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其自然地理之广袤,气候条件之特殊,对于在此地做项目的建筑师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
建筑如何与宏伟的自然景观对话?如何处理气候难题?如何回应悠久的历史与生活传统?
下面且看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在塞北给出的答案。
01
众方纪
设计:阿莱夫时空研究所,2019
摄影:孙海霆
2017年,阿莱夫时空研究所受独立音乐人陈鸿宇之邀在他的家乡额尔古纳草原上设计一座住宅。基地位于额尔古纳河与根河的交汇处、口岸公路视线的延长线上。草原是一个没有尺度参照的场所,且事物在草原中都会拥有自己的清晰的轮廓。建筑师意图通过黑色立方体在场地中的介入,形成场所中一个无尺度感、无方向性的中心黑洞,人会被这个“阴影”所吸引,无意识地想要走向它,或者围绕它旋转。建筑遵循陈鸿宇对于自然中的“堡垒”与其童年住宅一个立面只开一扇景观窗的逻辑。随着一天中太阳角度与色温的变化,玻璃会反射不同的场景。通风窗通过斜切,隐藏在厚厚的墙体当中。室内空间被分别在XYZ轴上的三刀切成8个长宽高各3米的空间:一层分别为入口空间(室外,且可以放置众方纪移动版)、厨房、餐厅(西向,看向黑山头口岸与俄罗斯,晚餐时可以看夕阳)和楼梯间;二层分别为卧室(南向)、卫生间(天窗)、工作室(北向,光线均匀无直射光)和楼梯间(东向,看向父母的住宅与牛棚)。二楼的四个房间通过其中心交点的一个旋转门所连接,可根据不同的时间的不同场景开关。02
敖包山顶公园
设计:中国中建设计集团,2015
内蒙古肥沃的草原曾一度因为过度放牧、伐木、扩大农场、人口压力、风力和干旱而饱受荒漠化侵扰。过去20年间,依靠地方和国家的帮助,约有300万英亩的荒地得到了恢复。为了纪念几代人为荒漠化防治所付出的努力,一座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园和观景平台被建造在广阔的文冠庄园顶端。设计师利用当地的材料、植物和方法搭建了一系列简洁而美观的结构,以框架的形式凸显出重获新生的自然景观。景观设计整体呈现出向外发散的同心圆形状,由三个半开放的观景亭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观景平台组成。公园的几何形状受到文冠果树叶脉络的启发,呼应这一植物在逆转荒漠化和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三个观景亭被设置在不同的方向,分别代表了蒙古高原上其他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荒漠化治理地区:呼伦贝尔草原(朝北)、锡林郭勒草原(朝西)以及科尔沁草原(朝南)。这三处景观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场所,象征着逆转蒙古高原荒漠化的自然和历史实践。03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设计:李兴钢建筑工作室,2015
摄影:张广源
元上都遗址是元代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一座草原都城的遗迹,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冲积平原上。博物馆选址于元上都遗址南向5千米的乌兰台东侧面向遗址方向的半山腰处。基地的场所气质决定了设计的走向。建筑结合并充分利用现状废弃的采矿场来布置博物馆的建筑主体,以修整被采矿破坏的山体。遵循对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性的最小干预原则,建筑的大部分体量掩藏在山体之内,仅半露一小段长条形体,隐喻遗址的城垣,将其由正北向东旋转18°,与山体等高线相交,并指向都城遗址中轴线上的起点——明德门。04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设计:李兴钢建筑工作室,2012
摄影:张广源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的目的是解决遗址景区售票、警卫监控、管理办公、休息及游客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需求。建筑以分散的布局偏于遗址轴线的一侧,既减小了完整大体量对环境的压迫,也留出了面向遗址的景观视线通廊。远远望去,一组白色坡顶的圆形和椭圆形小建筑,围合成对内和对外的两个庭院,分别供工作人员和游客使用。根据功能需求,这些单体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相互之间的组群关系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圆形和椭圆形的建筑形体朝向庭院的部分,在几何体上连续地切削,形成像建筑被剖开后展开的折线形内界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做法(后覆上一层薄薄的白色涂料);建筑形体朝向外侧的连续弧形界面,则罩以白色半透明的PTFE膜材,为建筑提供了必要保温的同时,又能引发蒙古包的联想,带来草原上临时建筑的轻盈感,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对遗址环境的干扰。两种材料的交接处(弧形切削形成的连续的檐口轮廓线),形成了轻重、软硬的对比。膜与外墙之间空隙里隐藏的灯管将在夜晚发出白色的微光,更显轻盈,似乎随时可以迁走一样,暗合草原的游牧特质,同时表达了对遗址的尊重。05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
设计: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2009-2013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系馆由原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厂改造而成,改造更新的切入点来源于一个平实的策略:识别。 十几米高的开敞车间,引导着设计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布置建筑馆的功能。在“对号入座”之前,一项工作必须先行完成:加层以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加层方案在利于结构加固的前提下完成,同时不阻挡视野,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这种视野的通透也造就了光和空气的流通,而三位一体的流通又进一步加强了交流空间的质量,同时也部分地实现了“绿色”的初衷。在竖直方向,为消除楼层带来的隔阂感,把展览空间与楼梯相结合,单元式的展览平台顺楼梯渐次抬升,有机联系了各层的高度,淡化了楼层感。所有工作都是根据原来的空间特征加以利用,中间的院子有一些新元素加入进来,扩大门厅作为过渡和交流空间......建筑师表示,这实际上是把时间节奏加到了空间序列中,形成有快有慢的节奏。©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
四年后,建筑馆决定进行扩建,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专业课教室。场地条件和建筑功能决定了新建筑形体的走向,而老馆适宜的连接位置早已在改造时预留。因而,设计的对策是在二者之间增设一个门厅。此门厅既是二者空间的过渡,又是从北部直接进入新馆的入口,同时更成为师生们新的交流场所。为进一步加强动线的流畅感,沿此厅进入新馆后,有意增设了直跑楼梯用于引导人流。以走道串联功能单元成为新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这是一种强调效率的普遍形式。设计在此基础上,继续传承旧馆的品质,在空间组织上与旧馆具有同构性。如,围合入口处的室外空间再成院落,在新馆的动线中重新增加了具有园林品质的新起点;扩大走道和单元间的空间,使联系空间再次具备了适宜交流的场所性,并在特定的时候成为功能的主体。06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办公楼
设计: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2012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
办公楼位于一个商业小区的角部,场址为一个40×40米的方形用地。在植入一般显性的设计条件时,对于完成基本的形态框架而言,形成了如下的推演过程:形体空间-界面形式-材质构造。形体空间的推演: 基于空间效率,基地被划分为8×8米的标准柱网;为了缓冲由街道进入时的紧张感,角部挖出一入口边院;为引入光和风,用中厅将剩余的L形平面切分为大致均等的三个部分;基地北侧小区日照的限制自然地导致了建筑南北段不同的体量高度;三个体量与中厅的结合部位分别设置楼梯、电梯、卫生间等公共辅助内容;最后,在中厅上空,三个体量之间用桥进行连接。界面形式的推演:北方寒冷的气候决定了界面的南虚北实——南侧开大窗,北侧开小窗。材质构造的推演:在强调材质真实性的前提下,延续本已裸露的结构及混凝土材质就自然成为界面材质的选择依据。于是外围护墙体采用了混凝土砌块,内墙面是混凝土砌块和水泥浆涂料(自制)的结合,而地面为混凝土地面,顶面是裸露的混凝土楼板等。07
内蒙古师大雕塑艺术中心
设计:张鹏举/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公司,2017
摄影:张广源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坐落于一块梯形地段上,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功能以雕塑车间为主,兼有学术交流空间和展览空间等,用于研发、制作各类雕塑(石、木、铜、铁、塑、皮、玉、陶等),并进行展示、交流、洽谈、交易。项目的设计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复合操作,即在建立不同维度秩序的基础上生成整体。建筑所处的梯形地段暗示了布局的外部边界,由此推定了建筑基底的基本轮廓。在此基础上,一条斜向贯穿的轴线开启了空间形态的所有操作。这条轴始于雕塑学院,经校园绿地,过门前广场,贯穿建筑整体,直至北端的一条校园路结束。由此,各雕塑车间被轴线所串联,使位列于轴线两旁的雕塑车间获得了较好的地位和出入关系。构成雕塑中心主体体量的是大大小小的雕塑车间,它们是整体建筑的细胞单元。依照功能要求,这些单元长宽不等、高矮各异。因高效的使用要求导致雕塑车间内部不宜设柱,而建筑总体上又以一层空间为主,故使用轻钢屋面结构。高起部分相对布置在斜轴两旁,屋面向中间延伸,在斜轴中心处相交,搭起共同的屋脊。这一屋脊下的室内空间有着营造轴线的仪式感所需的核心高度。08
红石山房
设计: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2016
摄影:夏至
点击图片了解项目详情
项目当地盛产各种石头,颜色、密度、硬度均不同,都是砌石堰最普通常用的材料。建筑师经过考察并做试墙之后,决定使用当地大量生产花岗岩板所剩余的红石废料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优点有两个,第一是便宜;第二是使用这种废料会产生远近两种不同的观感:远看大块石头有厚重的砌筑质感,而在近处观看时,每一块石头取完石板后留下的丰富痕迹,又形成另一种细腻的肌理。
建筑采用最原始的砌筑方式,砌出高高低低十几个方形的功能“盒子”,“盒子”之间以玻璃连廊连接,作为公共空间。当这些整体造型方整简洁,但质感粗粝的土红色“盒子”嵌入河滩林场的时候,与残缺的荒山、干涸的河滩相互呼应,就像从这块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样。09
响沙湾莲花酒店
设计:PLAT ASIA;UAA,2016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PLAT ASIA
建筑结构的生成,源自中国传统“阵”的概念。“阵”通常指有序稳定的重复,而考虑到结构、日照和风沙,集合了功能、形式和景观,选择以“莲花”,即简单等角度旋转的正方形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其旋转的过程也形成一系列三角形,这种简单几何体的旋转可重复增强建筑的力量感。为了在沙漠中做出符合地质环境的建筑,设计团队研究出一个新的结构系统,以特定的钢板固定流沙,基础在沙子均衡的作用力下保持平衡,同时使用轻钢结构降低对基础的压力。酒店总面积达30700平方米,但不会产生想象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代替了高科技设备,比如光伏管、太阳能电池等,设计团队用最原始的方式降低碳排放,比如膜结构不仅是一种视觉景观,更承担着室内遮阳的作用,预估在冷却系统上能降低碳排放及电能的消耗。通过类似的手法,建筑对比使用科技手段带来的舒适性拥有更低能耗。10
内蒙古砒沙岩地质公园
设计:PLAT ASIA,2013
坐标: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砒沙岩是一种集中在鄂尔多斯古大陆上极端贫瘠的特殊岩层,其沟壑纵横的外貌色彩斑斓,观赏如画。地质公园的建造是为研究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质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休憩与活动场所。公园需具备不同类型的亭建筑,例如公园主门,餐厅,索道站,茶室,盥洗室与户外平台。设计重点在于提供一个与周围自然进行对话的手段,最大化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体验与互动。尤为突出的一点是公园中瀑布部分的设计:在北方的干燥气候下,设计师采取了对瀑布形象的写意、抽象化设计,利用镜面不锈钢制成的倒三棱锥,错落置于山坡上。夏季,水在这些三角不锈钢镜面流动形成小瀑布,在大部分季节里,由于椎体表面钢板较薄产生形变,镜像周围环境时发生扭曲,从而呈现出一种微妙的介于隐形与显形之间的状态。另一方面,茶室抬离地面,以获得最好的景观朝向。每一座亭建筑都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段,结合地形与功能而完成。来源:行走中的建筑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