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烙印,打马印,蒙古语称作“塔穆嘠”,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有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马烙印,《庄子·马蹄篇》里就有:“及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雒之”即“烙之”。

蒙古族会在打马印的那一天,在草地上燃起篝火,将马烙印横在火中,几名骑手追逐着骏马,挥舞着手上的马竿,将骏马拉住,使它摔倒在地,这时众人向前,按住马,迅速的剃掉马屁股上的毛,烙上烙印。

蒙古族牧民十分珍爱马烙印,打马印后,要用新鲜的马奶洗马烙印,用哈达包裹起来,放到蒙古包哈纳顶上。逢年过节时,要将马烙印取下,用新鲜马奶洗,并唱颂词、顶礼,放回原处,常常礼敬,平时不能轻易取下。

马烙印的印面一般为8-10厘米,采用启凸阳文,镂空雕刻。马烙印柄长约60-80厘米,柄端中空,以便装木柄。

马烙印图案分为动物、植物、天体、生活、几何、文字、宗教等七大类别,蕴涵了草原民族丰富的民俗思想和美学观念。

马烙印的设计锻造,是草原游牧民族艺术的结晶,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民俗思想内涵和艺术思维。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