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tion


我们经常会听到”你一个蒙古人怎么可能不会喝酒?”,“蒙古人不可能不会喝酒!”,”蒙古族人人都是千杯不倒”之类的话语,好像在他们看来喝酒对于蒙古人来说就是喝水一样平常。


不要急着下定论,此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革以前,也就是我们道德系统被严重破坏前,蒙古族青少年20岁以前是一律不准喝酒的,可以说是滴酒不沾的,20岁以上的人也不准在长辈前或与长辈一起喝酒的。更不允许妇女喝酒。蒙古族酒文化礼仪当中也有很多忌讳。蒙古族人从古就特别讨厌那些酗酒闹事者,以酒鬼当反面教材,劝导下一代的。】


蒙古人虽然把酒视为饮食之最,耐日之魂,可也不提倡把它不分岁数的随意乱用,随意喝上几口的。对此,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喝酒的岁数、敬酒、献酹、请曲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而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礼节禁忌,创立了蒙古族独特的酒文化。男人到三十七岁,过三个本命年之后(有些地方到了二十五岁,过二个本命年之后)认可为“成年汉子,体力健全的人,进入大人行列”,便视为“有资格当官,做婚宴的头儿,可尽情享受秀斯,品尝美酒之头份”,并可以赏赐美酒了,从此以后才允许上桌渴酒。不到三十七岁之前饮酒沉醉者是属于不懂规矩的人,受到人们讨厌,被社会抛弃。


 (一)欧洲人是上帝的宠儿吗

  在1924年的老上海,大约是暑期。在一辆电车的头等座位上,坐着白人父子。儿子也就十一二岁,长园的小脸,面颊白里透红,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和平而秀美。车上的一位中国青年人,不由得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孩子几眼。谁知,白人孩子到站下车时,在青年人面前停住,突然把脸向这个青年人尽力伸过来,恶狠狠的,好像是说,黄种人,看罢!你配看我!然后下车扬长而去。年轻人羞辱、愤怒而又无奈。他知道,白人孩子凭借着种族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势,在这个孩子眼中,黄种人就是劣等人。

  这个青年人把这次经历,这次羞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名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抨击白人身上的种族主义。这个青年人就是写了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作家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文学家,可能不太了解欧洲的历史。其实,欧洲历史辉煌的时期是在两端,早期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帝国时期。从罗马帝国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1500年间,欧洲是一个贫弱之地,是欧亚大陆经济版图上的遥远边陲。欧亚大陆中心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经常劫掠欧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对欧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匈奴首领阿提拉在公元5世纪在欧洲纵横驰骋,以至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可见欧洲人的痛苦和无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他的《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认为,所谓欧洲,实际上就是在抵抗欧亚中心地带草原游牧民族的侵略过程中形成。这也反面说明,当时欧洲的积贫积弱。

  欧洲兴起于1500年。水手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印度。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替代被穆斯林世界控制的欧洲通往印度的商路。1492年8月2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帆船出发。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来西班牙人又在美洲发现黄金、白银,开始了欧洲的殖民时代。通过杀戮当地印第安人,抢夺黄金白银,欧洲人抢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1498年,葡萄牙人达·迦马率领四艘帆船绕道好望角,来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中心城市卡利卡特。回去的时候,达·迦马搜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回到家乡卖了大价钱,是整个船队探险经费的60倍。暴利让葡萄牙人眼红了,他们要独霸这条商路。不是通过商业竞争,而是用武力把对手消灭掉,把对手赶走。葡萄牙人以一种“海盗+商人”的手段,最终独霸这条商路,并美其名曰“持剑经商”。后来的荷兰、英国纷纷效仿。由此,欧洲人开启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是欧洲兴起的原点。实际上是欧洲人在母国的庇护下,纷纷驾船出海,碰到强大的国家就老实经商,碰到弱小国家就掠夺。现在好莱坞有一种星际探险类型的科幻电影,总是描写一只宇宙飞船船队在外太空探险、作战,消灭黑暗势力,消灭邪恶生物。这背后,笔者怀疑,是否无意间渗透着欧美人对大航海、大探险时代的集体记忆,集体无意识。

  但是,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力却是乏善可陈。欧洲是欧亚大陆一个荒僻的角落。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卡利库特,但是,却没有带来任何反响。葡萄牙人带来的都是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看看达·迦马献给卡利库特统治者的礼单:羊毛织物、帽子、珊瑚珠串、脸盆、罐装的油和蜂蜜。[1]笔者不太了解印度当时的生产水平,但是,想想我国传统评书中国家间互赠的礼品,达·迦马的这份礼单实在是太差了。卡利库特的统治者卡拉巴尔王公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让达·迦马给葡萄牙国王带回一封信,信上说,他的国家繁荣富足,他希望从葡萄牙得到的是黄金、白银、珊瑚和胭脂。[2]实际上,应该替达·迦马感到幸运,这要是赶上暴君式统治人物,还不落一个羞辱君王的罪名,掉了脑袋。更重要的是,不仅统治者没兴趣,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没兴趣。由于葡萄牙,以至欧洲的生产水平落后,葡萄牙商品在葡萄牙本地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在印度卡利库特的价格,根本就无法进行贸易。

  因此,欧洲人在1500年时,只能抢,只能进行所谓的“持剑经商”。

  真正改变欧洲人的生产能力,改变欧洲人在欧亚大陆经济版图地位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此欧洲真正崛起,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成为上帝的“宠儿”。

  (二)工业革命巨变

  一般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标志性事件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推动蒸汽机发明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棉纺织业,一个是炼铁业。

  棉纺织业在当时是英国的新兴产业。16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约三万名纺织工人逃到英国,给英国带来了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属于轻工业,需要的资本较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利。英国棉纺织工业很快发展起来。最初的棉纺织业都是手工操作,家庭式小作坊生产。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这种织布器械改变了过去织工们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织工们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织成布匹,工作效率由此提高了一倍。随着飞梭的改进和应用,织布技术迅速领先纺纱技术。六个纺工才能供应一个织工所需的棉纱。

  提高纺纱技术成为当务之急。1765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被称为“珍妮机”,又称多轴纺纱机。纺锤的数目开始时装八个,后来增加到十六个,到1784年增至一百二十个纺锤同时工作。棉纱产量由此大幅度增加。但是,珍妮机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手摇。1768年,普雷斯顿的理查德·阿克莱发明、制成了(实际上是偷了别人的发明)水力纺纱机。这种机器使用滚筒以不同的速度纺成棉纱。从此,纺纱机的转动不再依靠人力,而是利用自然力。英国也从此能够制造出纯棉织品。水力纺纱机体积较大,不适于家庭分散应用。它需要建造厂房,集中生产。1771年,阿克莱在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开办了英国第一家水力棉纺纱厂。工厂出现了。不久,他雇佣了六百多名工人,其中多数是工资较低的童工,这是近代机器大工厂的开端。

  1779年,兰开郡的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的活动架子和水力机的纺纱滚筒的优点, 发明了综合纺纱机,又称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纺出的纱既精细又而结实,一次能够带动三百至四百个纱锭。综合纺纱机自然代替了珍妮机。








                                                                                                                                                                               今生我们有缘,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

阳光灿烂的夏日,心驰神往。一起到草原,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白的云,看那远飞的燕……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走进草原,心飞扬。青青的草,烂漫的花,暖暖的风,一切是那样亲切。根在草原,心怀爱恋,草原的开阔,总能打开紧锁的心胸。这是山的宽厚,风的抚慰,天的洁净,云的懒散,草的青香给予的。

再一次走进你,我的家,我的草原,我的天堂。扑进你温暖的怀抱,紧闭双眼,与你相拥。将我的情,我的爱留在草原。

草原,你山地草原的特点,离天很近,人称你是倚天草原,摩天草原,一直向往天的无垠和明净,却注定不能与天相连,只能与天相望,与天相恋,这是天与地的绝恋!

根在草原,爱在草原,我要为你歌唱,歌唱蓝蓝的天,歌唱浓浓的情,让歌声随草原的风,传给我的亲人。那里有我的思念,有我心中的恋曲。

作一首草原恋歌,爱你,想你,思念你,化作山雨,淋透我身,浸润我心。

草原,我对你的情永不变,变的只是容颜。你是我的歌,心中永远的歌,一首无名的草原恋歌。

  



敬酒是蒙古人将提升耐日宴会、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常用的恭敬礼节。敬酒的礼节从敬策格(酸马奶)开始的。蒙古族《八大名贵食品》中的《白玉浆》指的就是策格。所以,把它作为王公贵族的招待品,遥远的长征、山水、苏力特的祭祀,封官晋衔、葛根活佛转世,授予佛教职称的重大仪式以及宴会耐日,平时招待客人时都摆到主要位置上品用和谈论。

蒙古人忌讳随意的过分饮酒,酩酊大醉。蒙古人提倡“四十岁时只可品尝,五十岁出头放开一点儿喝,六十岁才可用酒取乐”或“过分饮酒等于活受罪”的深刻认识。所以在耐日那达慕上忌讳酒过三杯。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酒只是香的或甜的。忌讳站着品酒或饮酒。忌讳沉湎于酒里面,否则成为酒鬼,伤身体,误事情,重则丧命。忌讳在父母、长辈跟前喝酒吸烟。如果实在有应酬则给父母许可后,便可礼节性的喝一点。敬酒的时候,忌讳在客人的手上斟酒,必须把酒杯接过来,斟好后用双手敬上,否则等于轻视客人(对方)。




“蒙古人不可能不会喝酒!”,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50年代中国某部电影。这句话原本就没有什么鄙视蒙古人的意思,而是“朋友相见确实不亦乐乎,如今天你不喝酒就没有了蒙古人的真诚善良”。可这句话也许对那些不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惯的人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和误解:凡是蒙古人都很能喝酒。目前,“蒙古人很能喝酒” 之说法,还很风行。比如快手,抖音,火山视频还有一些社交论坛,我来告诉大家实话,其实我们蒙古族人是跟大家一样,同样是血肉之体的人,我们绝大数人是不会喝酒的,我们蒙古人一听到这一“赞扬”, 都会反感的,甚至会特别生气。


我特别反感别人对我说“蒙古人很能喝酒!”,因为我是个纯正的蒙古人,但是属于不会喝酒的那类人。大家同是父母生的肉体,蒙古民族又不是一生来就是酒瓶,怎么能一统就说呢?!对我来说,对我们绝大部分蒙古族人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侮辱。 科学地来讲,谁能喝酒或不能喝酒,不能以其民族成份来划分,而是以个人体质而论才对。不管是什么民族,有的人的体质容易消化酒精,所以能多喝点酒。有的人的体质不容易消化酒精,甚至过敏。



每一个民族也有不同的酒文化。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也能导致误解。很早以前,蒙古人酿造出了奶酒,无论是马奶酒还是牛奶酒, 度数略微比啤酒高些,与中原的烈性白酒相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喝奶酒当然是用大碗喝了,那是类此与现代啤酒一样的含酒精低的饮料,多喝点也不会出现酒精中毒现象。


蒙古人接触中原酒文化后,才有了喝烈性粮食白酒的习惯。一开始有些蒙古人也不太了解烈性白酒的危害,像喝奶酒那样一大碗一大碗喝白酒,有的烧坏了胃肠,得了严重胃肠疾病的人也确实不少,甚至出现了严重酒精中毒者或致残者。 蒙古人只不过是性情直率,真诚,善良,不会在与朋友聚会的酒席上耍奸罢了!我们蒙古人为了让客人或朋友高兴,无论是会喝酒的,还是不会喝酒的,都会 与客人或朋友多喝几杯的,甚至灌醉或喝醉的时候也有。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可有些不懂蒙古族酒文化的人,简单地以为“蒙古人很能喝酒”;甚至有些不懂自己民族文化习俗的蒙古人也不耻地说“我们蒙古人很能喝酒!”,这样以来,大家更以为是了。



当然气候条件也是人们喝酒的另一种原因。众所周知,北方气候寒冷,北方人比南方人喝酒还是多些。可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每一个蒙古人都能喝酒的。跟其他民 族一样,在蒙古人当中也有能喝酒的,也有不会喝酒的,也有酒量少的,也有酒量大的,甚至也有少数酗酒者或酒鬼。其中,能喝酒的或酒量大的还是少数人,绝大部分是不会喝酒的。“蒙古人很能喝酒”,这一说法,目前已经有了其贬义。就是说:“蒙古人都是酒鬼,除了吃喝玩乐,其他什么也不会!”这是何等的侮辱和误解呢?!


文革以前,也就是我们道德系统被严重破坏前,蒙古族青少年20岁以前是一律不准喝酒的,可以说是滴酒不沾的,20岁以上的人也不准在长辈前或与长辈一起喝酒。更不允许妇女喝酒的习惯。蒙古族酒文化礼仪当中也有很多忌讳。蒙古族人从古就特别讨厌那些酗酒闹事者,以酒鬼当反面教材,劝导下一代。



这些天我的肚子一直不舒服,昨天去医院做了个彩超检查,发现有胃炎。大夫说:“你们蒙古人经常吃肉能喝酒,你也肯定喝酒多了吧?”我回答说:“不, 我一般不喝酒,只是亲戚朋友来了,偶尔喝一点。我主要是平时工作忙的很,爆吃暴饮或生冷吃喝是我的习惯。”我给那位医生明明说我真的不经常喝酒,可那大夫在诊断书上偏偏写上“该患者因经常大量喝酒,出现腹部不适。”由此可见“蒙古人很能喝酒”的说法在其他民族主观意识中有着何等的根深蒂固!?当时我真的差点晕倒了,天啊,千万别给我由此而误诊了,开错药了啊!


所以,我以一个蒙古人的身份,在这里对大家严肃地倡议:请大家别再说“蒙古人很能喝酒”了,别再伤害我们了!还我民族的尊严,还我民族的尊敬吧!也请我们的同胞们,谨记祖先的智慧,适度饮酒。不要伤到自己的健康,更不好伤到民族的颜面啊!

素材源自网络,卓立网整理。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