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蒙古民族崇尚蓝白自然色。在社交互送礼品时,礼品上常配以白布,以示重要、尊贵、牢靠之意,象征纯洁、吉祥和幸福。蒙古社会发展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国师八思巴喇嘛受其之命,第一次返藏时将哈达之礼带入藏区,传承蒙古地区礼仪习俗,对哈达赋予了宗教色彩,十六世纪随喇嘛教再次传入蒙古地区,发展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

关键词:蒙古民族 崇尚大自然 蓝白色哈达  传统文化

    蒙古民族自古就有崇尚蓝白色的习俗。在蒙古高原上,世代逐水草而游牧的蒙古民族自远古以来就有崇尚蓝色,崇拜大自然,敬慕苍天,信奉长生天的习惯。认为蓝色的苍穹是上苍的色泽,浩瀚无边、纯洁美丽、清新永恒。蒙古民族最原始的宗教---博教认为,神力无穷的苍天是“父亲”,慈祥无比的大地是“母亲”,以其威力无穷的神秘力量创造了自然界,呵护着草原,养育着生生不息的万物生灵。人类只有崇敬自然、顺应自然,才会拥有赖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原生态的宗教理念,对于蒙古民族形成强烈的生态意识,甚至独特的民族性格,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为达到与自然界完美和谐统一,蒙古族男性普遍喜欢身着蓝色服装,自觉与天父保持协调。女性喜欢身着绿色服饰,与大地母亲保持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喜好由浅入深的颜色。他们珍爱自己的家园,视草原如珍爱的生命,由此形成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和道德观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质、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总以生态文明的道德理念作为尺度,来维护草原的原始状态。

     蓝色代表蒙古人的色彩,蒙古语称“呼和”即青色。成吉思汗所创的“大蒙古国”常用“蓝色的蒙古国”来称呼。在那一时代,把大汗的宫殿称“青宫”,把国家的史册称“青史”,把大汗的印章称“青印”等。又如在起源于元朝的景德镇青花瓷的由来中提到,让即将离开故土远行的亲人,随身携带用蓝色布块包好的“青色的石头或故土”,以象征远行的人莫忘家乡的蓝天,平安吉祥等等。这些也许是蒙古民族视蓝色为永恒的一种象征吧。4709765.jpg

     蒙古民族自古时“白狄”时代起崇尚白色,并赋予白色为纯洁吉祥的含义,象征着高贵、纯洁和善良。在故乡的蒙古高原,永远离不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白色元素。天上的白云,洁白的毡房、纷飞的鹅毛大雪,羊群、乳汁、奶制品等都是自然的白色。如创建“大蒙古国”盛典时,成吉思汗帐前竖起的九条缨鬃巨大战旗即“九旒白纛”(又称之为“苏鲁锭”),是作为大汗权力高贵无比的象征。大汗允诺大萨满可以骑白马、着白衣,这也是当时最高规格的赏赐。元始祖忽必烈所建成吉思汗陵“八白室”、“白琉璃瓦宫殿”、“大白塔”等亦均是白色。蒙古民族常用“九白之礼”,即“九匹白马”、“九峰白驼”、“九头白牛”等,也是最高规格的献礼。又如传统节日“春节”称为“查干萨拉”,意为“白月”。传统奶食品称为“查干伊德”,意为“白食”等等。

     蒙古民族常自豪地自称为“蓝色蒙古”(hoh mongol)。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最喜欢使用蓝色和白色的哈达,也许是来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吧,寓意纯朴善良,美好吉祥等丰富多彩的情感。在他们看来,蓝色、白色是自然界最

     美好、最永恒的颜色,蓝白色的哈达像天空蓝天白云,表达出蒙古民族豁达美好的心灵。

     蒙古民族哈达文化的起源。哈达(hadag,哈达葛),是古突厥、蒙古通用语,其意为“礼巾”,藏语的哈达是蒙古语的音译。哈达一词的词根是“hadah”的“had”。从这一词根衍生的词在《蒙古秘史》中曾不少出现,意思是“重要、尊贵、牢固”。在《十善福白史》一书中,释为“紧要、牢固”,即表达重视、尊敬、敲定之意。在《马可·波罗游记》“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握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老百姓相互之间拜年时,也同样互敬白色的绸布,以示敬意和祝贺。这里提到的“白布”就是最初的“哈达”(hadag),主要用于重大、尊重的事项及将要敲定的事项,这是蒙古民族哈达的雏形。白色哈达及其日常交往中的使用习俗应该与蒙古人自古崇尚白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吧,象征着纯洁、吉祥幸福。

      蒙古民族从远古时期就有崇尚白色、使用白布的习俗,配上“白布”哈达普遍用于重大、尊重的事项,以示重要、尊贵、牢靠之意。早在蒙古社会发展到元世祖忽必烈皇帝时期,国师八思巴喇嘛受忽必烈之托,第一次返藏时把蒙古人常用的哈达之礼带入藏区,向藏区的菩萨画像敬献了哈达,还向众僧侣和官员赐受了哈达。从此,对蒙古人的哈达赋予了宗教色彩,还传承了原在蒙古地区广泛使用的礼仪习俗。这就是在历史上最早关于哈达的真正记载即从此时开始。据《中华奇风趣俗》一书记载“哈达,在元朝时传入藏区。当时,西藏的八思巴喇嘛拜见元世祖忽必烈后,第一次返藏时将最早的正中印有‘吉祥’二字、两端印有长城图案的哈达带到了西藏。后人对哈达赋予了宗教色彩,说是天仙带的饰物。”认为,哈达原为蒙古地区表示敬重的物品,自从八思巴带入西藏后才有了宗教色彩。

     十六世纪,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由蒙古传入藏区的哈达礼仪以众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再次传回到蒙古地区。在现实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宗教色彩的藏区哈达与蒙古原始的哈达在其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逐渐相融合,演变为蒙古地区现代意义的哈达,更加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内容,并赋予了更新含义。

蒙古民族敬献哈达礼俗的形成演化。哈达是蒙古民族最早时作为礼仪用的物品,现广泛用于祭祀、婚丧嫁娶、喜庆、迎送、宴席等礼遇的吉祥圣洁之物,表示敬献者祝福受献者吉祥如意、兴旺永恒之意。如在《婚礼中献哈达习俗》的故事中讲到:“古时有一个猎人拥有一匹白马。有一天,蟒古斯(即魔怪)来到猎人住地,变成了与猎人的白马一模一样的十四匹白马,一到晚上就杀吃当地老百姓。猎人想射杀蟒古斯,但无法辨认哪些是蟒古斯,怕误杀了自己的白马。有一天晚上,猎人的白马托梦给自己的主人说‘主人啊!救老百姓性命要紧。你把白马全杀了吧,杀死后从砍断脖子处流出白色液体的就是你的白马。’猎人为拯救当地百姓性命而杀了所有的白马。老百的性命从苦难中得到了挽救,但自己可爱的宝马也被误杀了。猎人找到了自己白马的尸首,用白色的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每当想念起自己的白马,猎人就手拿着白色的布到安放白马的高处,把白色的布挂在马的脖子上。”他们把那块白布称为‘哈达’,从此逐渐演变为敬重之礼,形成了献哈达习俗。在这则故事中,将白布放置于马脖子,表达了举和挂的意思,缠绕的白布被称为“哈达”。心爱的宝马虽已死去,每当想起在马脖上挂着的哈达,就想到了那匹白马,以哈达代替了白马。

     在蒙古习俗鉴中记载着“以一丈锦缎或一尺左右的丝绸为哈达,作为礼品的首选,分白色、蓝色。一丈哈达可视为一只羊,所以才有称作马哈达、羊哈达之说法。”此后,在蒙古民族交往的习惯中,以哈达替代了“马、羊”的礼品,逐渐演化为献哈达的习俗。

      蒙古民族的哈达有它固有的特征。据说公元1265年,元始祖忽必烈可汗委派国师八思巴喇嘛巡迴西藏时,委托他代向西藏僧俗各界高层赠送了寄情寓意各异的五色哈达,其象征寓意是:蓝色--智慧、吉祥;白色-平安、圣洁;黄色--富贵、尊严;红色--生命、婚姻;绿色--子女、永恒,以此征兆佛光五彩缤纷。蒙古族的哈达从此传入西藏地区,藏民族开始兴起使用白色哈达的习俗。白色哈达既能象征雪域高原白色地域特色,又适合弘扬佛法理念,作为日常宗教礼仪和礼尚往来的象征之物,成为藏区象征佛祖保佑信徒们的神明之物。 现代常用的哈达是一种丝织品,以绫、绸、丝、棉布为原料制成,按照颜色可分为蓝、白、黄、红、绿五色哈达。蒙古民族以蓝色为主,以白色为辅。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短者三五尺, 长者一二丈,上绣八瑞、莲花、如意、祥云、佛像、寿字等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蒙古民族广泛应用敬献哈达之礼仪。自16世纪以来,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蒙古高原各地老百姓开始以哈达作为礼品用于喇嘛教佛法活动,逐渐延伸扩散并广泛用于祭祀、婚丧、嫁娶、庆典、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贵宾等社会生活交往方方面面的礼仪活动。蒙古族有一句谚语说“没有羽毛,就是有再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就是再好看的容貌也被人耻笑。”这正是蒙古民族崇尚礼仪的真实写照。长久以来,敬献哈达已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最佳礼仪形式。

      敬献哈达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寓意,也体现着不同的情感价值。比如,在佛事宗教活动中,活佛大喇嘛等接受群众敬献的哈达后,顺手将哈达折叠口朝向对方予以回敬,意味着祈祷菩萨保佑万事如意;用于婚庆典礼,意为祝愿新人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用于丧葬,意为对死者的哀悼和对亡灵顺利升天的祈祷;用于会见宾客,意为祝福吉祥如意;用于迎来送往,意在祝福亲友平安顺利、万事如意等……

      蒙古民族使用哈达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方式,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各异,但应该与藏族有所区别。蒙古民族敬献哈达时,献者将哈达折叠起来,双手捧上,折口朝向受献者。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均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通常来说,献者衣冠整洁,表情庄重大方真诚,用双手捧起哈达,高举与肩平,平伸向前,弯腰献给对方,表示尊敬和祝福。受献者应略弯腰以谦恭的姿态双手承接,郑重地叠好放入包中或揣入怀中,或放在高处,或佛龛前,以表回敬。

若在现实社交礼仪场合有必要敬献哈达,一定要避免将哈达直接套在客人脖子上,这是藏族习俗而非我们蒙古民族的礼仪。客人接过哈达后,也不可随意乱放乱扔,也不能单手致献或单手受礼,这些均被视为不礼貌之举。

应当规范礼仪活动,让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哈达礼仪习俗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人自古以来尊崇的传统习俗。在当今时代,官方或民间组织祭祀、婚丧、嫁娶、庆典、迎来送往等社会生活交往的礼仪活动中,敬献哈达已成定俗。不过也有滥用、践踏这一礼仪的现象。

     在我们蒙古地区,无论是宴席、聚会、迎来送往等各种场合,无论是什么庆典,有一种现象都比较普遍,少不了美女或学生之众举上哈达套入客人脖子,分不清到底是蒙古还是藏族习俗。过去在蒙古民族的习俗中,只给高龄长辈、神佛、国家领导人等贵宾和尊贵客人才敬献哈达。近年来,从蒙古地区官方及民间一些做法看,不分何种场合,已过度使用献哈达这一蒙古民族传统习俗。无论对方是男女老少,一律献送哈达,挂其脖子。我们可以看到在野外一些旅游景点,客人们红光满面,脖子上挂着不同颜色的哈达,随着风吹草地酒香哈达一起飘,哈达落地被人踩踏,起坐成座垫等不好的现象。有时在宾馆招待所随处可见客人遗弃的哈达或当擦鞋布的哈达。

敬献哈达是我们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文化,每一个蒙古人都应该学习、懂得、珍惜、发扬光大这一尊贵礼仪,自觉应用于该用的正式而隆重场合。各方官员也应当尊重、规范、接受这一礼仪,正确引导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充分感受和领悟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让蒙古民族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注入更多的时代内涵与形式,不断传承、创新和健康发展,为增进各民族之间团结友好和谐交往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阅书目:

1.《蒙古秘史》(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     2.《中华奇风趣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3月)

3.《马克·波罗游记》(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

4.《蒙古习俗故事》(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5.那·舍敦扎布《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析卫拉特婚俗“上赭色哈达”之礼


作者:吴晓梅(蒙古族)作家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联 )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