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源远流长。它不但口头流传,而且有些蒙古典籍就曾记载过各类民歌,如《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宝贝念珠》等名著中都能够查见门类繁多的民歌。

      《元史》就详细记载了蒙古族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的内容。蒙古族很早以前就采用过一种叫作“延嘎一伊嘎”、“但一伊嘎”的记写音乐的记谱法,这种记写法已风行于蒙古草原。后来由法国约瑟夫•王•奥斯特推而广之,终于为世界所承认,从而形成当今谱写乐曲的一种奇特的形式。借助古筝伴奏蒙古民歌长调时可分为高低两个部分。论及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谈到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古尔道乃必其格》这一歌曲集,此集所收歌曲据说由诺门汗敖日布吉日布所著。歌集中所收《温都尔杭爱夯》、《苏伦根黄骤马》、《图门乃之母》等70多首歌曲,分别记录了《图门乃之母》、《胡林玛格乃》等歌的高低不同的曲调,并在十弦琴(古筝)上分别标出高低不同的部位,把《胡林玛格乃》按其音调的不同排记其上,然后再把歌词依次填上,这种形式的记写音乐的方法己成为我们民歌中的一种独特记谱法。

      到目前为止,蒙古民歌的分类研究仍然是个薄弱环节,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收集整理水平上。从文学角度去研究的恐怕非A•波兹德涅耶夫先生莫属了。A•波兹德涅耶夫的重要论著里包括了喀尔喀、卫拉特、布里亚特等部落的民歌,而这些民歌迄今为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未免有些陈旧了。民歌的研究与民间文学的研究相比,显然是稍逊一等了,仅就民歌问题而言也可以说是个空白。A•波兹德涅耶夫、A•鲁德涅夫、符拉基米尔佐夫等俄国著名蒙古学家在他们的著述中也未曾回避这一事实,对此他们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著名蒙古学家A•波兹德涅耶夫在他1880年出版的收录喀尔喀、卫拉特、布里亚特68首民歌的《蒙古民歌》一书中把喀尔喀民歌基本分为: 1、宗教歌曲;2、赞美生活、歌唱母亲父亲的歌曲;3、情歌。把卫拉特民歌分为: l、男子汉之歌(好汉之歌);2、宗教歌;3、生活歌;4、史诗歌;5、萨满软之歌。波兹德涅耶夫先生是一位探谙蒙古族民歌的学者,但我以为他的上述分类未免有些缺憾。他对有的民歌很可能有所误解,或者可以说未能全面了解,因此波兹德涅耶夫的分类不够准确。譬如他把《幸福昌盛的喀尔喀》归属为生活歌,然而这首歌恰恰是一首属于哲学范畴的歌曲。又如,卫拉特民歌《在您的水源上》和《在那座山峰上》等歌中有关额尔克阿勒泰博硕克图、成衰扎布等都归属为史诗。这两首歌虽然带有史诗色彩,但事实上是属于历史性歌曲。而布里亚特生活歌里也同样馄淆了情歌。此外把丹必罗夫•仁钦道尔吉的歌曲归属为史诗歌曲也是值得怀疑的。仁钦道尔吉的事迹中绝无史诗性和英雄行为,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性子在拜访沙皇时写了布里亚特的官员罢了。而民间并没有把他夸赞为好汉,恰恰相反,给予他的是批评.这在歌曲中反映得十分明显。此外我认为波兹德涅耶夫先生偏离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遗产的原则,他几乎把所有的蒙古族民歌都归属于宗教性民歌之列。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这种分类自然会对民歌研究带来不良后果。

       对于蒙古民歌做过分类的学者符拉基米尔佐夫是以地域和部族为特征、以内容为依据进行分类的。他于1909年出版了《蒙古族歌曲》一书,收入121首民歌。波兹德涅耶夫虽然以内容为依据,但对内容并没有作详细的分析,只是对曲调的形式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这与蒙古族民歌的内容分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去研究,则上述分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民歌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至为重要,因为我们是从文学角度去探讨民歌分类的。尽管如此,作为一篇最早进行分类的论著,波德涅耶夫的研究对于后人还不失其参考价值。波兹德涅耶夫把蒙古民歌分为“俗歌”和“宗教歌”两大类,并把“俗歌”又细分成六种: 1、情节歌曲;2、生产劳动歌;3、叙事歌;4、宗教歌;5、无类别歌;6、舞路歌,等等。宗教歌又分为两大类:1、黄教歌;2、萨满教歌。在情节歌曲里包括《都力玛》、《东马桩上栓着的》、《元登活佛》、《涛来班第》等24首歌曲。生产劳动歌一中包括《金色的经卷》等15首民歌。叙事歌中包括《玛占巴特尔》、《阿勒克山德尔》、《阿布塔锐》、《索木哈木尔台帕让楚德》等4首民歌。宗教歌曲中包括《布达兰山》、《宝思德尔瓦花》等4首。在无类别歌中包括《夏耐涛布其》、《查罕巴阿尔板升》等25首。舞蹈歌里包括12首歌。黄教歌里包括《玛尼敖纳勒嘎》、《答格萨克玛吉格塔木吉吉》等8个曲子。萨满教歌里选入了两个各自呼唤偶神的曲调。由此可见,波兹德涅耶夫的分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疑点。那就是《东马桩上栓着的》是一首讽刺歌,《索木哈木尔台帕让楚德》也是讽刺歌而不是叙事歌,《夏耐涛布其》是一首怨情歌,不是无类别的歌。总之波兹德涅耶夫先生是在综合了诸多蒙古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分类的,所以他的《蒙古民歌》一书称得上是篇较有价值的论著。

       著名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在1926年出版的《蒙古民间文学之一•西北蒙古》一书中对西部蒙古民歌进行了分类。书中收入杜尔伯特、伯牙特、卫拉特、扎哈沁、土尔息特、阿尔泰、乌梁海等部的共118首歌曲。他把这些歌分曲别归类为“爱节木道”(颂歌)、“爱斯太道”(情歌)和“沙力格道”(淫歌)三个类别。符拉基米尔佐夫在分类时采用了地方民歌的标题,如《那林高林折尔特》、《溪流那边的黄漂马》,爱斯太道中的《可爱的小青马》,沙力格道中的《涛禾班第》等等。符拉基米佐夫在他的论文里并没有从乐曲的角度加以研究,而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去研究的,因而也就忽视了以不同标题区分上述不同地区的歌曲。或者可以说对于标题的适度丝毫没有考虑,因而把《涛来班第》一类的歌曲粗略地归到“淫歌”里了。音乐作曲家莫尔德牙克于1959年在发表于《真理报》的题为《蒙古歌曲的曲调》一文中以音调和配器为依据,把蒙古歌曲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种分类在音乐方面固然有它的道理,但在文学方面的价值可就微乎其微了。

总之,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民歌分类的学术论文还不多见,与此相关的科研论文和一些读物在分类上有些分歧,所有这些给准确地把握蒙古民歌及其发展规律带来诸多不便。倘若蒙古民歌得不到科学分类,也就谈不上什么掌握分类,同样也就无法把握其发展规律了。这当然是摆在今天学术界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信息来源:蒙古文化周刊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