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发表于《内蒙古艺术》期刊2023年第五期   

作者: zuozhe曹雄,李斌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传统。这个美丽而多彩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内蒙古的雕塑艺术家群体在这片土地上大放异彩,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人注目。探究内蒙古雕塑艺术的演变,我们发现在内蒙古七十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三代雕塑家。当我们用“老、中、青”来描述三代艺术家时,这通常是在指代他们在艺术领域中的成熟度、风格演变、传承关系以及在艺术生涯中所处的阶段。这种区分并不严格依赖于艺术家的实际年龄,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在艺术界的地位和阶段性的特征。这些艺术家不仅反映了内蒙古丰富的文化传承,而且也展现了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照片:文浩与刘开渠在一起,苏日娜老师提供,笔者拍摄

一、老一代雕塑家:传统的坚守与历史的映照

在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转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内蒙古雕塑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老一代内蒙古雕塑家的艺术生涯开始,他们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深受特定的历史背景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通常承担了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使命,主题多围绕工农兵形象、民族英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赞颂。进入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经历了重大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内蒙古的雕塑家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开始接触和了解国际艺术潮流和技术。同时,随着内蒙古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雕塑的创作主题也开始发生转变,城市雕塑工程的机会增多。

历史照片:文浩在制作雕塑《王若飞》,内蒙古档案馆,笔者拍摄

老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在技术和风格上体现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倾向于使用传统的雕塑材料和技术,在创作中注重展现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特色,如服饰、习俗、图案等,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文化标识。此外,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直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五十至六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尽管相对于20世纪初出生的雕塑家很是年轻,但在其艺术生涯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辈艺术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指导,因此在本文中也被归类为“老一代”雕塑家。

从文献中可查到的自治区成立以来提到的最早的雕塑艺人,当是文浩先生的文章《内蒙古第一届美术创作展览会》中提到的七十三岁老艺人麻九渊及其泥塑作品。[1]根据文献信息展示,内蒙古第一届美术创作展览会是在1955年11月份举办的,在呼和浩特市展出了五天,前往参观的观众达一万九千人。这次展出的作品部分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因之得到观众的好评。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得出,老艺人麻九渊在20世纪中叶仍然在进行创作,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时期,其中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他可以被视为这一时期的见证者,他的作品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氛围的变化。此外,麻九渊以泥塑为主要创作媒介,这是一种传统的雕塑技艺,尤其在中国乡村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可能用泥塑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希望和抱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他的创作强调了传统泥塑技艺的重要性,并通过雕塑作品传递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认同。这对于理解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照片:文浩雕塑《我们的巴格西(老师)》,苏日娜老师提供,笔者拍摄   

 文浩是公认的内蒙古第一代雕塑家,也是迄今为止雕塑创作数量最多的内蒙古雕塑家。1927年1月11日,文浩出生于呼和浩特土左旗,他一生身兼数职,曾是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化局、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美协以及内蒙古雕塑学会的领导。根据文献记载,他一生制作了190余件雕塑作品。[2]他从未进过专门的雕塑学校和经过专门的雕塑训练。自己掌握了一些雕塑的技巧,利用雕塑这种造型艺术形式以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展览任务。特别是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特点、地区特点进行创作,文浩塑造了各族人民在各个时期、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形象,绝大部分是工农(牧)兵的形象。如《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独贵龙运动领导人——席尼喇嘛》、革命烈士《王若飞》、《多松年》、《李裕智》、《说书艺人——毛依罕》、《马头琴手——色拉西》、《草原英雄小姐妹》、《盅碗舞》等等。也有塑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雕塑,如《我们的救星》,也有领导人乌兰夫同志,如《我们的光荣》。以真挚热烈的感情,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后焕发出无限智慧和干劲的各族工农(牧)兵,反映各族人民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对自己的乡土的每一点变化,对家乡人民的每一点进步,只要自己感受到的,都尽力去表达。文浩在雕塑作品中强调了历史真实性,通过考究历史人物在文献记载中的细节特征描述,如外貌五官、发式、衣着等诸多因素,然后结合人物所处时代的风俗习惯,以此在心中形成意象。他注重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并在保持民族特征的同时,展现人物的独特性,在把握住历史人物典型性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生动而具有历史感的作品。文浩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个性鲜明和文化价值深厚的雕塑艺术作品,对内蒙古现实主义纪念性雕塑艺术有着重要贡献。   

王济达,《边防英雄》 

 老一代雕塑家中不得不提及著名雕塑家王济达。1935年10月,王济达生于北京。他中学、本科、研究生均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师从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王临乙等现实主义雕塑大师。1966年因内蒙古自治区筹备自治区成立20 周年大庆急需雕塑人才,他受到了文浩先生的邀请来到内蒙古工作,从此在内蒙古生活工作近二十年。1983年,他和夫人旅居美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旅美的中国艺术家。[3]在1986年,一场名为“来自中国的写实主义”的美术展览在纽约的大中央画廊盛大开幕,由王济达、金高夫妇、陈丹青、张红年、李全武这五位艺术家联袂呈现。王济达在这次展览中的参与,不仅映射了内蒙古地区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发展状况,也是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了中国艺术界与世界艺术界的交流和互动。王济达,此次展览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国内亦有着深刻的艺术探索。他曾多次深入内蒙古牧区,体验当地生活,深受草原上人与马在运动、速度、力量以及拼搏方面的强烈感受所激发。这些感受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与蒙古族牧民的亲密接触更是让他终生难忘。[4]王济达的艺术作品集现实主义的魅力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于一体,分为两个鲜明的类别。其一类作品,以其粗放而概括的造型,和充满动感的运动韵律著称,融合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刻性与生动性。例如《套马》、《所向无敌》、《铁臂》等作品,在雕塑语言与手法上的独特运用,既展现了生活的真实性,又体现了艺术的想象力。这些作品不仅捕捉了运动中的速度与力量,还深刻地表达了雕塑家对艺术创作的坚定追求和对生命力的颂扬。另一类作品,则以其对女性优雅柔美的深入描绘而受到赞誉。作品如《月亮花》、《吉祥如意》、《线》等,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温暖的氛围,展示了现实主义艺术中的细腻观察与深情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是对美的一种真挚的内心诠释,也反映了艺术家对于美好事物深沉的向往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温情与和谐。他的作品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写意和装饰性元素,以及对“线”的独到运用,使得他的雕塑超越了简单的形式复现,而是向着更为深远的艺术表达迈进。他的创作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既体现了对传统与现代图式的继承与革新,也显露了他对世界的敏感感受和独特视角的融合。这种多元化的艺术探索赋予了他的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王济达,《驯马》

 张恒也是内蒙古老一代的一名优秀雕塑家,他于1942年9月2日生于包头市,曾担任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雕塑学会的原会长及内蒙古博物馆的研究员。他的作品以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闻名,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张恒的代表作包括《敕勒魂》、《敕勒风》、《成吉思汗》、《天骄》、《豪饮》和《王昭君》等。[5]这些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6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敕勒魂》被收录于国家级画册《中国城市雕塑50年》。他的其他作品也曾在多个展览和艺术大展中获奖或被提名。张恒的艺术创作受到他个人经历的深刻影响,在表现形式上分为写实和抽象两类。写实雕塑继承了现实主义艺术的传统,通过模仿或浪漫化生活情趣来装点和美化城市空间。而他的抽象城市雕塑则更强调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工业化视觉经验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审美水平,也反映了对民族精神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张恒的作品不仅是个性和历史反思的载体,也是对现实批判和生存经验的表述。通过他的雕塑,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深刻追求和对个性表现的重视。

张恒,《敕勒魂》,美岱召,1995年

 此外,对内蒙古雕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代雕塑家还包括史义、巴忠文、侯军、李亚平、温都苏、曹甲斌、段志奎、贾一凡、赵志生、王大勇和要鸿鹏等,他们的作品和贡献在多方面体现了内蒙古雕塑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这些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他们的作品和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内蒙古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雕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通常反映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背景,展现了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元素,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这些艺术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上,还包括对后辈艺术家的教育和启发,对内蒙古雕塑艺术领域的深远影响。   

温都苏 《黄河颂》

曹甲斌、曹雄,《昭君出塞》

二、中一代雕塑家:融合的艺术与时代的声音

中一代雕塑家的出现代表了内蒙古雕塑领域的新一代,他们通常出生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正处于职业生涯中期。中一代雕塑家在承继老一代雕塑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展现了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独特追求。他们不仅重视民族文化的元素,如重要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同时也敢于将现代艺术的元素和概念融入作品中。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做法,使得他们的雕塑作品既保留了民族的独特性,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创新性。

中一代雕塑家和老一代雕塑家都经历了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艺术市场逐渐繁荣,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经济支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表现出对个人情感和生活细节的深入探索。这些作品在呈现现实主义的同时,也透露出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捕捉和深刻反思。中一代雕塑家在艺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审美和思考层次,为内蒙古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陈栓柱,《达那巴拉——离别》 

 陈栓柱是中一代的蒙古族雕塑家,1975年10月2日出生于通辽。他的雕塑生涯始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学习。从他留校任教起,他的职业生涯已跨越了二十四年,期间他深受内蒙古这片土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雕塑系主任,致力于本科生的现实主义雕塑教学,同时常年开展现实主义雕塑创作。陈栓柱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侧重于蒙古族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现实题材,代表作如《达那巴拉—离别》、《花瓣雨》、《静湖》、《驯马》、《恒古-勇》等。陈栓柱的雕塑创作方法可被描述为一种融合主体人物与自然形态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一种对有机统一性的追求。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单独的主体,而是与自然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无缝融合,彰显出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联系。此外,他对雕塑整体形式感的关注表现在他对形式组合的精心构思上,运用具有深意的形式排列和结构设计,强调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和谐感。同时,他在作品中应用象征性色彩,这些色彩不仅起到加强视觉吸引力的作用,更是赋予了雕塑特定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这种色彩运用使得他的雕塑作品在保持具象表达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作品的意象性和象征性特征。陈栓柱在现实主义雕塑创作和教育领域均有着重要的贡献。    

 70后雕塑家曲建,是内蒙古艺术学院雕塑系的主任,也是内蒙古雕塑学的第七届会长。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文化,反映出其对民族和地区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代表作如《蒙古仕女》、《搏克之舞》、《马颂》、《荒莽》、《回眸西拉沐沦》、《夜雨》等反映了他对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现。他的作品常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强调对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展现。曲建的雕塑作品多采用现实主义的概括式表现和意象式的整体形态塑造,他通过雕塑形式注重表达独特的主题气氛和心理状态,倾向于利用视觉语言传达情感的强度和深度,使观者能够产生共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实践者,曲建在其作品中融合了传统雕塑技术和现代创新方法。

金钢《蒙古马——本原》

中一代雕塑家金钢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在内蒙古雕塑家中独树一帜。他在内蒙古艺术学院雕塑系担任教职,培育着新一代艺术家。金钢的代表作品包括《鞍马史诗》、《马系列—本原》、《母与子》、《一往无前》和《马系列·和谐》等。他的创作灵感源泉是他的家乡——辽阔的草原,这片土地赋予了他无限的创作资源和无穷的想象力。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蒙古族文化,生动地表现了自然、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及自然界的运作法则。金钢的雕塑展现了现代雕塑的典型特征,他的作品在材料和表现形式上融合了原始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元素,成为了他个人艺术风格的标志。例如,金刚的木雕《蒙古马》系列作品是将马儿的身形和姿态进行抽象、概括,经过对自然陈旧的木材进行切割和组装设计出极具创意的作品,既保存住材料的年代感又为材料注入了新的生命,传达出马儿质朴的情感和永存不朽的精神力量。[6]金钢的艺术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民族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的造型语言,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和人文关怀。    

 中一代艺术家还包括付作栋、郑天则、幸华银、查娜、李斌、李恩田、杨曦浩、曹雄、王星旺、赵憨、梁丁、刘立杰、岳布仁、杜俊平、徐殿彬、吴宝仁、铁木、刘占强、郭其鹏、刘黎石、齐立文等,他们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群体。这些雕塑家们在艺术上既承袭了老一代的传统,又开拓了新的创作路径和风格。与老一代雕塑家相比,中一代的雕塑家在艺术表现、主题选择和技术应用上展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现代性,他们在内蒙古雕塑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中一代内蒙古雕塑家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展现了内蒙古雕塑艺术的独特风貌和时代特色。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和社会变迁的艺术回应。          

曲建,《汉月》

三、青一代雕塑家:未来的探索与创新的实验

内蒙古青一代的雕塑家成长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他们展现了当代艺术界的新趋势和创新精神。他们继承了前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作品中融合了强烈的实验性和个性化表达,不仅在材料和技术上进行探索,还大胆融入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元素,使雕塑作品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视觉冲击力。这一代艺术家更加注重吸收国际艺术流派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他们的作品反映出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技术变革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同时,他们关注的社会和文化议题体现了对当下时代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如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城市空间变化、现代生活模式以及现代生活中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等等。青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对多元文化交流和跨学科合作理念的实践,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萨其日拉图,《重逢》

萨其日拉图,一位1989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的青年雕塑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内蒙古雕塑界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在多个重要展览中备受瞩目。例如,2010年他的作品《鹰舞》入围内蒙古自治区小幅美术作品展,同年《少先队员》和《人·马》分别入围首届草原风陶艺新设计作品邀请展和内蒙古雕塑学会飙风蒙古马展,并在后者中获得优秀奖。此后,他的多件作品如《沐浴自然》、《开场舞》和《颂》等,均在各大展览中获得认可。萨其日拉图的艺术创作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他将“人与草原”作为创作的核心主题,通过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雕塑艺术语言表达了蒙古族与草原深厚的情缘。在追溯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和融合新材料和形式。例如,他的作品《梦》采用透明玻璃材质,以一种现代且具有表现力的方式展现了女子内心中奔跑的蒙古马,赋予传统主题以现代感。萨其日拉图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不仅限于形式和材料的创新,他还深入探讨在现代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草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后代,寻找草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和表达方式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回答的过程。萨其日拉图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来捕捉生活中纯洁的爱,将这些情感转化为雕塑艺术。

青一代蒙古族雕塑家钦达门出生于1993年,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钦达门的艺术作品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这不仅源于他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人类和谐共存的主题,也源于他在草原上与小羊羔和小牛犊玩耍的成长经历。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达到了艺术价值的实现。在探索形式语言方面,钦达门受非洲木雕、石人雕刻、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影响。他的作品如《草原情》、《苏和的白马》、《记忆草原》、《乌吉斯古楞》等,都在表现现实事物的基础上展现出一定的抽象性、象征性、审美性和意识性的特征。[7]他的创作风格受到前辈作品中的纯真、稚拙、质朴、粗旷、夸张风格的影响,这些风格与他儿时记忆中的山脉和蒙古包产生了共鸣,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并为他的雕塑创作注入了灵感。   

 麦丽斯,《双生竹》,数字建模,2022年

 麦丽斯,一位年轻的蒙古族青年雕塑家,出生于2003年,成长于草原牧人家庭。作为青年雕塑家,她的作品已经明显从传统的泥塑雕塑转变成多种材质雕塑创作,在创作形式上也有了不同变化,纸浮雕、陶瓷雕塑、建模、3D打印等等。她自小就在外长期学习,但对故乡草原上的生活依然充满眷恋,作品《红色的我成了一只小羊》就以纸浮雕为创作形式,用讲故事和看漫画的视听效果诉说了她的内心和对故乡的矛盾情感。作品以红蓝为渐变底色,上面分六块分镜头,远景近景特写都用纸浮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上简单文字的描述和“笨拙”的字体更加凸显作品的诗意性,以清新的姿态轻松的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内容。虽然青年一代的草原生活在日益减少,但依然不能改变她们深系故土的家园情感。青年的奇思妙想总是多种多样的,对灵感的捕捉更加敏锐、独特,以热爱为动力加速创作道路的前进,成为了内蒙雕塑艺术中充满朝气的、个性化的一束因子。

当下,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内蒙古青一代雕塑家还有许多,例如文光、武智勇、高萌萌、呼和吉力图、都力根、张雪龙、扈世强、呼斯乐、胡廷佳、张蕾、杨宇恒、朝洛蒙、乌日尼乐、那仁满都拉、黎明等等。与以往不同的是,青一代雕塑家们的作品展示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他们不仅活跃于国内外的艺术博览会、官方主题展览和画廊,还广泛参与艺术节、利用数字艺术和虚拟展览平台、参与公共艺术项目以及驻地项目等,这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和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展示个人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的途径,还促进了他们与全球艺术界的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总的来说,他们通过其创新的艺术实践,不仅展示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且也表现出对现代社会和技术的敏锐洞察。他们的作品在表达形式上富有创新,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在内容上反映出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技术变革的批判性思考,也使之成为对个人情感与心理状态深度探索的一种方式。他们在继承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展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新发展和创新,体现了现代社会和技术环境下现实主义艺术的新趋势,为当代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结语:

 在深入探讨内蒙古雕塑艺术的丰富历史和多层次发展过程后,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主义雕塑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在内蒙古地区始终充满活力,其不仅可以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景观、民俗生活和历史传承,还承载了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对民族文化深刻理解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变革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回应。从老一代艺术家的坚守与传承,到中一代艺术家的融合与创新,再到青一代艺术家的实验与探索,每一代雕塑家都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结合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时代变迁的脉动。这些艺术成就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足迹,更展示了艺术家们对于社会、文化、政治和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他们的创作,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现在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内蒙古的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文化与历史的新视角。在未来,内蒙古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无疑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仅为中国艺术界贡献更多深刻且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也为全球艺术领域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考。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蒙古乃至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以及这些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文浩.内蒙古第一届美術創作展覽会[J].美术,1956,(01):48
[2]文浩.历史人物雕塑注史[M].内蒙古画报社,1992.
[3]刘敏. 王济达雕塑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4]郏宝雄.王济达的艺术人生[J].美术,2012(02):59-65.
[5]佚名.敕勒神韵,草原风情——张恒雕塑作品欣赏[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2(5): 54-57.
[6]曹雄.蒙古马精神在内蒙古雕塑艺术中的表达形式[C].北疆文艺论坛论文集.2023.
[7]雕塑头条.青年雕塑家——钦达门[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404/18/1075089407_1075089407.shtml. 2023-11-14.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