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 第18页

草原文化 草原蒙餐 历史与回忆
  • 【见证70年】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三)

    【见证70年】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三)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70年征程,内蒙古历经70年的岁月,变化之大难以言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昂首阔步勇敢前行,改善这内蒙古人的生活,而额尔古纳的变化就在内蒙古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牛车、马车到现在的私家小轿车,从土房、泥房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历历在目。生命君带您穿越时空,在光影留念中感受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作者:陈殿杰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决定从山东省移民。1955年5月27日由山东省的泰安、临沂、菏泽三个地区513户2398人移民(其中回族1909人,汉族489人)。这些人响应政府的移民号召,带着创...

    2024-07-30 497
  • 【见证70年】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二)

    【见证70年】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二)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70年征程,内蒙古历经70年的岁月,变化之大难以言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昂首阔步勇敢前行,改善这内蒙古人的生活,而额尔古纳的变化就在内蒙古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牛车、马车到现在的私家小轿车,从土房、泥房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历历在目。生命君带您穿越时空,在光影留念中感受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作者:陈殿杰百年俄罗斯族发展史为自治区七十周年各项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额尔古纳有一部分俄罗斯族居住近百年,回忆过去的发展,看到俄罗斯族的伟大奉献精神。下图为德高望重的俄罗斯族老人伊万(曲长山)19...

    2024-07-30 423
  • 【见证70年】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

    【见证70年】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70年征程,内蒙古历经70年的岁月,变化之大难以言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昂首阔步勇敢前行,改善这内蒙古人的生活,而额尔古纳的变化就在内蒙古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牛车、马车到现在的私家小轿车,从土房、泥房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历历在目。今天起生命君就带您穿越时空,在光影留念中感受额尔古纳的时代变迁。作者:陈殿杰这座拉布大林大桥1978年10月1日建成通车。2012年又新建高速公路型大桥于2016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上图为1978年建的老桥下图为2016年通车的高速公路新桥拉布大林清...

    2024-07-30 456
  • 额尔古纳的老照片

    额尔古纳的老照片

    感谢额尔古纳市摄影协会原会长陈殿杰老先生多年来的悉心珍藏,分享出来只是为了让更多生活在额尔古纳,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在这些黑白老照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本文来源:百度贴吧如部分内容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2024-07-30 403
  • 老照片|1901年的呼伦贝尔

    老照片|1901年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地处内蒙古东北部,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呼伦贝尔城北门外在远古时期,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呼伦贝尔城北门内的街道秦二世胡亥元年,匈奴族统一了包含呼伦贝尔地区的北方草原。海拉尔街景1世纪,拓跋鲜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海拉尔街景12世纪,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消灭了政敌,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国。海拉尔西山地区的村庄蒙古太...

    2024-07-30 499
  • 穿越77年!一组绝版老照片,带你看牙克石的前世今生…

    穿越77年!一组绝版老照片,带你看牙克石的前世今生…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7年了,这77载时光里,牙克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跟着小编,通过一组绝版珍贵的老照片,重温那段岁月,再一次了解故乡……1949年10月,牙克石市各族各界群众在一道街广场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4月1日,喜桂图旗首届林业工人代表大会1950年6月27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内蒙青年干部训练班毕业纪念1950年8月7日,喜桂图旗第一届运动会在牙克石一道街广场举行1950年11月7日,喜桂图旗参加呼纳盟第一届党代会人员合影1952年10月2日,牙克石各族各界群众和苏侨在牙克石游行欢庆“亚洲及...

    2024-07-28 590
  • 根河最全地名、山名、河名释略

    根河最全地名、山名、河名释略

    根河市乡镇村名根河市所在地根河(原为镇建制)。“根河”为蒙、汉语混合结构,“根”为蒙古语,“葛根”的简化,含“清澈透明”之意。三车间村 1955年建村,原为根河林业局第三木材生产车间,村用车间名。上央格气村 在根河北47公里。1957年根河林业局在此建上央格气林场,拓建场部,渐成村落;村用林场名。“央格气”,山岭名,鄂温克语“长满偃松的分水岭”之意。因地势高于下央格气,故冠以方位词“上”。开拉气村 在根河东北47公里。1968年根河林业局在此建开拉气林场,职工及家属随至定居,遂成村落,村用林场名。“开拉气"...

    2024-07-28 2553
  • 根河——早期蒙古部落的历史家园

    根河——早期蒙古部落的历史家园

    2012年发现的根河上央格气古人类遗址2013年秋发现的吉尔布干河“古灶台”遗址一、根河山川是蒙兀室韦西遁的第一落脚点     蒙古族的族源来源于汉代的东胡族系,名称起源于内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这一点已经为地区史学界所认同。“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此外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的初始含义是“质朴、孱弱”的意思。蒙...

    2024-07-28 2701
  • 大美根河(二)

    大美根河(二)

    第二章、根河的老街旧事作者/陈如慧 一、根河的中央大街  如果有人问根河市的城市中轴线是哪条?不用说就是那条贯穿东西的中央大街。如果外地人问根河市哪条大街最漂亮?不用考证和比较,回答还是那条中央大街。根河的中央大街,白天这里绿树迎风、鲜花绽放,夜晚这里灯光璀璨,亮丽的夜景令人流连忘返。春天的鸟语花香,夏天的清澈凉爽,秋天的色彩缤纷,冬天的洁白晶莹,都在这里展示着演绎着。根河的中央大街不仅美丽,它还见证了根河的变迁,紧密联系着当代中国的历史风云。   当历史选择中央大街时,这里...

    2024-07-28 482
  • 根河回忆:那些年,我在根河

    根河回忆:那些年,我在根河

    那些年——我在根河!文字/蓝蝶摄像/宫秀友那一年,我离开家乡、离开朋友。来到林区一个偏僻的小镇——根河!那些年,根河还不叫根河,是一个叫额尔古纳左旗的小镇。那时候,根河没有这么多的楼房、没有这么多的车,没有度假村,也没有敖鲁古雅!那些年,根河有条街道叫金河口。金河口里住着一群朴实而可爱的人儿。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脑也没有智能手机。每年冬天放假回家,就凑到一起谈天说地、打发时光。那些年,快乐很简单、幸福与钱无关!那些年,根河没有高楼,我们都住在平房。根河的平房看似简单,里面别有洞天。火红的炉子、滚烫的火墙……多年以...

    2024-07-28 525
  • 回忆杀,一组根河老照片

    回忆杀,一组根河老照片

    来源:根河贴吧转自掌上根河...

    2024-07-28 2091
  • 光辉的蒙古族文学

    光辉的蒙古族文学

    “文革”前17年是蒙古族文学迅速发展、蓬勃向上的“黄金时代”。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不久,诗人纳·赛音朝克图满腔热情地写出了赞美家乡、歌唱新生活的诗篇《沙原,我的故乡》,敲响了蒙古族新文学的第一个鼓点。接着,涌现了布赫的秧歌剧《送公粮》、云照光的小歌剧《鱼水情》、巴·布林贝赫的歌词《圆圆的山峰》、伊德新的《牧民之歌》、额尔敦陶克陶的《七月一日》、都古尔苏荣的《我们的骏马》等诗歌和玛拉沁夫的话剧《参军去》、敖德斯尔的歌剧《酒》及特·达木林的赞词《送子出征歌》等一批新作。从自治区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的蒙古族文学作品,尽管在艺...

    2024-07-25 1943
  • 毛泽东著作蒙古文翻译研究——阿拉坦巴根

    毛泽东著作蒙古文翻译研究——阿拉坦巴根

    来源:《蒙古语文》杂志...

    2024-07-25 1682
  • 揭秘蒙古文的起源与演变

    揭秘蒙古文的起源与演变

      蒙古文,这种承载着草原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文字,其背后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从13世纪成吉思汗时期诞生至今,蒙古文见证了蒙古民族的兴盛、变迁和现代化。  蒙古文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1204年,成吉思汗时代。据史料记载,这套文字是由成吉思汗的一位将军塔塔通噶,基于党项文字(西夏文字的一种)创制的。这套文字的诞生,标志着蒙古部落联盟从口头文化向书面文化的重要转变。  蒙古文的书写方向为从上到下,然后从左至右,这与当时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系统有显著区别。它包含30个基本字符,既有元音又有辅音,是一种典型的音节文字。  发展...

    2024-07-25 2685
  • 阿荣 | 新中国70年来的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

    阿荣 | 新中国70年来的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蒙古族当代文学翻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主要以蒙古文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的特点、成绩及其局限性加以分析,并同时,对当代蒙古文文学的“走出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当代蒙古文文学翻译;背景与历程;成绩与不足;建议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独具特色的形式。少数民族文学翻译活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可以让更多点的人,更深刻地了解少数民族,提...

    2024-07-25 1705
  • 蒙古族文献的拯救者——金峰(蒙汉文版)

    蒙古族文献的拯救者——金峰(蒙汉文版)

    转自《索尼尔》蒙古族文献的拯救者金峰教授      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不畏政治风险,不怕艰难困苦,排除一切干扰,挽救了一大批蒙古文献。在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焚烧呼和浩特地区召庙文献时,他抢救出一大批珍贵蒙古文历史档案和文献。同时他反对拆除呼和浩特旧城和新城鼓楼,遭受造反派的人身攻击。“文化大革命”末期,他志愿参加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蒙古文献的整理工作。携带子女骑自行车跑遍呼和浩特、包头地区搜集蒙古文碑铭,并抢救临摹乌苏图召珍贵壁画。在五当召主管巴雅尔同志的协助下,将该...

    2024-07-25 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