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雅班迪达(Zaya Bandida, 1599年-1662年),新疆卫拉特蒙古高僧, 17世纪著名蒙古族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学者,托特蒙古文创始人。
卫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达 | Erdemtu教授讲解
扎雅班迪达于1599年出生在和硕特部落格热青鄂特克,是孔贵扎雅齐之子巴布汗的第五子。原名那木海加木苏,被卫拉特盟主拜巴噶斯收为义子,于1617年前往西藏。16岁受戒于察罕诺门罕呼图格图,成了西藏的喇嘛。他在西藏22年,由于语言犀利,深通“五明",特别是哲学,“不失一言,众皆服之”。名气远扬,获得“阿仁江布”学位。
“扎雅班迪达”是他的学位,大致与藏族的“拉热巴”、“格西"和其他蒙古地区的“嘎布杰”等学位是一个意思,“那木海加木苏”是曼殊室利呼图克图所赐的戒名,蒙古文意思是“天空之海”。因他在拉萨精通大小五经,名扬卫藏和蒙古地区,所以又被尊称为“明月之光”、“法王、阿格巴、智慧、绰尔吉"。五世DL遭崇奉红教的青海土默特首领排斥,那木海加木苏救助五世DL喇嘛颇立勋劳。1653年,五世DL喇嘛从班禅受戒时,他是在座的十位喇嘛之一。
扎雅班迪达根据卫拉特方言特点,于1648年在回鹘式蒙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托忒蒙文,又称卫拉特蒙文。创制托忒蒙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黄教经典译成蒙文,以便在卫拉特蒙古地区传播。1664年他着手翻译著名藏族文献《玛尼全集》(又名《玛尼噶奔》、《十万宝颂》)。这些著作大部分为宗教典籍,也有一部分是伦理、历史、文学、医学等著作。他还用托忒蒙文记录了卫拉特蒙古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翻译了西藏、印度的佛教经典多部,在卫拉特和整个中亚蒙古地区传播了古印度文化、西藏文化,将蒙古民族文化提高并融人世界文化当中。
咱雅班第达像(17世紀)现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扎雅班迪达终生不仅在卫拉特各部传播黄教和佛教文化,而且还积极参与蒙古族各部的政治活动,在蒙古族各部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调解各部关系,促进卫拉特内部的团结。因而在卫拉特蒙古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为后人所敬重和怀念。有人评价说:“他一生的活动,并没有只停留于法坛之间,主持法事,诵经说教,更没有仅仅埋头书案,从事于典籍的译述,而是迈出寺院,奔走于内乱战火之中,斡旋于各部首领牙帐之间,为卫拉特各部的安定团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 托忒蒙文的创制和推广,对卫拉特的文化、教育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托忒蒙文典籍有367件,其中扎雅班迪达译著的约220件。1983年新疆成立古籍整理出版机构,对古籍进行搜集整理,登记到的380多种古籍中托忒蒙文有130多种。
其中,扎雅班迪达的著译有15种。 扎雅班迪达创制托忒蒙文后,卫拉特人用这种文字记录了不少 珍贵的历史文献。如和硕特巴图尔乌巴什图门的《四卫拉特史》、噶旺希拉布的《四卫拉特史》、无名 氏的《四卫拉特史》、《蒙古溯源史》、《土尔扈特诸王史》、《新旧土尔扈特汗诺颜谱》、《卫拉特法典》、《扎雅班迪达传》等。
另外由于托忒蒙文的创制,卫拉特人民的不少口头文学遗产被记录下来。世界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和其他史诗如《格萨尔》、《汗哈尤古》、《四卫拉特故事》、《乌巴什洪台吉的故事》等反映卫拉特人民机智勇敢、坚强不屈、从容就义等英雄形象的著作才能留传至今。
扎雅班迪达的学生拉德那博哈得拉撰写的《扎雅班迪达传——明月之光》不仅是一部人物专著,而且也是研究17世纪后半期卫拉特蒙古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为我们研究扎雅班迪达生平事迹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是研究17世纪四卫拉特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
从土虎年即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到水虎年即1662年的24年中,扎雅班迪达的足迹遍布四卫拉特地区。东起青海、西起斋河(乌拉尔河)、南至裕勒都斯、北达额尔齐斯,甚至喀尔喀都有他讲经布法,调解各部之间的争端的声音。
- 上一篇: 阴山岩画,高原上的石刻史书
- 下一篇: 诺盖人:突厥化高加索蒙古人 金帐汗国的后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