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是土默川的儿子,在七岁便进入呼和浩特市大召学喇嘛。

在呼和浩特大召学喇嘛时的文浩

    文浩1945年参加革命,同年9月,他和孟和博彦、宝音达赉、乌勒、莫尔吉乎等人成为了内蒙古文艺工作团筹建期的主要成员,文浩在筹建期就参演了由周戈同志编剧的歌剧《血案》。

    194641日,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在张家口市元宝山朝阳洞正式成立,文浩成为建团第一批成员,分在了戏剧组。

    1950年夏天,文浩还参演了内蒙古的第一部故事片《内蒙古人民的胜利》。

文浩在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扮演英勇的内蒙古骑兵

    文浩是一个难得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除了演戏,他还画画、写书法、做雕塑

    “一个是画画,一个是雕塑,是我搞博物馆工作的两个翅膀啊。”文浩说,“十六岁去日本留学,第一次看到系统地陈列并反映着日本历史的博物馆,第一次明白博物馆原来是这样的。”

在日本东京留学时的文浩

    一次,一个秘书指着乌兰夫用过的一个旧杯子说,“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代知晓革命的艰苦。”文浩久久地体会并回味着这句话,并心里埋下一个愿望,等革命胜利了,就去搜集革命文物,搞一个博物馆。

     他是一个博物馆迷,为了博物馆,才有了他的雕塑。

    1956年,内蒙古博物馆开始筹建,文浩来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天津定做民族戏剧《对棱花》、《布谷鸟》的锦人。那都是泥人张做的,一个头像七十块钱。“太贵了!”他想。于是,他买了一块钱的油泥、七毛钱的石膏,自己尝试做了几个,还很成功。文浩把做好的锦人拿给师傅们看,还着实让“锦人”厂的这些师傅们吃了一惊。之后,文浩便主动勇敢地承担起了做“锦人”的任务。

内蒙古博物馆鸟瞰图

    就这样,文浩为了搞博物馆,竟凭着一腔热情撞开了艺术的大门。当时的呼浩特特新华广场还是一片沼泽地,布满了黄胶泥。文浩用这些不花钱的原料,以妻子和孩子为模特,做出的泥塑人有动作、有表情。随着博物馆的建设进展,文浩一鼓作气创作了由十六个形象组成的表现八个行业风采的系列雕塑,以及表现世代生息于内蒙古草原的八个民族英雄的组雕。他的得意之作《王若飞》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他还为了给后人保留下这座代表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精萃的呼和浩特辽代白塔形象,还为博物馆制作了一个铜雕的白塔模型。

文浩正在制作雕塑《王若飞》

    文浩从事了三十年博物馆工作,一边要搞雕塑,一边还要承担起馆长的职责。他组织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还到基层搞巡回展览;经常深入到偏远乡村和草原深处搜集流散于民间的珍贵文物。他还曾到苏联和日本进行有关博物馆陈列、管理的考察工作。1983年,他率领“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览代表团”与日本各地博物馆进行文化交流。关于博物馆,文浩有很多构想。他多次建议建立古钱币、佛教、民俗等专题博物馆。他珍藏着一个铡草刀,那是向一个农民讨来的,他说:“这是民俗文物。随着生活生产的现代化,北方农民世代使用的农业工具就要消逝了,应该抢救出来。”

    他退休离开了博物馆后,但是他的创作不停。1986年夏天,顶着炎炎夏日他创作了城市雕塑“中日青少年友好”群雕,矗立在内蒙古医院北侧的街角。他还搞了一个蒙古族历史名人的雕塑系列,比如《成吉思汗》、《蒙哥》、《赫天挺》、《锡尼喇嘛》、《忽思慧》等。

文浩在为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塑像

文浩在为著名的蒙古说书大师毛依罕塑像

文浩在锡林郭勒草原采风

根据《为历史造型——记蒙古族雕塑家文浩》(作者:王开)及内蒙古歌舞团有关史料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