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走出画室,关闭灯光。借着手机上电筒的微光,我走过几千平米的空空荡荡的雕塑大楼。那时,仿佛暗影处有无数双眼睛在望着我。忽然,有几只鸽子飞过,撞击铁皮屋顶,发出铁桶滚动的声音。我走出大楼,锁上房门,看着头顶夜空中的繁星,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


这是画家李喜成对于自己创作《邓小平访美》过程中一个夜晚的回忆。几个月后,这幅作品入选了“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眼下,这幅画作正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

陈列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邓小平访美》 受访者供图


李喜成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委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画作以反映农牧民生活见长,这次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是他个人一次新的突破。

“2018年10月26日,我收到通知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申报,其中第97号选题为‘邓小平访美’。”

在妻子陆卓的帮助下,李喜成立即开始了繁忙的资料收集工作。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李喜成搜集到数百本书籍,近万张图片,还有大量的影像资料。

在1979年的一期《人民画报》上,李喜成发现了邓小平访美的一些图片。其中一幅是邓小平及夫人卓琳和卡特总统及夫人罗莎琳在白宫的阳台上向观众挥手致意的图片,这成为了他创作的基础。“这张照片是仰视人物,透视较大,人物上身明显缩短,白宫的建筑在强烈的透视下也看不出高大宏伟的样子。麻烦的是,印刷品时间久远,模糊不清,看不清人物的五官细节,这让我感到为难。”

偶然间,在一本书中,李喜成找到一幅火柴盒大小的邓小平及卓琳和卡特夫妇在白宫阳台上挥手的照片。“透视没有那么大,白宫阳台的大柱子显得高大宏伟,人物环境相对完整。”

李喜成的构思油然而生,取人民画报上邓小平和卓琳及卡特夫妇的人物原型放在后一幅完整的白宫阳台环境中。“一个较完美的构图产生了。由于时间紧迫,我决定先用水彩来画样稿,水彩的透明和淡雅把白宫渲染辉煌而壮丽。在样稿完成的那一刹那。一种高大、宏伟、崇高、气势恢宏的感觉产生了。”

李喜成创作的国家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油画《邓小平访美》(受访者供图)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地下室画室,李喜成借着屋顶的灯光开始了正式创作。创作过程中,他夜以继日,不分白天和黑夜地画,画到后半夜两三点钟是常有的事,“顶着满天的星斗走回家中,有时画通宵,刚走出美术学院大楼,天已大亮了。”


李喜成对他在创作中使用过的一个画室印象深刻:这里的楼房是铁皮和玻璃密封的,像极了塑料大棚。“夏季室内闷热,开了窗也无济于事,只好赤膊上阵。整个大楼空空荡荡。倒是有一群不知哪里飞进来的鸽子,在楼里飞来飞去,咕咕地叫,满地鸽子粪。不时有鸽子在画室的房间里飞过。有的还落在地板上,好奇地望着我,好像我是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了它们的领地。”

环境艰难,创作同样不易。李喜成说,整幅画他画了有十几遍,人物和环境的色彩都经过多次变动。“画中每个人物都是参考了多幅照片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能完全照搬的,这使得画作变得艰难而富有挑战性。”

除了画中人物的大幅改动之外,白宫的颜色更是经过了十几遍的修改。“在调色板上调白宫的色彩都是灰色到了无法辨认的程度,最后只能靠明度和冷暖来区分,颜色微妙到倾向难以辨认。这幅画在造型上,尤其是在色彩上的难度是我从来未曾经历过的。有时甚至把我逼上绝望的边缘。”

经历千辛万苦,步履维艰,画作一步步趋于完美起来。

2021年6月,由李喜成创作的国家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油画《邓小平访美》入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随后,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即将对外展出。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