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是人们表示互相关心和敬意的重要方式。世界上的民族大都有其独特的问候礼和问候语。这是人们交往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 由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和语言文化的不尽相同,使得他们的问候礼和问候语也往往互有异同,相同之处利于人们交往,不同之处就会产生文化差异。中国人常说的某些问候语之所以受到初到中国的外国人的误解,就是因为文化差异所致。 问候语是人们交际的“开场白”。只有开场白唱好了,人们才能顺利地进入主题,进而为交际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研究问候语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正确地使用问候用语,是交际诸方的共同需要,是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开展对问候用语的研究,是语文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 见面问候,蒙古习俗 有一句蒙古谚语说:“见面问候, 蒙古习俗”。把问候纳入了本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足见蒙古人对问候的重视。 蒙古人非常重视彼此相见时的准确问候,认为问候是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关心的标志。蒙古人对问候语的使用、问候的顺序、表情、语气和身姿都有不成文的规定。 蒙古人的问候通常是按照年龄、身份或者职务的顺序进行的。具体说来就是,年幼者先向年长者(或者晚辈先向长辈、客人先向主人、下级先向上级)问候,然后年长者再回答和问候。问候者要根据季节、场合以及被问候对象的职业、年龄、身体和所做工作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问候语。问候时要两眼正视对方,充满诚意,表情严肃,语调和气友善,声音不高不低。晚辈要向长辈问候时还要微微躬身,以示恭敬,等等。 蒙古人的问候必须有问有答。被问候者听到问候者的问候以后,首先做出回答,然后再向对方回致问候。问候用语大多为简单的疑问句,也有少量的祈使句。如果被问候的对象是长者或者陌生人,还要使用敬语。比如说,甲乙二人为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有一天突然相逢。这时候,他们往往这样问候:甲问候道:“您安好吗?(Ta amarhan sAin baina uu?)”乙听到甲的问候以后先回答“好”,接着向甲回致问候道“您安好吗?”(Sain. Ta amarhan sain baina uu?)甲也回答说“好!”接着继续问候道“贵体康健吗?”(Sain. Tanii lagshin tungalag uu?),等等。 蒙古人把传授问候礼和致敬礼当作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教他们怎样问候和如何尊重他人。“自古以来,父母教育孩子时一直严格遵守这样一条原则:‘刚会吃饭就教他用右手,刚会说话就教他不撒娇,刚会走路就教他辨方向,刚会弯腰就教他学鞠躬、让他人、敬父母’。父母不仅教给孩子怎样向他人施问候礼和拜年礼,而且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等孩子到了11岁、13岁或者15岁,就开始让他们向长辈请安问候了。这是蒙古人的一个传统。” 蒙古人见面问候和礼貌待人的例证不仅在蒙古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不胜枚举,在蒙古人的现实生活中也俯拾即是。对此,我想举几个亲身经历的实例: 2006年4月23日晚饭后,我在蒙古国立大学外国留学生宿舍后面的居民小区里散步,看到小区楼群间的游乐场上有八九个儿童在玩转椅,还有七八个小学生不分男女地在一起玩一种类似北京的 “跳房子”的游戏。看到蒙古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那么团结和睦,我不由自主拿出数码相机拍摄起来。孩子们看到我在给他们照相,纷纷跑过来向我问好,嘴里一口一声地叫着“叔叔”,还向我问这问那。蒙古儿童的纯真、礼貌和质朴使我深受感动。 2006年6月下旬,我跟随蒙古国立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著名的词作家和诗歌评论家乔·达格瓦道尔吉先生一家,从乌兰巴托驾车去蒙古旅游胜地库斯古尔湖旅游考察,途中亲眼看到了达教授同所遇各类人员和故乡亲人的多种问候,切身体会到了蒙古问候语的丰富多彩和鲜明特色。 当时正值盛夏,所以,达教授途中问路或者与亲友们见面时使用最多的是关于夏天的问候语。例如,“夏天过得舒适吗?”、“今年夏天的水草丰美、风调雨顺吗?”和“夏天舒适、牲畜肥壮吗?”,等等。 在达教授同沿途各类人员的交往中,我还看到了蒙古人的问候礼往往是同其他习俗交叉进行的。例如,由于达教授是今年的第一次回故乡探亲访友,所以他在同亲友们见面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在问候的同时互施拜年礼。 在蒙古,不论男女老幼,如果有人向您打听事情或者请求帮助时,他(她)会首先向您问候,然后再向您打听事情或者请求帮助。蒙古的青少年在向陌生人打听事情时,一般都很自然大方地尊称对方“叔叔(阿姨)”或者“哥哥(姐姐)”,而不使用“师傅”、“同志”、“先生”、“小姐”一类的字眼。亲切的问候,热情的称呼,不仅体现了问候者的道德修养,也使被问候者感到亲切和温暖。 蒙古人特别忌讳初次交往不施问候礼。在蒙古,熟人见面没有不打招呼的。晚辈见了长辈,不得直呼其名,必须按照辈分称呼。就是与同辈人或者陌生人交往,人们也往往使用敬语。见面问候,不仅是蒙古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 蒙古问候语的种类

    不少蒙古学者都对蒙古问候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类。其中,我认为蒙古国学者E.普日布扎布先生在其《蒙古问候》一书中的分类方法比较全面科学,所以将他的分类结果介绍如下:


1. 普通问候语

普通的问候语多用于同辈人和熟人之间。问候的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有的普通问候语中还夹杂一些俚语。 普通问候语大多为用词不多的简单句,有的句子甚至省去了主语。比如,“您好吗?”、“大家好吗?”、“有什么趣闻吗?”、“平安吗?”、“好吗?”“一路顺利吗?”、“你的事办成了吗?”等等。 日常问候的题材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只要不涉及隐私,交际双方可以任意问候。比如,问候对方的身体、工作、学习、生活、家人以及有无趣闻,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蒙古人已经开始使用了类似“早上好!”、“白天好!”和“晚上好!”等英语问候语的蒙古语译文。


2. 致敬问候语

致敬问候语用于问候长辈和贵客,这类问候语一般由敬语或者敬辞组成。比如,Tanii lagshin tungalag uu? (贵体康健吧?)、Tanii biye tenhee tani dangi uu? (您的身板硬朗吧?)、Tanii aldar hen be?(您贵姓?请问尊姓大名?)、Tanii nas suuder hed hurch baina?(请问您高寿?请问贵庚?)、Amar amgalang tani ailtgaya.(我给您请安了。)、Erhem hundet zochin Ta buhen manaid tavtai saihan morilj irev uu?(恭候诸位大驾光临!)Ta tavtai saihan zooglono uu?(请您慢用!请您用膳!)等等。


3. 职业问候语

“关于职业问候语的研究,与蒙古民间口承文学中的祝词和吉利话的研究密切相关。”蒙古语中的职业问候语与蒙古民间口承文学中的祝词和吉利话之间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三者之间既有近似,又有差异。一般说来,它们的近似之处是:内容都是表达对对方真诚美好的关心和祝愿。不同之处是:祝词大多为韵律感很强的长诗,常常用于婚礼和庆典等形式隆重的场合。吉利话和问候语一般比较简短,大多用于日常的交际中。 细分起来,蒙古语中的职业问候语有两类:一类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一般性问候。另一类则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祝愿性问候。 例如,“您在愉快地放羊吗?”、“羊群安静吗?”“牲畜产仔多吗?仔畜生长平安吗?”、“水草丰美,牲畜肥壮吗?”等等。这些都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一般性问候。 再比如,如果一个蒙古人见到一伙人正在草地上擀毡子,他会说:“祝你们擀毡子的马快似旋风,超过疾风,祝你们擀出的毡子比雪还白、比骨头还硬。” 如果见到了有人在剪羊毛,他则说:“让你的剪子格外锋利、让你剪过的绵羊成千上万!” 等等。这些都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祝愿性问候。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被问候者在接受了他人的祝愿以后必须作出回答。即使是认为对方的祝愿纯属客套也得用一些套话接着,否则就是失礼。这些套话都是祈使句,如果直译成汉语,意思就是“让您的祝福永固!”和“但愿实现您的祝愿!”等等,这种译文无疑生硬拙涩,很难被中国人理解。不过,北京话里倒是有一句现成的客套话——“借您吉言”。用这句客套话来翻译蒙古人接受他人祝愿以后的答话就非常准确。不知道这是因为蒙古的问候礼中有与北京问候礼相似的内容呢?还是因为一种巧合。 不管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一般性问候也好,还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祝愿性问候也罢,它们都是在普通问候语“您好!”或者“你们好!”之后接着进行的,因为它们是普通问候的深入或继续。3. 职业问候语 “关于职业问候语的研究,与蒙古民间口承文学中的祝词和吉利话的研究密切相关。”蒙古语中的职业问候语与蒙古民间口承文学中的祝词和吉利话之间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三者之间既有近似,又有差异。一般说来,它们的近似之处是:内容都是表达对对方真诚美好的关心和祝愿。不同之处是:祝词大多为韵律感很强的长诗,常常用于婚礼和庆典等形式隆重的场合。吉利话和问候语一般比较简短,大多用于日常的交际中。 细分起来,蒙古语中的职业问候语有两类:一类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一般性问候。另一类则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祝愿性问候。 例如,“您在愉快地放羊吗?”、“羊群安静吗?”“牲畜产仔多吗?仔畜生长平安吗?”、“水草丰美,牲畜肥壮吗?”等等。这些都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一般性问候。 再比如,如果一个蒙古人见到一伙人正在草地上擀毡子,他会说:“祝你们擀毡子的马快似旋风,超过疾风,祝你们擀出的毡子比雪还白、比骨头还硬。” 如果见到了有人在剪羊毛,他则说:“让你的剪子格外锋利、让你剪过的绵羊成千上万!” 等等。这些都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祝愿性问候。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被问候者在接受了他人的祝愿以后必须作出回答。即使是认为对方的祝愿纯属客套也得用一些套话接着,否则就是失礼。这些套话都是祈使句,如果直译成汉语,意思就是“让您的祝福永固!”和“但愿实现您的祝愿!”等等,这种译文无疑生硬拙涩,很难被中国人理解。不过,北京话里倒是有一句现成的客套话——“借您吉言”。用这句客套话来翻译蒙古人接受他人祝愿以后的答话就非常准确。不知道这是因为蒙古的问候礼中有与北京问候礼相似的内容呢?还是因为一种巧合。 不管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一般性问候也好,还是关于工作和职业的祝愿性问候也罢,它们都是在普通问候语“您好!”或者“你们好!”之后接着进行的,因为它们是普通问候的深入或继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 节庆问候语

“节庆问候语通常使用于蒙古民族的盛大节日——春节、国庆节、那达慕、生日和婚礼。” 节庆问候语的特点是突出了对问候对象的节庆祝贺。节庆问候语的句子有长有短,长的类似祝词,短的与普通问候的句子差不多。例如,“祝您生日快乐!” “过年好!” “那达慕愉快吗?祝你那达慕愉快!” “节日愉快吗?祝您节日愉快!” “辞旧岁,迎新春,男女老幼笑吟吟,五畜肥壮年景好,丰衣足食又一春。过年好!”等等。


5. 季节问候语

季节问候语的特点是问候的内容都与四季变化或者季节性的生产活动有关,问候者根据季节变化向被问候者致以问候和关心。例如,“春天过得平安无恙吧?春天过得好吗?” 、“夏天过得好吗?” 、“秋天过得好吗?秋天过得舒服吗?” 、“冬储的牧草打得很多吧?” 等等。 蒙古语的季节问候语非常丰富,极具民族特色。遗憾的是,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笔者水平的原因,有的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如果直译成汉语,则很难被大多数中国人理解,如果意译成汉语,则又失去了该问候的蒙古语风格。前面提到的那段拜年话(“辞旧岁,迎新春,男女老幼笑吟吟,五畜肥壮年景好,丰衣足食又一春。过年好!”)就是一个例证。这段拜年话在蒙古语中由八个短句和二十四个词组成,是一首对仗工整、语言优美的诗歌,诗中有三个短句是对马牛羊的生动描写。这样的问候如果直译成汉语,怎能被生活在农村和城镇的人们所理解呢?由此可见,对汉语来说,有些蒙古问候语具有不可译性。


6. 书面问候语

书面问候语主要用于书信、报告、讲话、贺信、贺电和电子邮件等以文字或者书面语言表示问候的场合。蒙古语书面问候语的特点是语句文雅,句子的长短也不一样。普通百姓的书面问候大多比较简短,文人和领导的书面语问候则经常使用较长的复合句。 例如,“值此儿科手术队伍在蒙古国出现发展50周年之际,我谨向在此队伍中辛勤工作、奉献爱心、功德无量的医护人员以及接受了他们的爱心和帮助的全体人们致以衷心的问候,祝愿你们的生活永远幸福!”这句话引自蒙古国蒙古总统N.恩赫巴亚尔2006年10月27日发给儿科手术办公室成立50周年大会的贺词,是该贺词的第一句话,在蒙文中是一个复合句。可是,为了适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笔者只好翻译为若干个简单句。 再比如,“你们大家以知识和经验作翅膀,用智慧的力量和巧手的魔力使可爱幼小的孩子得到了康复。你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功德。托长生天的保佑,让你们的微笑充满世界!” 这句话仍引自上述贺词,是该贺词的结尾,蒙文原文也是一句话。 由此可见,由于中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为了保证中文译文通顺,以复合句出现的蒙古书面问候语在被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变通处理。


三. 管窥蒙古问候语的文化内涵

蒙古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并且广泛使用问候语的民族。透过丰富多彩的蒙古问候语,可以使我们对灿烂悠久的蒙古文化管窥一斑。


1. 蒙古问候语反映了蒙古人重视交际礼节

谚语是语言之花,是人类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的精辟总结。有一句蒙古谚语说:“最美好的语言是问候,最崇高的敬意是敬鼻烟。”这句谚语不仅反映了问候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蒙古民族特别重视问候礼。 一句温馨的问候,再加上随之进行的敬烟或者互敬鼻烟等交际礼仪,不仅会使亲朋好友关系更加密切,还会使一些曾经有过摩擦、关系有隙的人们也冰释前嫌,和好如初。特别是一年一次的拜年活动,一套套温馨的问候、一句句由衷的祝福,极大地密切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加深了亲朋好友间的友情,增强了蒙古人民的团结。对此,笔者在蒙古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很深。 有崇尚就会有禁忌。对熟人视而不见,不致问候,或者是听到了别人的问候以后不作回答。这些都是蒙古人的很大忌讳。违犯了这类忌讳的人(尤其是蒙古人)都会引起蒙古人的反感,甚至受到他们的的谴责。“蒙古人特别讨厌这种听到问候不作回答者,会严厉地谴责他,说他是‘不懂规矩、不会回答问候的家伙’。” 正是因为蒙古人重视交际礼节,坚持和发扬见面问候的优良传统,才使蒙古人大多通情达理,团结和睦。


2. 蒙古问候语反映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不仅反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透过丰富多彩的蒙古问候语,可以使我们管窥到蒙古社会的某些变化,例如:


(1)蒙古的经济虽然经历了狩猎、畜牧、农耕和工业等多种变化,但是以畜牧业经济持续的时间为最长。例证之一是虽然在蒙古的职业问候语中可以找到关于狩猎、畜牧、农耕和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各种问候,但是以关于畜牧业生产活动的问候语为最多。例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蒙古学者Z.敖德巴格姆德先生编写的《蒙古人的致敬礼、问候礼和致谢礼》一书中,一共收录了324条关于问候用语的例句,其中与畜牧业生产活动有关的问候例句就不下一半。从该书中与畜牧业生产活动有关的问候语的比重之大,可以推测到蒙古畜牧业经济的持续时间之长。 城市蒙古人相互问候的句子由长变短,说明了他们生活节奏的变快。例如,蒙古人都有见面时相互打听趣闻的习俗。这曾经是牧民们交换信息的主要方式。时间久了,就变成了蒙古问候语的一部分。过去人们生活节奏缓慢时,人们相逢,经常停下来用完整的句子问候对话。例如,甲问:“有什么趣闻吗?” 乙若有趣闻可说,就把见到或者听到的趣闻说一说。若是无趣闻可说,就先回答:“没什么趣闻” 或者 “平安无事”,然后接着反问对方:“您有什么趣闻吗?”等等。 可是,现在大家都忙了。于是他们的问答就变成了这样。甲问:“有什么吗?”乙若有趣闻可说,就把见到或者听到的趣闻说一说。若无趣闻可谈,就回答:“没事”或者“平安无事”。问答双方都把过去的一句话的问候和答话省略为一二个词的问答。尽管蒙古的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都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指责这样的问候和答话会使问候产生歧义和不利传统问候礼的传承,等等。可是,除了老年人以外,城市的其他人大多这样简单地问候和回答。


(2)城市蒙古人的问候中出现了外来语问候的蒙语译文,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例如,过去蒙古人早晨见面时大多问候“您休息好了吗?”或者“睡得好吗?”白天见面时则问“您好!”,晚上分别时常说“请您好好就寝吧!”(敬语)、“请您好好睡觉吧!”或者“祝你做个好梦!”而现在虽然大部分人仍使用这些传统问候语,但是有些人则将英语的问候语“早上好!”、“白天好!”和“晚上好!”直接译成了蒙古语。


3. 蒙古问候语反映了蒙古人的崇尚和希望

有一句蒙古谚语说,“没有比知道更大的学问,没有平安更大的幸福”。蒙古民族是一个崇尚平安和睦、渴望幸福美好的民族。这些崇尚和希望都在蒙古问候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其中一个突出的佐证是“平安(mend)”、“安好(amar,amarhan)”、“安宁(amgalan)”、“taivan”(和平)、“美好(saihan)”和“舒服(tavtai)”等形容词在蒙古问候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这类例句不胜枚举,限于需要引证蒙文,恕不一一例举。


4. 蒙古问候语反映了蒙古人相信语言的魔力

问候能够改变心情,进而影响交际的效果。所以有一句蒙古老话说:“哪里有吉言,那里就有好运”。还有一句谚语说“一句吉言预兆一生”。类似的谚语还有不少,这都说明蒙古人特别迷信语言的魔力,认为吉言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所以,他们的问候语都是预祝五畜兴旺、国泰民安的吉利话。这种情形在蒙古人相互拜年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蒙古人的拜年话比中国人的拜年话复杂得多,大多是两句一押韵的诗歌似的问候和祝福。例如,“新年平安、过年愉快吗?”“顺利入年、贵体康健吗?”“ 五畜肥壮、平安入年了吗?”“冬天过得好吗?新年过得愉快吗?”如前所述,这类问候往往极具民族特色,是中文翻译的难点,所以若不深入研究蒙古文化,对蒙古问候进行逐词逐句的解释,则很难译出蒙古问候的神韵。 蒙古人不仅问候时全说吉利话,回答也忌说晦气话。比如说,甲问乙“您的身体好吗?”,尽管乙此时身体不太好,但是回答甲的问候时也常说身体还好。因为蒙古人认为晦气话会给自己带来噩运。


5. 蒙古问候语反映了蒙古人的审美观点

众所周知,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往往不尽相同。这一点我们也许能从蒙古的问候语里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例如,在蒙古的问候语中,“肥胖的” (targan)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不小,它既可以被用来问候人,也可以被用来打听牲畜生长情况。不过,把这个词译成中文时就得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出现在问候人的句子里,就不一定直译,否则就会被中国人误解,因为肥胖不是所有中国人希望得到的问候。可是,如果出现在希望牲畜肥壮生长的句子里,就可以直译,因为牲畜长得肥壮是牧业生产年景好的标志。 比如,“Targan saihan uvuljij, tavtai saihan shinelj baina uu?”这句话是对人的问候,如果用中文直译,则为“冬天过肥美吗?新年过得愉快吗?” 如果意译,则为“冬天过得好吗?新年过得愉快吗?” 因为其中的“肥胖的”(targan)一词对人来说是贬义词,所以不能直译为“肥”,只能意译为“好”。可是,对于形容牲畜膘情来说,则是褒义词,有哪个牧人不希望自己的牲畜膘肥体壮呢? 为什么蒙古人把“肥胖的”一词当作了褒义词,既用它来问候人,又用它来打听牲畜?笔者认为,这与蒙古人长期从事的畜牧业有关。在以牲畜作为主要财产和生活来源的游牧民族中,保证牲畜的数量和质量就是他们的最大希望。他们希望自己的牲畜越来越多,越长越肥壮。所以,“肥胖” 一词不仅成了他们修饰牲畜的褒义词,逐渐地也被用来问候人,变成祝愿人们生活美好的褒义词。从蒙古语中“肥胖” 一词的词义演变,使我们从某个侧面了解了蒙古人的审美观。


四. 结论 语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产物。问候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达了交际双方相互关心和尊重的情意,还揭示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蒙古问候语的分析和论证,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蒙古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问候礼仪的民族。蒙古的问候语很丰富。问候语是展示蒙古文化的窗口之一。透过蒙古问候语可以管窥到蒙古社会的变迁。研究蒙古问候语不仅是蒙古语文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更是翻译工作者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