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 第5页

  • 【历史文化】内蒙古各个旗县名字的由来、涨知识

    【历史文化】内蒙古各个旗县名字的由来、涨知识

    乌兰浩特---蒙语意为红色的城,故有红城之称,得名于其第一任首府之地位。1945年,中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成立了,因其是红色革命政权,故将王爷庙更名为乌兰浩特,即红城。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公元十六世纪,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领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地区。1581年,阿拉坦汗与夫人三娘子,大兴土木建城,并用青砖修起城墙,把房屋等围起来,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起此名。包头——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即“有鹿的地方。位于内蒙古中部,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名城,有“草原钢城”之称。“包头”一称...

    2024-03-30 3548
  • 【历史文化】呼伦贝尔各地名的介绍

    【历史文化】呼伦贝尔各地名的介绍

    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下面我们讲一下呼伦贝尔各地名的意思...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因其境内的两大湖泊和贝尔湖而得名。呼伦湖又名达赉湖,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贝尔湖是中蒙最大的界湖,蒙古语意为“雄水獭”。也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湖泊之一。海拉尔:呼伦...

    2024-03-30 3354
  • 【历史文化】达斡尔族木库连的历史

    【历史文化】达斡尔族木库连的历史

            木库连是我国达斡尔族唯一古老、原始、铁制的口簧乐器。它流行于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之中。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称其为“代朋努克”或“天恩共”; 赫哲族称其为“木库力克”;蒙古族称其为“啊敏,胡儿”、“贺勒,胡儿”;蒙古国有些地方称其为“特木尔,胡儿”。 木库连与盒        最近,木库连不断出现在专业和业余演出活动中,如内蒙古歌舞团保留节目《圣主成吉思汗》中的歌曲就是用“阿敏、胡儿”伴奏的。据《中国音乐词典》记录,我...

    2024-03-30 672
  • 达斡尔语与蒙古语之间的关系

    达斡尔语与蒙古语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的蒙古族与达斡尔族先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联系,同时又是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民族。对于它们之间的文化不进行深入研究,就容易将其文化混同起来。所谓“契丹和蒙古同系”,达斡尔族”,同属东胡系统。这是近年实际上是“源于契丹,语言系属蒙古以来,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从达斡尔族、蒙古族语言之史源、分布词汇关系以及达斡尔族使用蒙古语情况等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一)三个语言区的形成。达斡尔语与蒙古语之间的关系,是近,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年史学界、语言学界研究达斡尔族族源时主张达斡尔族来源于蒙古一说的重要...

    2024-03-30 940
  • 【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美食文化习俗

    【民俗文化】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美食文化习俗

           鄂伦春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不论是本民族还是外民族的人,只要来到他们的乌力楞,都要把客人请到自己的仙人柱里落座。先向客人敬酒敬烟,然后用酒和手把肉招待。主人敬酒,客人不能拒绝,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客人喝醉了;他们认为是对主人的高度尊敬。饮酒时,主客同用一个桦树皮碗或酒缸子。主人先请客人饮,客人回敬主人,然后再从主人开始向右轮,依次饮酒。      尊敬老人是鄂伦春人普遍的美德。不论谁家捕得猎物都要将最好部位的兽肉送给亲...

    2024-03-30 576
  • 达斡尔族生活习俗——礼仪

    达斡尔族生活习俗——礼仪

      达斡尔人素重礼仪,在婚礼、葬礼、节庆、敖包祭、族谱祭以及萨满教的各种宗教典礼中,尤其如此。在这些仪式中,达斡尔人最注重的辈分,特别是在续族谱的聚会上,上一辈的年轻人就座于上席,而晚辈者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就座于下席。在日常生活中以年长为尊,老年人即使在生疏的场合,也会受到年轻人的尊敬,人们向他们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在达斡尔人的礼仪中,娘亲是最引人注目的。按照他们的传统,如果有人触犯习惯法受到氏族的处罚时,其父母无能为力,只有做舅父的才有资格以当事人的认罪悔过为条件,赎回外甥。在葬礼上,惟长辈娘亲的意志是从,...

    2024-03-30 599
  • 鄂伦春族居住习俗之“斜仁柱”

    鄂伦春族居住习俗之“斜仁柱”

    长期的游猎方式和森林生活使鄂伦春人选择便于搭盖的“斜仁柱”。“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建筑。建造时先砍下3根碗口粗、结实、带叉的松树杆,搭成“刷那”(交叉成锥型的支杆),然后用20多根长约5—6米,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杆搭在“刷那”上,鄂伦春人称支杆为“斜仁”,“斜仁柱”因此得名。搭盖“斜仁柱”不用钉也不用绳,只用天然树杈。搬迁时将覆盖物带走,支架留下来。“斜仁柱”的门叫“乌如库”,选两根结实的木杆当门框,门一般要朝南。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建造“斜仁柱”的大小、宽窄。“斜仁柱”的覆盖物有皮子做的“欧伦”。“欧伦”用“红杠子...

    2024-03-30 767
  • 游牧转场——传承千年的草原古老文明

    游牧转场——传承千年的草原古老文明

            这里,是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苏木,这里,居住着数以千计的蒙古族人家,这里的蒙古族人饲养着赖以生存的近50万头只牲畜。正是这些蒙古族人,年复一年,沿袭着已有近千年历史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转场,进而传承了这一传统的古老文明。   6月1日零点,伴随着夏季牧场那道铁门的打开,游牧转场正式开始,等候多时的大批牛马羊群蜂拥而入,奔向他们翘首以盼的“世外桃园”。自古,从呼伦贝尔到乌兰布统,从塔林花到金莲川,再到张北……草原,承载了蒙古族人所有的骄傲与...

    2024-03-30 634
  • 鄂伦春族狩猎习俗——猎狗(民俗)

    鄂伦春族狩猎习俗——猎狗(民俗)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内蒙古民俗网”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 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鄂伦春族究竟何时开始驯养猎狗无从考证,猎狗是猎人的得力助手,每个猎手都要喂养二三条猎狗,多的有七八条。猎狗的嗅觉十分灵敏,能嗅到几里以外野兽的味道,打猎时它能圈住鹿、驼鹿、野猪等兽类。它和熊、虎、狼等凶猛动物的搏斗,那真是精彩。被打伤的野兽逃遁之后,猎狗会跟踪追寻直到猎获为止。猎狗跑得很快,捕捉狐狸、狍子、獾子、猞猁等小动物,是它的强项。猎人遇到猛兽袭击而处境危险时,猎...

    2024-03-30 966
  • 蒙古族狩猎工具——套马杆

    蒙古族狩猎工具——套马杆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内蒙古民俗网”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 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套马杆在牧人手里有着双重功能,一为套马,二为狩猎之用。狩猎中,套马杆主要用于套住猎物脖喉,以勒死猎物,具有不损坏猎物皮毛等优点。套马杆是蒙古族的贵重物品,是“男人身边的吉祥物,畜群中的招福杆”。平时不可随意乱放,在蒙古包的西侧靠着蒙古包立起或夹在蒙古包的围绳上,忌妇女跨越。最简单的套马杆由三部分组成,主杆直接与梢杆相接,再加一个套索就可以。最复杂的套马杆,主杆的一...

    2024-03-30 847
  • 蒙古人的狩猎

    蒙古人的狩猎

        蒙古人的狩猎          狩猎曾是蒙古民族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方式,惊险有趣的体育和军事活动,"男子汉的最大乐趣"。尤其是荒年旱月的时候,牧民常把它视为生活来源,猎取野兽作为食物的补充,用它们的皮毛做衣服,或出卖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狩猎曾是蒙古民族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方式,惊险有趣的体育和军事活动,"男子汉的最大乐趣"。尤其是荒年旱月的时候,牧民常把它视为生活来源,猎取野兽作为食物...

    2024-03-30 780
  • 杭锦后旗,一段塞外传奇

    杭锦后旗,一段塞外传奇

    摄影 | 齐鸿雁南临黄河沃土生金摄影 | 齐鸿雁北傍阴山牧歌悠扬摄影 | 高明志东有润昇湖波光粼粼摄影 | 齐鸿雁西边乌兰布和大漠孤烟摄影 | 赵永成杭锦后旗飘散着最美家乡味道摄影 | 陈强杭锦后旗书写着一段塞外传奇摄影 | 刘永平杭锦后旗有多大?1790平方公里摄影 | 齐鸿雁杭锦后旗有多少人?31万人摄影 | 齐鸿雁这里是历史名镇摄影 | 高明志往事越千年说起杭锦后旗的历史那可是赫赫有名摄影 | 刘永平...

    2024-03-27 2963
  • 《磴口文艺》8月刊第34版--探访老磴口县:巴彦木仁

    《磴口文艺》8月刊第34版--探访老磴口县:巴彦木仁

    第34版探访老磴口县:巴彦木仁由磴口向南,一路驱车沿旧地村、吉格登呼热、沙拉毛道嘎查、乌兰布和嘎查、阎王鼻子、毛盖图希勒,穿过乌兰布和沙漠,大约五十公里,就到了老磴口县:巴彦木仁。老磴口盐务所是老磴口县所在地现存的标志性景点。但平时很少开放,只能站在院落里感受和体会。简介是这样说的:老磴口盐务所始建于清朝,是黄河古渡的盐政管理机构。2016年,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在此设立博物馆,旨在传承巴彦木仁苏木(老磴口)沧桑厚重的驼盐古道文化,再展大漠小镇风采。巴彦木仁苏木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是黄河滋润的富饶之地。总面积...

    2024-03-21 2317
  • 【跟着非遗游通辽】(二十七)非遗寻访|从乌力格尔到版画,走进扎鲁特旗山地草原

    【跟着非遗游通辽】(二十七)非遗寻访|从乌力格尔到版画,走进扎鲁特旗山地草原

    七八月间的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草原,处处水草丰美,野花灿若繁星,牛羊星星点点,散落其间,一片悠闲……扎鲁特草原是科尔沁草原唯一仅存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始草原,具有典型的疏林草原和山地草原特征,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地草原”。这里同样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草原文化的根脉:比如有着130万亩草牧场的格日朝鲁苏木夏营地是通辽唯一一处延续千年走“敖特尔”(即“转场”)民俗的地区,还有草原上悠扬感人的乌力格尔,有着“留黑”大面积阳刻等手法的扎鲁特版画……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在扎鲁特旗举...

    2024-02-26 3760
  • 【魅力鄂温克】鄂温克族名人篇

    【魅力鄂温克】鄂温克族名人篇

    魅力鄂温克——名人篇前言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中国唯一以鄂温克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级行政区。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鄂温克族自治旗都是各民族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还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这些名人出现的背景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卓越的才华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01民族作家——乌热尔图乌热尔图(1952年4月20日-),原名涂绍民,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现代鄂温克族作家。1976年开始专注于文学,1978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

    2024-02-18 4450
  • 身边的名家 | 鄂伦春作家敖长福

    身边的名家 | 鄂伦春作家敖长福

     敖长福,1940年出生,被称为鄂伦春历史上第一位作家。曾任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文联主席,呼伦贝尔盟作协主席,内蒙古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秘书长。他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短篇小说《猎人之路》曾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由他的作品《孤独的仙人柱》改编的电视剧《天神不怪罪的人》于1992年获国际电视节“红玫瑰一等奖”。1996年,他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编  辑  手  记都   兰  2018年的冬天,列车穿行在大兴安岭林场广袤的土地上,...

    2024-02-15 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