什么原因来。

《远方》|82x108cm|2017年|黑白木刻

这时候精神是十分焦虑的。我小时候憧憬过“艺术是自由”的境界,但随着创作的深入,越来越不能认同这句话了。换一个说法,艺术是限制,或许更接近一些。兴之所至的随意挥洒,可能在其它画种中可遇可求。在我个人的创作实践中,不仅无法持续,遇到了也往往表明已经误入歧途了。

《远方》  局部一

在提炼草原元素的一些创作中,我曾经试图摆脱熟悉的形象,甚至刻意展现一些不为人知的工具、用品,结果并不成功。这些作品感受不到扑面而来的草原气息,地域特征也没有了,变得绵软无力。文化的力量就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了。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才明白,那些熟悉的草原元素,本身就浸透着草原文化背景和草原人的审美追求,而且深入人心,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固化在了人们的意识之中。

《远方》  局部二

勒勒车、蒙古包这些形象出现在绘画中,并不仅仅指向物质,而是承载和对应着草原民族的历史文明,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标识。不能轻易改变。我所应该做的,是怎样丰富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提升版画语言的现代性,强化草原元素的纵深力度。而这,又与思想认识上提高现代精神生活的敏感程度,把握现代人精神走向和精神需求紧密相连。经过多次波折,我的创作,逐渐回归到自然与人这个永恒的主题上来了。

《远方》  局部三

艺术无止境,个人的生涯却有限。如果一味地迷恋在弘大的前景中,想必我们只有徒叹奈何的份儿了。但个人的生命体验,却是一个可以掌握的突破口。尽管无时不在接外在世界的信息,但对这些信息的过滤、提纯,只能是个人依据自己特有的艺术敏感来完成。而所谓个人独有的东西,源自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

《蓝色高原—听风》|90x90cm|2018年|黑白木刻

对我来说,草原和我的生活、我的艺术几乎构成一个结合体了,我无时不在与草原相呼应。比如说吧,我一觉醒来,听到的第一个声音,不管是街道上的汽车喇叭,叫卖声,还是一声久违的鸟鸣,我都在朦胧之间,以为那是来自辽阔的科尔沁草原……草原不光是我精神世界的主宰,她的一切似乎都融合在我的生命里。

《蓝色高原—听风》  局部一

但是表现这种物我融合的境界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主要体现我在已经提到的分辨力上。构成一件作品的所有因素都是彼此协调,相互对应,聚合在一起的。在头脑中形成的艺术形象只是给出了一个的趋向,可以比作一条没有边界的空白的道路。当刀笔在这条路上冲刺的时候,需要身心的绝对纯净。

《蓝色高原—听风》  局部二

事实上任何一个艺术空间,一旦投入进去,都是无限的。我也关注、欣赏国内外一些前卫艺术家表现城市,个人封闭生活,或者干脆只表现静物的作品。常有一些启发和触动,有时也印证了我的一些想法。

《蓝色高原—听风》  局部三

我真切地感受到草原生活进入艺术空间时,好像草原上的一切事物都汇聚其中,却又静默无形,处于空白型态,这大概就是万物同源的状态吧。作品呈现出来的东西虽然繁复,但如果都能指向这个空白,才算作成功。听起来可能空灵一点,却是我的真实感受。我把它称作草原的极地。我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的。


德力格仁贵


蒙古族,1971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199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内蒙古当代美术学会副会长,内蒙古美术馆专家委员会成员,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学术展览并在美国、俄罗斯、英国、瑞典、蒙古、韩国等国家展出。


国家级参展、获奖:

作品《生命》获中国美术最高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 / 炎黄艺术馆(2003年)

作品《蒙古高原》获“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最高奖) /  黑龙江省美术馆(2013年)

作品《文明的印记》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 江苏省美术馆(2009年)

作品《蒙古高原》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 深圳美术馆(2014年)

作品《塬上行》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 四川省美术馆(2019年)

作品《忧郁城堡》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  江苏省美术馆(1996年)

作品《乌珠穆沁人之二,阿爸》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 安徽省美馆(2002年)

作品《远方》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 / 通辽市版画博物馆(2017年)

作品《月夜》入选“第二十三届全国版画展” / 中国版画博物馆(2019年)

作品《塬上行》入选“大道有痕-201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 / 江苏省美术馆(2018年)

作品《科尔沁的深秋》入选‘‘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览’’/中国美术馆(2006年)

参加“版画100--2013年度中国版画收藏作品展”/深圳美术馆(2014年)

参加“版画中国—当代民族版画国际巡回展”/蒙古国(2015年)

参加“中俄当代版画交流展”/白俄罗斯(2015年)

参加“首届中国版画博物馆名家版画邀请展”/中国版画博物馆(2016年)

省部级参展、获奖:

作品《蒙古高原》荣获第十一届内蒙古艺术创作“萨日纳”奖(2016年)

作品《远方的敖包山》获“第三届内蒙古青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2015年)

作品《归途》获“今日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一等奖(2013年)

作品《文明的印记之一》获《首届内蒙古“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金奖(2011年)

作品《文明的印记》作为内蒙古优秀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天堂草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2011年)

作品《文明的印记》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展”

金奖(2009年)

作品《乌珠穆沁风情》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银奖(2014年)

作品《 北堡风景系列》获“第五届内蒙古写生作品展”银奖(2016年)

作品《思》获“第二届内蒙古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2011年)

作品《 有牛头的静物》获“第二届内蒙古写生作品展”银奖(2009年)

作品《风景速写》获“回望草原—内蒙古写生作品展”银奖 (2007年)

作品《生命》 获“第二届内蒙古美术创作神马奖”银奖 (2005年)

作品《八月的巴彦杭盖》获“内蒙古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全区美术作品展”银奖 (2006年)

作品《李家山写生系列》获“第二届内蒙古写生作品展”铜奖(2009年)

作品《杭盖》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铜奖(2007年)

作品《斜阳》获“内蒙古第二届版画展”铜奖(2005年)

作品《盼》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铜奖(2004年)

作品《泉浴》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2000年)

出版有《德力格仁贵风景速写作品集》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

作品收藏:

中国美术馆、中国版画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展览中心、韩国国立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组委会、黑龙江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安徽省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西南大学美术馆、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齐白石题写“发扬民族文化”(墨迹)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始建于1672年,1894年取意“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遂更名为荣宝斋。
2012年荣宝斋(呼和浩特)分店开张,分店秉承“以诚信为本,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经营理念,立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艺术土壤,为区内外的书画名家、收藏家及爱好者服务。分店常年举办区内外名家书画艺术展览、教育培训、文化旅游、文房四宝、金丝楠木家具、古琴展示销售等活动,旨在增进艺术家交流与合作、繁荣文化艺术市场,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





【以文会友  荣名为宝 


宝斋呼和浩特


微信号 : rbzhhht


地   址:呼和浩特回民区公园东路108号


电   话:0471-6916860/6938016


邮   箱:hhhtrbz@163.com


营业时间:9:00-17:30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