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绘画专业以兼容并蓄和综合形态的方式进行教学组合实验,用创作带动课题式教学,遵循教学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大力提倡组织开展阶段性教学实践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艺术发展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学科前沿,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推进专业交叉的深度融合。学院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达成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王华晨老师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基于多平台的多元化教学,从绘画技法与材料上去推进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成果显著。

                                             ——包双梅

王华

个人简介


      王华晨,汉族,1983年11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现任教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综合材料艺委会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多维综合表现绘画研究成员。学习经历:2002年—2006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师从于小冬教授和马元教授等名师,2013 年 9 月-2014 年 12 月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工作室访学研修。作品收藏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艺术学院。


◎创作成果:

2014年 作品《山痕》入选首届全国水粉画展览,并被河北美术馆收藏(中国美协)

2014年 作品《意象风景— (二)》入选第三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中国美协)

2015年 作品《意象风景——(三)》入选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 ,并被江西美术馆收藏 (中国美协)

2015年 作品《消逝系列——(二)》入选2015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中国美协)

2015年 作品《弥散系列——(二)》获得“我爱丹青”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2018年 作品《消逝系列——(八)》入选 “逐梦 威海”2018全国风景静物油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9年 作品《山痕系列——(九)》入选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意大运河全国油画作品(中国美协)

2020年作品《生机盎然——(一)》入选 第十二届全国水彩 粉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0年作品《山痕系列——(九)》入选 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中国美协)

2020年作品《生机盎然——(二)》入选 第三届全国综合材料双年展(中国美协)

2020年《山痕系列》作品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2020年度提名艺术家作品展(中国美协)

2021年作品《意象风景-三》入选精神 图式——第二届中国写意油画双年展(中国美协)

◎获奖成果:

2010年作品《人物全身像》获得内蒙古写生作品展一等奖

◎论文成果:

《绘画中的从材料语言》发表于《美术观察》2018.10

《内蒙古地域绘画现状分析》发表于《中国民族美术》2018.1

◎项目参与:

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绘画创作中的综合表现》(NJSY16350)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2016.3至2018.12

《多视角下美术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研究与实践》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YJG20181012609 2018.8至2021.8

共建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专项,即“美术学教育研究专项”的 《课程思政融入绘画专业创作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内蒙古教育厅 2021.7-2023.7




王华晨作品欣赏


王华晨《意象风景-一》80x80cm

2021年


王华晨《意象风景-二》80x80cm

2021年


王华晨《意象风景-三》80x80cm

2021年



王华晨《意象风景-四》80x80cm

2021年


王华晨《意象风景-五》80x80cm

2021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二》150x100cm 

2020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三》150x90cm 

2020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五》150x105cm

 2020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九》120x80cm

 2020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八》160x120cm

2020年





王华晨《生机盎然二》 180x110cm

2020年





王华晨《生机盎然一》  180x110cm

2020年






王华晨《秋实系列》 180x105cm

 2020年





王华晨《消逝系列二》 120x80cm

2015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二》 160x100cm

 2015年





王华晨《意象风景 --(十)》160cm×80cm  

2021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 --(一)》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 --(二)》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 --(三)》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 --(四)》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山痕系列 --(五)》40cm×40cm  

2019年



名家点评



   绘画形式语言的构建中,画家对某种观念的执着,可能源于是对“媒介”自律性追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王华晨在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综合材料绘画的语言认知和表达方式,实现专业形态的观念更新与技法拓展,展现语言表现的社会性与当下性,从绘画的形式与媒介视觉点切入,为美术教育培养拓展而去实践摸索。本着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核心理念,通过他的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实践研究,提出创新思考,尝试探究其绘画的多重阐释。

  

                                         ——董从民




王华晨《红色记忆》80cm×80cm  

2019年





王华晨《生机盎然 --(三)》160cm×90cm  

2020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 --(三)》160cm×90cm  

2019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 --(四)》160cm×90cm  

2019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 --(五)》160cm×90cm  

2019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 --(六)》160cm×90cm  

2019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 --(七)》160cm×90cm  

2019年





王华晨《线性实验作品 --(一)》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线性实验作品 --(二)》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线性实验作品 --(三)》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线性实验作品 --(四)》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线性实验作品 --(五)》40cm×40cm  

2019年





王华晨《水墨日记》200cm×200cm  

2015年





王华晨《弥散系列 --(十)》160cm×160cm  

2019年





王华晨《青铜时代》100cm×100cm

2014年





王华晨《消逝系列 --(二)》 160x130cm

2018年


# 学术交流 #



# 授课场景 #





# 教学实践理念 #



       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我会尊重学生的个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在教授过程中我会在艺术实践中把水性材料的物质属性研究透彻,促使学生能够从表象的物象中提取表现元素,高于客观的物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直接体验自然的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我更加注重画面的审美趣味。如何利用现成的物质材料在画面中实现造型的转换,是我一直在创作中实践的内容。

       通过物质材料的介入实现画面的书写性,同时解决在造型方式上过度制作和修饰的问题,能使画面的面貌更加自然和生动。

      在当代多元的社会环境下, 水性材料自然天成的画面,是一种生命精神的外在表现。由此促使水性综合材料绘画的面貌呈现多样化。无论画面是具象还是抽象,画面独特的语言是我们长期实践思考的结果。我们需要探究的是如何用水性绘画的语言转化成画面,给观者带来更多维度的思考是每一个创作人的使命。



                                                    ——王华晨


学生实践作品



刘紫荆《梦境》60x60x6cm



张林《圣像画临摹》40x40cm




赵梦媛《圣像画临摹》40x40cm




王梦欣《圣像画临摹》40x40cm



张松波《圣像画临摹》40x40cm




郝少婷《圣像画临摹》40x40cm



张键《圣像画临摹》40x40cm



综合材料实践练习



综合材料实践练习



综合材料实践练习



综合材料实践练习



综合材料实践练习


王忠燕《素描石膏》80x60cm



刘安琪《素描石膏》 80x60cm


张林《素描石膏》 80x60cm


赵梦媛《素描石膏 80x60cm




艺术感言


      我出生和成长在内蒙古,内蒙古地域的美感深深影响着我的创作面貌。

      无论是四季草原丰富的色彩,还是蒙古高原多变的地貌,都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关注微观的景物,经常被自然生成的肌理和颜色所吸引。这种自然美感没有任何的雕琢粉饰,也没有任何目的性,不需要被证明。

      我想,这也许就是美存在的最好方式。这种想法,也成为我近几年创作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我经历了美院油画专业的学习之后,对综合材料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水性材料的研究尤为热衷。

       在水性材料的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水的流动性和渗透性更像是一种暗藏的力量,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力量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展现是一个很有趣味的实践过程。

       用水的力量携带颜色可以在画面中“狂放不羁”,也可以“温婉动人”。水性材料的物质感和流动性最大程度地转换到画面的造型当中,能使画面的造型更具有力量感和生命力。

       我把这种流动的力量在创作中进行疏导和借用,经常会使画面超出预期,也会让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如履薄冰地专注异常。

       此次创作的《山痕系列》作品,是我近期对水彩画语言边界探索的成果,这也是始于自我的一种原始表达,是对自然生成的水痕与画面的造型进行有机结合。

       创作时,我不再依赖客观的图像,而是更加重视画面中生成的意象。当图像不再是画面主体的时候,自我潜在的意识和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在画面中生长。

     《山痕系列》作品中,山并不是现实中的山,而是根据画面生成的痕迹进行重新组合的山景,画面的主体是痕迹和对水性材料生成效果的重构,传达的内容是一种自我内心真实的意象。 

       创作成为再创造和思考的实践过程,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释放自我内心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生活在内蒙古这个区域,所感受到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空间形成的关系。

      此外,我在创作中沿用了丹培拉绘画的间接性制作方法。

       纸本丹培拉的绘制,通过蛋液媒介对色层多层叠加会形成丰富的色彩关系,多层罩染后可以用刀片刮掉画面表层的色膜,并进行反复绘制,以蛋液为媒介可以更好地控制画面色彩的透明程度。 


   ——王华晨

微信公众号:内艺绘画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