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姓干,住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玉兰村,是蒙古族人,会讲蒙古语,写蒙古文。他自称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祖先曾随郑和下西洋,清朝时又奉旨从泉州迁往福州,在福州抗倭、禁毒、振兴地方。他一直在为弄清干氏家族历史而奔波,希望有能人可以帮助他们,将先祖的故事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出来。近日,记者探访玉兰村,寻找这支蒙古族干姓的后裔,试图揭开这个蒙古家族的神秘面纱。

生活在福州的蒙古族人干先生

         省文史专家卢美松老师说,若能确认这个干姓家族是世居和聚居在福州,对研究福建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在福州仓山区玉兰二路,朝西北方向路的尽头望去,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座村庄名叫玉兰村,这里生活了一支蒙古族的干姓后裔。作为干氏后裔的一员,干守享今年已经52岁,这些年来一直为家族史在不断奔波,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家族的第21世子孙了。在干守享的带领下,记者开始在村里找寻这个家族在村里存留下来的蛛丝马迹。穿过一条10余米长的狭窄巷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宗祠式的古建筑。大门前一副用蒙古文撰写的楹联格外醒目,但仔细打量房子,却已经颇显沧桑,门窗和房梁上的木花雕镂大部分已经破损,这让干守享颇感心痛。跨过约半米高的门槛进入厅堂,可以直接看到厅堂正中央供奉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像。

干守享介绍,眼前的这个宅邸是他的17世祖干大鹏府。干守享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厅堂前的院落可以同时摆下50桌的酒席,还经常在院落里面搭个大戏台,表演评话和戏剧。而现在府邸仅剩下天中堂这间厅堂了。天中堂的牌匾被放在厅堂的一个角落里。干守享拿出来时,牌匾表层沾满灰尘,油漆脱落,和房子一道证明年代的久远。“村里还有一棵祖先种下的,近一两百年的龙眼树。”干守享说道。

干守享说,现今玉兰村西浦头就生活了三户干姓人家,有十几口人,村里其他刘姓、陈姓、沈姓人家多为姻亲。尽管自小就生活在福州,但作为一个蒙古人,干守享还是学会了说蒙古语,写蒙古文。而他们平常的生活习俗也基本和汉人无异。“在外的族人也会回来祭拜祖先。”干守享说。

玉兰村里的蒙古族祠堂供奉成吉思汗像

自称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一世祖身世至今存谜。这些年对家族史的追踪调查,干守享对祖宗的事情了解得渐渐多了起来。他给记者展示了一份族谱,里面记载着:元宗相、明指挥将军、一世祖月鲁帖木儿不花公;指挥使、二世祖八秃帖木儿;此后的连续数世先祖也都挂上了指挥使的头衔。那么福州仓山区这支干姓的蒙古族后裔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

干守享介绍,在蒙古族人的名字里,“不花”是“健强”的意思,而“元宗相”的意思便是元朝同宗同族宰相的意思。他介绍,也就是从他一世祖开始,族人开始使用“干”姓,月鲁帖木儿采曾用汉名“干洪木”。

李宗放先生原为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研究员,现已退休,昨日,记者电话联系了他。李先生介绍,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诸王月鲁帖木儿被任命为建昌卫指挥使,是元朝的皇子皇孙、蒙古族。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反明,兵败被杀,其后代和部下多变兵为民,融入到当地的少数民族当中。由于对蒙古族融入少数民族方面研究的缺乏,所以很难追查其后代去处。

那么干氏族谱里的月鲁帖木儿是否就是此人呢?干守享认为,根据他掌握的对月鲁帖木儿的资料情况,在时间年限和官职等方面判断,他的一世祖大致符合李宗放先生所述的月鲁帖木儿,但两人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他仍不能确定这是否就是他的一世祖。而李先生介绍,蒙古人名字叫月鲁帖木儿的不止一个,如果仅凭一个名字很难确认其身份,也不能确认其是否与蒙古黄金家族存在何种关系,最好能够再往前追溯到其祖先。

干守享为记者提供了一份《宗室世系表》。记者可以看到,表里前后出现了三个和“月鲁帖木儿”相关的名字,分别是齐王月鲁帖木儿、雪别台某月鲁帖木儿和月鲁帖木儿。其中月鲁帖木儿的名字出现在阿难答之后,阿难答出现在安西王忙哥剌之后,而忙哥剌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15年—1294年)所生十子中的第三子。干守享说,他入闽先祖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根据家族信教习惯和活动时间,他据此推测,阿难答之子月鲁帖木儿可能为其先祖。而李宗放先生也表示,如果能确认干先生先祖为元世祖后裔,那也就能证明其为蒙古黄金家族后裔了。


祠堂内还有一根祖先遗留下来的鸟头拐杖

清康熙年间奉旨来福州专家称确定世居和聚居则具有研究价值,明朝初期,为了巩固海防,在东南沿海选择一些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处所建立卫所,“永宁卫城(今石狮市永宁镇)”便是其中之一。干守享介绍,他的二世祖干八秃帖木儿在明洪武年间调任永宁卫指挥使,并世袭指挥使,这也是他们最早来福建的先祖,《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等地方志,都有关于干八秃帖木儿的相关记载。

根据《卫所武职选簿》记载,曾随郑和下西洋因功封赏的石狮永宁卫所将领共有8名,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受封永宁卫指挥使,正三品官衔。“干八秃帖木儿因功受封万户侯,其此后子孙八代均袭永宁卫指挥使,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干守享说。

尽管干八秃帖木儿及其此后数代均世袭指挥使,但这个武士家族,明朝时还出了一位著名诗人干宗亮。在《闽书》、《温陵文献》等文献资料里有过关于干宗亮的记载,“先世有授永宁卫指挥者、世袭其职、因家焉,跌宕自豪,嗜酒不羁,与江一鲤友善,折节与之交,工于诗……”,并与晋江人陈鸥、朱汶、江一鲤、朱梧结立“诗社”,一时号称“晋江五子”。

干守享介绍,清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他的11世祖奉旨迁居侯官县(今福州市)居住。在仓山区玉兰村,建有一座圣王庙,墙体上嵌有一块石碑,上书“奉宪永禁烟馆”等字样。干守享说,他的先祖奉旨来到福州后,进行了抗倭、禁烟等活动,眼前的这座天王庙位置就是那时候的“戒毒所”。他介绍,清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先祖干大鹏被朝廷诰授为奉直大夫,并修建了府邸,在福州开设兵工厂。

干守享说,现在生活在福州的干氏后裔只有数十人,很多都已经迁移到海外和国内其他地方。干守享说,他也曾联络过福建省外的专家分析其家族,但因种种原因都未果,他觉得福建省内的学者或许对他的家族更为熟悉,“非常希望省内有精通文史的专家学者,能够帮忙整理出他们的家族历史。”

福建省著名文史专家卢美松老师介绍,福州境内比较著名的蒙古家族属萨氏家族,省内的在泉州还有另外一支。他介绍,目前福建专门研究蒙古族历史的专家偏少。

卢美松老师说,元朝作为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现今再研究其后人的身份高低已经没有太大的历史价值,因为其后裔现今也和常人一样作为平民百姓生活,长期居住生活在汉族地区的,更是早已和汉族融为一体,所以确定其世居和聚居是研究其族群价值的前提。卢老师介绍,如果能够确定这个族群具有较长的历史,那么其历史研究价值也主要体现在人文上,即元朝灭亡后,蒙古族人民在国内的迁徙状况,在福建境内繁衍发展的情况,以及和各地区民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方面。

东南快报 记者王龙风/文李剑准/图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