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希道尔吉·那楚克道尔吉(Боржигин Дашдоржийн Нацагдорж,1906-1937) 蒙古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蒙古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在蒙古相当高尔基在苏联,但“蒙古的高尔基”更直接地参加了国家政治,在蒙古初期的革命政府中取得高位。


那楚克道尔吉的家族姓氏为博尔只金(Боржигин),他要是生在东北,就姓包了。


那楚克道尔吉生于现在蒙古中央省的巴彦德尔格勒县,其父是没落的“台吉”。他8岁开始去父亲朋友家读书,后来跟着父亲做抄写工作,略通汉文。


坐在马格萨尔扎布和乔巴山前面的是那楚克道尔吉


1921年那楚克道尔吉投身蒙古的革命,出任军事委员会秘书,以后又兼任政府秘书。1922年参加蒙古人民党和苏赫巴托尔俱乐部,成为这个红色文艺团体的骨干。他忙于编排与演出各种节目,还写了许多歌词,其中就要著名的《青山翠谷》。


那楚克道尔吉在1925-1929年年间先后去苏联的列宁格勒,德国的柏林,莱比锡学习。1925年那楚克道尔吉先被派去列宁格林少数民族学院深造,那时候他开始阅读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后来他又去柏林的新闻学院学习,学习德国语言和历史

1929年他从欧洲返回蒙古后在在科学研究所语言研究室工作,出版了历史专著《蒙古历史概论》,还从德文和俄文把莫伯桑,

爱伦·坡

,杰克伦敦的作品,《一千零一夜》等翻译成蒙文。


1926年的那楚克道尔吉

那楚克道尔吉的诗主要创作于1923至1936年间,现存100多首,著名的小诗有《两个作家》、《奇》、《晚生的小羊羔》、《冬夜》、《盼》、《与妻女离别》等。他最出名的诗是长诗《我的祖国》,诗中作者歌颂了蒙古的名山大川、辛勤的牧人,并追溯了蒙古的悠久历史,还反映了蒙古人抗击日本的决心。

他和第一任妻子帕格玛杜拉姆在列宁格勒一起学习,后来一起去了莱比锡。


《我的祖国》节选:

从匈奴起到列代祖先居住的土地

是蓝色蒙古崛起兴盛的故乡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的草原

是新蒙古红旗漫卷的广场

这就是美丽的蒙古

我亲爱的祖国


剧本《三座山》是那楚克道尔吉的戏剧代表作。这是一部四场歌剧,写于1934年。剧本叙述一对相爱的青年——猎人云登和南丝尔玛,遭到巴尔干的迫害,最终双双殉情的悲惨故事。该剧采用单一线索,以情动人,歌曲具有民族形式。

那楚克道尔吉还写有小说《年节和眼泪》、《从未见过的事情》、《喇嘛大人的眼泪》、《草原上的光辉》、《飞快的白马》、《春天的喜日》等。《呼沁夫》是其中的代表作,描写了呼沁夫从愚昧到觉醒的过程。

帕格玛杜拉姆(Д.Пагмадулам)在德国莱比锡。帕格玛杜拉姆算是蒙古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帕格玛杜拉姆,和他育有一女。俩人一起生活了8年后在1931年离婚。


第二任妻子尼娜·科里索特亚科娃(Nine Chistyakova)是有德国血统的苏联女人。


据说那楚克道尔吉并不热衷追随当时的极左思想。他1932年因思想罪被捕,同年被释放。他的大量诗文都是产生于那个令人受煎熬的时期。


那楚克道尔吉在列宁格勒军事学院学习期间认识了尼娜。他出狱后他们俩结婚,生下了女儿阿南达。1935年他的妻子尼娜和他们的女儿阿南达一起返回列宁格勒。

母女俩离去的原因不详,可能是蒙古当局的决定,也可能是尼娜自己的决定。曾经帮助过阿南达的拉希纳姆博士说,当时蒙古反苏情绪高涨可能是促使尼娜离开的原因。当时尼娜和女儿是坐在牛车上沿着Altanbulag那条路一直到了中苏边境,从那里转乘火车去了列宁格勒。

那楚克道尔吉在妻女离开两年后于1937年7月13日突然离世,当时他才31岁。

苏联作家、诗人和剧作家瓦连京•卡达耶夫(Valentin Kataev)后来将他称为“蒙古的普希金”。

那楚克道尔的女儿阿南达


他的女儿阿南达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度过(当时那里属于苏联)。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爱沙尼亚反苏情绪高涨,促使阿南达在1992年返回了蒙古。

阿南达先返回圣彼得堡(列宁格勒)找他的母亲和妹妹,但是当时苏联处于叶利钦的混乱时期,她们在圣彼得堡的生活十分拮据。因此她萌生去他父亲的故乡蒙古的想法。

她先在电话本上找到蒙古领事馆的电话,联系上了蒙古的外交官。那楚克道尔吉作为蒙古现代文学泰斗的地位多年后为自己成年的女儿赢得了蒙古国提供的一套公寓和每月的养老津贴,让她能安度晚年。

1995年新年除夕,60多岁的阿南达悄然死于乌兰巴托的公寓。事后人们在她房间中发现她在圣彼得堡的母亲尼娜刚刚给她寄来俄罗斯报纸上一个建议如何健康生活的剪报。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