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4月17日我们有幸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曹道巴特尔研究员给同学们做了一场关于蒙古语的讲座。在这次的讲座回顾中,小编为大家梳理了蒙古语的基本特征、文字特点、中国蒙古族语文工作和语言生活现状等内容。“多言多语”是中国的语言国情特征,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必须要让各语言及其变体“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各安其位、相辅相成”(李宇明)。这次讲座不仅仅是一次蒙古语速览,更重要的是以非常全面、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展示蒙古语在社会各领域的使用情况,让我们感受到蒙古语如何在蒙古族人生活中“得其所、展其能”。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语言生活的中国蒙古族人一直在不断寻求属于自己生存空间。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蒙古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一)欧洲人是上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500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500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500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5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 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今生我们有缘,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阳光灿烂的夏日,心驰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白的云,看那远飞的燕……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走进草原,心飞扬。青青的草,烂漫的花,暖暖的风,一切是那样亲切。根在草原,心怀爱恋,草原的开阔,总能打开紧锁的心胸。这是山的宽厚,风的抚慰,天的洁净,云的懒散,草的青香给予的。

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点,离天很近,人称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向往天的无垠和明净,却注定不能与天相连,只能与天相望,与天相恋,这是天与地的绝恋!

根在草原,爱在草原,我要为你歌唱,歌唱蓝蓝的天,歌唱浓浓的情,让歌声随草原的风,传给我的亲人。那里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恋曲。

作一首草原恋歌,爱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润我心。

草原,我对你的情永不变,变的只是容颜。你是我的歌,心中永远的歌,一首无名的草原恋歌。

  

曹道巴特尔研究员讲座现场


1

一、蒙古族人及其分布


01

国际分布

    全世界约有 1000 多万蒙古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阿富汗等国家。 

1

中国约有 630 万蒙古族人(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蒙古族人口数为5,981,840)。

2

蒙古国有近 300 万蒙古族人。

3

俄罗斯有 40 万布里亚特蒙古人和 30 万卡尔梅克蒙古人。

4

阿富汗约有 130 万哈扎拉蒙古人(注:陈鹏(1985)提到“据1978年估计,阿富汗有哈扎拉人130余万”;另据李敏(2014),“哈扎拉人人口约在160到250万之间”)。 


02

国内分布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新疆、黑龙江、青海、甘肃等 8 省区。


2

二、蒙古语的语言系属及分支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蒙古语的范围界定和方言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Luvsanvandan于1959年提出了四分法:中部方言(喀尔喀-内蒙古牧区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卡尔梅克方言)、北部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方言,是中国蒙古人在汉语的影响下产生的新的农区蒙古人的语言)


下图为中国境内蒙古语方言分布情况:

绿色部分:卫拉特方言区

蓝色部分:内蒙古牧区方言区,又称内蒙古喀尔喀方言区(蒙古语分布的核心地区)

紫色部分:巴尔虎方言区

褐色部分:布里亚特方言区

玫红色部分(红色区上半部分):科尔沁方言区

大红色部分(红色区下半部分):喀喇沁方言区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情况如下(见下图):

1. 内蒙古方言(中部方言),包括:

 察哈尔土语

 巴林土语

 科尔沁土语

 喀喇沁土语

 鄂尔多斯土语

 额济纳土语


2. 卫拉特方言(西部方言),包括:

 土尔扈特土语

 青海土语


3. 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东北部方言),包括:

 新巴尔虎土语

 陈巴尔虎土语

 布里亚特土语


3

蒙古语的基本特征


    蒙古语是黏着语,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缀来实现语法功能。 

    蒙古族文化系统是以马文化为核心的畜牧业文化,其在语言中表现为:蒙古语以畜牧业文化词语为其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在生产、生活、心理、宗教、自然等方面,蒙古语有着大量来源上与畜牧业文化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主要以名词、形容词、动词为主。

01

姓氏人名词


02

植物名称词


03

动物名称词


04

自然景观词


05

动词

“光临”与“马”

    蒙古人称“光临”为 morila-(毛日拉),是“来到”的敬体,带有敬畏、尊重的语气,用于表达“客人光临”、“皇帝驾到”、“天神下凡”等。Morila-的词根 mori在蒙古语中是“马”的意思。 


“启程”与“马”

    蒙古人称“启程”为 morda-(毛儿达),也是敬体词,用于表达尊贵的人、长辈等的“谢世、归天、逝世”或“离开、走开”等,其词根也是mori(马)。


4

蒙古文字及特点


01

蒙古文字

    书写蒙古语的文字,当前有三种:

    第一种是回鹘式蒙古文(hudum),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传统蒙古文,也叫胡都木文。传统蒙古文源自回鹘文字母(注:回鹘文字母最早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因读音、拼写规则、行款基本一致于回鹘文,故称作回鹘式蒙古文。17 世纪女真人以蒙古文为基础形成满文;

    第二种是托忒蒙古文(todo),是新疆地区蒙古族使用的文字,是回鹘式蒙古文的一种改进型变体;

   第三种是西里尔蒙古文(slafu),在蒙古国使用,也叫新蒙古文、斯拉夫蒙古文,是一种使用斯拉夫字母的文字。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也分别使用各自的西里尔文。


下图为三种蒙古文字母与拉丁字母对照表:

(注意上图右侧蒙文数字表示法)


02

传统蒙古文

(注:元音字母中第4和第5是一致的、第6和第7是一致的;借音字母用来拼写西方语言和汉语的词汇。)


03

蒙古文字的特点


5

中国蒙古族语文工作简况


01

语言使用简况

    中国有约630万蒙古族人,近 500 万人使用蒙古语,约占国内蒙古族总人口的 4/5,其中 1/2 以上懂汉语或兼用汉语。在全体蒙古族中,可能有1/5或者更多的人转用了汉语。     


    文字方面,中国蒙古族有通用的传统蒙古文和在新疆局部使用的托忒蒙古文两种,也有很多人能读懂蒙古国的西里尔蒙古文。     


    中国蒙古语有新疆的卫拉特蒙古语、内蒙古的牧区蒙古语、内蒙古和东北的农区蒙古语、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语等四个方言(曹道巴特尔, 2007)。蒙古语各方言之间差异不大,在很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能够实现顺利交流。不仅在国内如此,和蒙古国、俄罗斯的蒙古人交流也如此。不过中国蒙古语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东北地区科尔沁、喀喇沁一带的蒙古人在汉族影响下,改变了传统的畜牧业经济,融入了定居农业化的社会。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他们的汉化程度高,大部分人在语言上逐渐形成了蒙汉混合式的语言,也有很多的人转用了汉语。这个方言可称科尔沁-喀喇沁方言,也可称东部方言或者中国农业蒙古人方言。在中国蒙古语四个方言中,这个方言的使用人口最多,超过中国蒙古语人口 的一半以上。它的发展很迅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语言体系,它很可能成为中国蒙古语未来的发展趋势。


02

语言政策与语言协作机构

    中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各级自治地方《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都明确规定语言文字使用平等自由。中国民族语言还有跨省区协作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立还是由蒙古语文工作开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根据蒙古语的跨省分布使用情况成立了“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简称“八协”,领导成员由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宁夏、甘肃等相关各省区主管副主席(副省长)担任,总部设在呼和浩特,主要负责相关省区蒙古族中小学校蒙古文统一教科书的跨省区编写、编译、出版以及大专院校跨省区交换招生等与蒙古语言文字相关事务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八协”大力推动了蒙古语文教学和蒙古语文使用。


6

中国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语言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济、文化、科技迅速发展,技术和信息每时每刻在不断刷新,国际通用语言、国家通用语言、社会流行语的新词术语不断更新。这些都在迫使每个语言群体跟上时代,语言发展的速度空前加速。下面从八个方面简单介绍新时期中国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


01

 蒙古语广播、电视、电影 

    中国蒙古语在广播、电视、电影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


    全国有 17 家广播电台有蒙古语频道。北京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频道,每天播放时事新闻、文化教育等内容,他们还有中国蒙古语广播网站。国际人民广播电台的蒙古语频道主要面向蒙古国广播。内蒙古有内蒙古广播电台、各盟市广播电台以及各旗县转播台等。新疆、青海的蒙古族地区也有各自的广播电台。  

    全国有 13 家电视台有蒙古语频道。内蒙古电视台有两个蒙古语卫星频道,覆盖面很广,甚至在蒙古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内蒙古电视台的采编队伍强大,反应迅速,每天的中央新闻联播五个小时以后由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转播。内蒙古电视台每年大量译制各类国内外经典文化和影视节目,在全国各蒙古族地区乃至蒙古国都广受好评。  


    内蒙古蒙古族人都非常喜欢收看蒙古语节目,例如在除夕夜,蒙古族人一般都首先选择收看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春节晚会,而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内蒙古制片厂也有电影译制组,不断推出蒙译电影,也直接拍蒙古语电影,尤其是近两年推出了好几部带汉语字幕的蒙古语电影,电影中的解说和台词都是蒙古语。比如2009年上映的《斯琴杭茹》(豆瓣评分8.2 ),讲述的是成吉思汗第三十二代嫡孙斯琴杭茹的生平故事,是一部很好的故事影片。 


02

蒙古语文教学体系和研究机构 

    蒙古族的蒙古语学校体系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研究生培养,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配套完善,早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博士后流动站的一条龙式的教育培养体系。大部分蒙古族人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是以蒙古语读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期间的情况各不相同,大部分人选择了汉语教学的学校,比如北大、清华或者内蒙古大学的生物学、工程学等。 


    各个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幼儿园、小学等基础教育体系很完善,蒙古语文中等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辽市蒙古族中学、赤峰市蒙古族中学、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等高级中学的蒙古语授课教学队伍十分强大,每年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名校输送多名学生。


    蒙古族的高等教育做得很好,在全国蒙古族是受高等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硕博人才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榜首。 缺点是大学教育偏重文科,自然科学的蒙古语院系太少,或者几乎没有。不过从蒙古语高中毕业后就读北大、清华、理工大学等名校的蒙古族高知人才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他们的专业涉及各个尖端科技领域,有不少世界级科学家。


    内蒙古大学是国家级重点大学,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是国家级中心。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等高等院校蒙古学机构的专家学者培养蒙古学人才的同时也从事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工作,包括蒙古语言学研究。西北民族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也有相当规模的蒙古学科研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蒙古历史、语言、 文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也有一些从事蒙古学研究的人员。


    尽管如此,蒙古语的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蒙古族学生面临汉语、蒙古语、外语三方面的挑战。汉语和蒙古语之间的问题不大,学了汉语会不会不学蒙古语是学生和家长的选择问题,是觉悟问题,同时学二者也不冲突。问题在于外语。蒙古族外语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日本占领东北时期打下的,因为历来的师资资源的原因,日语一直是大多数蒙古族学生不得不选的外语。虽然近些年蒙古族学生逐渐转向学习英语,但尚未形成与国际通用外语接轨的程度。另一方面,以蒙古语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就业比较困难,这也是目前蒙古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03

蒙古语文图书、报刊、杂志 

    内蒙古有7家出版社,都有蒙文编辑室。北京的民族出版社、东北的辽宁民族出版社、西北的新疆人民出版社等都设有蒙编室。全国每年都出版能满足蒙古语文读者需求的若干种教科书和文化类、经济类、科技类、文献类、文学类图书。

    各地新华书店有蒙古文图书专柜,牧区乡镇大量普及蒙古文化书屋。内蒙古97家新华书店和171 家图书门市部,只要是使用蒙古语的地方都有蒙古文图书出售。内蒙古还有39种蒙古文期刊杂志和 47种蒙古文报纸。 

04


网络与蒙古语文 

    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很迅速,官方的和民间网站很多。主要蒙古文官方网站有人民网、中国广播网、中国蒙古语新闻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蒙古广播网、蒙古语广播网、内蒙古卫视网等。民间网站主要有好乐宝网、蒙古文化网、草原雄鹰网等。


    蒙古族人的商品意识仍然很弱,蒙古语网站中商品信息网少,文化类网站多,以新闻、音乐、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科技、医学、畜牧业、影视、聊天、信息等为主要栏目。网络媒体加强了蒙古族自我文化保护意识,通过网络能够接受到和大学课堂差不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知识。 


05

通信与蒙古语文 

    手机通信手段已经普及到了蒙古族人居住的任何地方,信号接收塔遍布各地,最偏僻地方的牧民都能够随时与远在大城市里的孩子通话。    


    蒙古文手机是2007年推出的,现在已经基本成熟,多种品牌的手机都有了可使用的蒙古文书写系统,可以发送蒙古文短信。刚开始时蒙古文手机的输入法和英文和汉文一样是横向书写,但现在的手机可以按蒙古文习惯竖着写。不懂汉语、不识汉字的蒙古族牧民通过蒙古文已可以进行无障碍的短信交流。


06

蒙古族人的认同感 

    中国蒙古族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并存,二者缺一不可,并不冲突。他们作为蒙古族人感到自豪,视成吉思汗和元朝为骄傲,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生态保护意识很强,同时对汉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接受非常自然,对其他民族也没有什么排他情绪。


    内蒙古大约六分之一的人口是蒙古族,但蒙古族文化已经成为自治区的主要文化,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汉族都喜欢吃羊肉,喝奶茶,唱蒙古族旋律的草原歌曲,甚至很多草原歌曲是汉族人和蒙古族人共同创作的(注:草原歌曲是在蒙古歌曲基础上的新变体)。可以说,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新一代内蒙古草原文化群体正在形成。


07

蒙古语文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每天都涌现很多新的词语,蒙古语很难马上翻译应用,这是当前蒙古语面临的最大压力。在中世纪手工业和冷兵器时代,蒙古族人依托飞速的骏马和钢刀,组织完善的驿站信息通道,引领过世界的动向。但是进入机械化的工业革命时代,面对人类的进步,蒙古族人却开始落后。尤其到了电气化时代和现今的技术革命时代,更是面临诸多发展挑战,蒙古人的语言思维仍然沉睡在马文化精神温床,远古时期的诗性思维仍然主宰着蒙古族人情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正在加强,汉语对新技术的翻译应用能力也日益增强,而且通过各种现代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蒙古族等国内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化。现在蒙古语每天都通过汉语翻译使用很多新词术语,或者直接使用汉译词语,但是从汉语翻译过来的新词术语也称不上真正意义的名词术语,而是一种解释性的复合词或者一组短语。蒙古语不能靠自身的潜能来实现对新生事物的反应的这种现象,暴露出了蒙古语的生存局限性。


08

蒙古语文未来前景 

    中国蒙古族的文字有传统蒙古文、托忒蒙古文两种,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使用西里尔蒙古文,文字上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不同地区蒙古语言文化的交流。2009 年内蒙古大学研制成功传统蒙古文、托忒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三种文字的自动转化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各地蒙古人的文化交流。随着蒙古语实验语音学研究和信息处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三种文字自动转化系统的研制成功、手机蒙古文输入法的完善、蒙古文字被纳入微软国际文字输入法系统、蒙古文国际编码系统的成熟等新的发展,蒙古语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地寻求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平等的。国家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仍然是长期的语言政策。蒙古族的教育体系最完整,人才最多,蒙古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展潜力很大,随着民众物质生活的提高,蒙古族精神生活追求和语言文化保护意识会逐渐加强,自身文化中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蒙古族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将会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本文来源:北语语标


 (一)欧洲人是上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500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500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500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5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 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今生我们有缘,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阳光灿烂的夏日,心驰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白的云,看那远飞的燕……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走进草原,心飞扬。青青的草,烂漫的花,暖暖的风,一切是那样亲切。根在草原,心怀爱恋,草原的开阔,总能打开紧锁的心胸。这是山的宽厚,风的抚慰,天的洁净,云的懒散,草的青香给予的。

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点,离天很近,人称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向往天的无垠和明净,却注定不能与天相连,只能与天相望,与天相恋,这是天与地的绝恋!

根在草原,爱在草原,我要为你歌唱,歌唱蓝蓝的天,歌唱浓浓的情,让歌声随草原的风,传给我的亲人。那里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恋曲。

作一首草原恋歌,爱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润我心。

草原,我对你的情永不变,变的只是容颜。你是我的歌,心中永远的歌,一首无名的草原恋歌。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