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旗博物馆将历年征集的老照片精选分类,解读背景故事在公众号陆续发表。这些老照片反映了我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祖国边疆的历程、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记载了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岁月和青春时光,他们跋涉了苦难沧桑,经历了荣耀辉煌,矢志不渝、薪火赓续,为追求幸福生活留下了开拓者的足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些老照片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形成鲜明对比,今天我们去追寻那些熟悉却已经远去的记忆,感受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步伐,激励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片草原的昨天,关注这片草原的今天,以此更加激发出大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动力,为建设美丽陈巴尔虎贡献力量。

因稿件陆续征集,照片年代不分前后。



解读老照片




1981 十三万牲畜千里大迁牧


1981年深秋,从边陲的伊可霍洛伊平原到额尔古纳河南岸的巴特尔呼硕(八大关),横贯呼伦贝尔草原的千里大迁牧拉开了序幕。新巴尔虎右旗因为连续几年旱灾,全年降水量降至143.6mm,特别是克鲁伦河南岸的克尔伦、赛罕塔拉、杭乌拉公社进入7月,未下一场雨。牧草枯黄,无牧可放,甚至出现幼畜死亡,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
盟委、盟公署在新巴尔虎右旗召开抗灾联席会议,决定将受灾牲畜一部分转场到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迁牧。其中克尔伦公社、赛罕塔拉两个苏木13万牲畜在陈旗辖区转场迁牧,渡过难关。112户牧民赶着勒勒车队和牲畜浩浩荡荡,组成不见首尾的迁牧大军栉风沐雨58天到达中苏边境的八大关一带时已迎来了寒冬。
从1981年8月29日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首先启程,到1982年8月初夏营地结束,这场抗旱迁牧历时一年,在各级领导关怀和集体主义精神鼓舞下,转场队伍克服重重困难,牲畜膘情明显好转,稳定了灾区畜牧业基数,家乡的草场也得到了休养生息。在陈旗辖区游牧期间得到沿途苏木镇、有关部门、嘎查和广大牧民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发扬了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加深了兄弟旗县之间的友谊。
在正值畜牧业现代化浪潮席卷呼伦贝尔大草原之际,以游牧为生产方式的传统畜牧业几度大起大落,走过最后的辉煌。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落实,草原上开始了加快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步伐。
以下照片为时任陈巴尔虎旗委宣传部新闻干事阿木尔萨那随行拍摄。
迁牧大军到达西乌珠尔公社边界时的场景,希格登草地已迎来冬季的第一场雪。
因为要兼顾牲畜的饮水放牧,牛车日行30-40里,100多户牧民每户家当由10来个牛车组成,黑色、黄色、花色,每户车队犍牛的花色搭配相同。新巴尔虎右旗组织专班,从动员到落实衣食住行、协调联络、人畜安全过冬,精心布置、加强调度,旗、苏木、嘎查三级干部和职能部门派员全程随行保障。
因为要远行,队伍沿途从扎赉诺尔购买了上百个勒勒车铁轮,更换了老旧的部分木制勒勒车轮。后车拉的陶诺和乌尼杆是连体不拆解的,这和临近的陈巴尔虎旗的分体式习俗不同,优点是搭建蒙古包速度快一些,但是较占地方。前车拉的是哈那和门毡子篷布,上面扣着柳编捡牛粪的框子,便于随时使用。

时任中共陈巴尔虎旗委书记宝瑛与新巴尔虎右旗牧民噶拉曾亲切交谈。

刚到任不久的中共陈巴尔虎旗委书记宝瑛同志带领西乌珠尔苏木沙格森道力玛等领导亲自到两旗边界的西乌珠尔希格登迎接迁牧大军,慰问受灾牧民,并指示各苏木妥善安排草场,旗粮食、供销、畜牧、卫生等部门跟进服务。他穿着大出一号的旧65式军用冬季大衣和马靴,戴着与牧民同款的栽绒帽,衣着朴素、和蔼。

时任中共陈巴尔虎旗委书记宝瑛在与新巴尔虎右旗牧民班兹日哈察交谈。

一路风尘,来到陈巴尔虎旗牧地后安顿下来毡房,图中牧人正在系绳固定篷车的平衡。蒙古包、篷车里住老人、妇女和孩子,成年男人就在勒勒车架下铺上褥子盖上达哈过夜。时年12岁的克鲁伦苏木额日和图队朝乐门说:他跟着妈妈和姐姐迁牧,全家5口负责放800只集体的羊。他虽然未成年,但也只能在勒勒车底下睡觉,因为劳累,扎抹眼睛数几下星星就睡着了。
每次扎包就要休整两三天,防止牲畜掉膘。蒙古包上长长的铁皮烟筒也是防火需要,防止大风天火星窜出,后来安装了防火帽,不需要那么长了。当时的新巴尔虎右旗民族用品综合厂生产铁皮烟筒、蒙古炉、毡嘎达、蒙古包哈那、毡子、羊哈栅、车马挽具等,满足周边牧民需要。

妇女在生火做饭。

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民俗细节:大马镫是呼伦贝尔过去的特产,因为严寒地区,过去冬季必须穿毡嘎达才能能骑马放牧,因此比内蒙古其他地区马镫都大一圈。马镫在呼盟境内由海拉尔民族用品厂独家生产,主要品种有铁、铜和刻丝马镫三种。
马鞍是海拉尔民族用品厂生产的奔驰牌马鞍,使用黑白桦树杈制作,结实耐用。曾生产八旗、乌兰毛都、吉心、二利子、苏式、布里亚特、哈拉汗、赛马鞍子等八种鞍子。呼伦贝尔使用最多的为布里亚特、哈拉汗、八旗三种,和海拉尔皮革厂生产的香牛皮马韂组售或单售。马鞍、马镫、马韂等均列入了呼盟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计划供应牧区。
从图上马鞍前后桥器型看,显然是商品鞍“八旗”款式,当地俗称巴尔虎鞍子,“甘吉格”(系绳)工厂原装鞍具就是8根。陈巴尔虎地区习惯系绳改为16根,鞍翅前的系带系药品等贵重物品,后面系的物品无讲究。

初冬,头一批迁徙畜群进入了陈巴尔虎草原,克尔伦公社主要在巴彦哈达公社呼和道布、希日乌苏、恒格哈达、呼和诺尔湖及风山、狼井等地转场。赛罕塔拉公社在鄂温克公社斯格尔吉、伊克乌拉、布日嘎斯图布拉嘎、八大关等地,夏营地在莫尔格勒河转场。从图片上看,陈巴尔虎旗草原草的密度、盖度、长势特别好。时任赛罕塔拉苏木党委副书记赵金才在回忆文章中说:我在鄂温克公社草甸子上与牧民住了三个月,骑马走一遍所属嘎查牧户需要4-5天时间,那时候鄂温克草原的“草浪掠马镫”。
迁徙路上,苦中有乐,很多牧民过扎区铁道时看见呼啸而来的火车如见怪兽大为惊讶。借公社的光,很多牧民抽空第一次坐汽车来到“安本浩特”逛大街,有次牧民坐公社货车从驻地去海拉尔逛街,有人背着半自动步枪进城,过巴彦库仁镇不远打死了一匹过路的狼,到了街区旅店,背枪抬狼时引来居民围观,威风凛凛。
随同为蒙古族巴尔虎部后裔,年轻人看见当地牧民高大的三河马、长嘴烟杆子、超长的套马杆、带兜边的蒙古袍、16条系带的鞍子啧啧称奇。这一年蒙古包里也诞生了10来个新生命,也有沿途结婚的。陈旗巴彦哈达公社书记仁钦去给迁来的牧民送煤和炉盖时,不愿意要,也不会烧,因为烧粪的蒙古炉子没有炉条烧不了煤,也耐不了高温。来到严寒地区学冬季烧煤、铺牛垫草,春秋用柴油炉这些都是新业务,也是一场交流学习的旅程。

新巴尔虎右旗畜牧局局长玛吉格在表彰大会上讲话

春季接羔后,时任新巴尔虎右旗委副书记斯布勒道尔基代表旗委政府给牧民颁发奖品。他是总领队,刚任职新右旗,办公室还没有分配就带队出发了,陈旗政府在巴彦库仁镇给迁牧指挥部安排了几个房间, 但是他又把指挥部迁到呼和道布嘎查牧民驻地搭了一个蒙古包办公,奔波于牧户、海拉尔、陈旗、新右旗之间。 
新巴尔虎右旗乌兰牧骑慰问演出。
新巴尔虎右旗委政府领导先后三次带领乌兰牧骑来到陈巴尔虎旗鄂温克公社慰问演出,并在陈旗电影院演出一场。从画面上看几个演员都烫着流行的长波浪卷发。她们一专多能,看这个独唱演员站姿,很可能还是个舞蹈演员。夏营地期间他们也参加了巴彦哈达公社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取得摔跤和赛马两项冠军。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张,这是曾任赛罕塔拉苏木党委书记的西日胡1983年拍摄的赛汉塔拉苏木牧民游牧时刻,草场又恢复了长势。



征稿启事

居民朋友们:
旗博物馆征集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反映我旗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团结、革命军人(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反映牧区生产生活的老照片。民俗节庆、大家庭合影、风光、市井、街道、建筑、厂房作坊、店铺、餐饮等各行各业的黑白、彩色老照片均可。本旗居民可送老照片或底板在博物馆扫描后取回原件,也可提供翻拍、扫描件,并提供故事线索。提供即授予版权,博物馆选用后在公众号陆续发表,用于今后展览、研究和图书出版等事项,有明确作者的,署拍摄者姓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联系人:巴拉金 

电   话:13948098982  

邮   箱:120132662@qq.com





撰文:特木其勒

编辑:呼格吉乐

审核:特木其勒

参考资料:《奔向新希望》新巴尔虎右旗抗旱迁牧纪实蒙古文/西日胡编书号ISBN978-7-204-17443-0(民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陈巴尔虎博物馆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陈巴尔虎博物馆公众号↓

了解人文历史  展示地方民俗

见证时代发展  讲述陈旗故事


了解人文历史  展示地方民俗
见证时代发展  讲述陈旗故事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