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没有艺术和文学,人类的思维与动物还能有什么区别!本期“所有文学家都是历史的见证”小编特别展示的是为繁荣发展蒙古文学作出宝贵贡献的文学大师们的历史简介。


蒙古的启蒙文学:达希道尔金-纳楚克道尔吉(西里尔蒙文转写﹕Дашдоржин·Нацагдорж,1906—1937),

达希道尔金-纳楚克道尔吉(西里尔蒙文转写﹕Дашдоржин·Нацагдорж,1906—1937),蒙古国著名诗人,作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是蒙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06年11月17日生于今蒙古国中央省巴彦德勒格尔县,8岁时被送入私塾读书,从而培养了他写作的兴趣。1922年参加“苏赫巴托尔俱乐部”的活动。1923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和秘书长,1925年任少年先锋队工作局局长。1925年去列宁格勒军事学院学习。1926至1929年在德国 莱比锡学习新闻。1930年回国后在文史研究所从事历史研究并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感情真挚,常用对比手法表现鲜明的爱憎。他生前曾撰写历史专著《蒙古历史概论》,还从俄罗斯语和德语翻译基本有关蒙古的书籍。

纳楚克道尔吉当之无愧地成为蒙古的启蒙文学家和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蒙古现代文学作出了比同时代人更大的贡献。


 蒙古国建国时期的功勋作家:曹诺木巴拉珠·宝音尼木和(新蒙文转写:Сономбалжирийн·Буяннэмэх1902-1937)

蒙古国建国时期的功勋作家、革命家、思想家、蒙古国著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诗人、小说家,蒙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土谢图汗盟戈壁土谢图公旗(今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县)一牧民家庭。幼年学习蒙文、汉文、满文和俄文。他是苏赫巴托尔创立的最初的革命小组的成员。曾任蒙古驻苏联伊尔库茨克的代表,创办蒙古《真理报》。

他深刻研究蒙古族现代文学现象,探索其中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文学观点,丰富了蒙古族现代文学理论财富。宝音尼木和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戏剧作品、翻译作品、文艺思想理论等多方面的成果。对蒙古国乃至蒙古文学史上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宝音尼木和为蒙古国现代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蒙古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古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达希哲维格·僧格(西里尔蒙文转写 Дашзэвэгийн Сэнгээ(1916年5月9日——1959年5月6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6年出生在蒙古国色楞格省边区地带,幼年生活困苦,1921年蒙古革命胜利后,才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怀下,受到高等教育。

僧格从蒙古第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公安机关工作了多年,他在1943年加入蒙古人民革命党。他积极参加了镇压国内敌人的斗等,因此他的交学创作活动开始得响映,他虽然从1935年就用新形式的作品歌颂了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但正式从事写作还是在1944年到蒙古作家协会工作以后。

1945年,写成中篇小说《阿尤膳》,这是一部成功地塑造了现代人的形象、英雄的饮实事迹,写出了蒙古人民的英勇气概的作品,这部小说使他荣获乔巴山文学奖金。

战后,僧格投入了建设祖国的政治、文化活动,他曾两次被选为蒙古人足大呼拉尔代表,1958年又被选为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候补委员。他还担任过蒙古作家协会第一书记的职务。

尽管工作繁忙,僧格仍然写了很多作品,有小说,诗歌,还有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诗集《鸽子》和《老游击队员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使他再一次获得了乔巴山文学奖金。他的作品《正义》发表后在交学界和戏剧界得到一致的好。

格于1959年5月6日因病在乌兰巴托逝世。


 蒙古国现代最重要的作家:策丁·达木丁苏荣(西里尔蒙文转写﹕Цэндийн   Дамднсурэн1908-1986)

蒙古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清末出生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卫征贝子旗(现东方省玛塔达汗敖拉苏木)的牧民家庭。曾任蒙古科学委员会主席、蒙古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他是蒙古科学院院士。1924年,志愿参加蒙古人民革命军队伍,并被吸收为蒙古革命青年团员。一九二六年当选为蒙古革命青年团中央委员、并被任命为团中央机关刊物《蒙古革命青年》的编辑。在这里,他组织了最初的文学活动小组,从事文艺创作。1929年1月9日,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把《苏赫巴托俱乐部》和《蒙古革命青年团》的文艺工作者合并成统一的文学小组, 这就是蒙古最初的作家组织。策丁·达木丁苏荣是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作为蒙古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策·达木丁苏荣为蒙古国现代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蒙古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他还翻译了俄国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和其它俄罗斯著名作家的作拈。策丁·达木丁苏荣在蒙古文学事业和科学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使他三次获得了乔巴山奖金。


蒙古国世界级文学人物:确吉勒 · 其木德,(1927年—1980年)


蒙古国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和戏剧、电影作家和翻译家、他曾荣获蒙古政府奖。诗句《我是蒙古人》以朴实而不失高雅的语句描绘了蒙古社会。这是其木德荣获蒙古政府奖作品之一。因其创作的优秀作品,翻译俄罗斯和世界文学名著,他曾荣获蒙古作家协会奖(1977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奖和苏联高尔基文学奖(1976年)。

他以优雅的语言翻译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及周立波、莎士比亚等人的大量经典著作。

俗话说“智者必有一失”,当他受到冲击困在班房时,时任作家协会主席的达·僧格去看望他,并给他带来了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临走时他说:“亲爱的其木德,想尽早从这里出去就把这个翻译喽。我已经吩咐这里的人们不让你干别的杂活。”

策 · 其木德有事干了,他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把那厚厚的一本小说翻译完了。达·僧格把他的译稿送给科学院院士策·达木丁苏荣审阅。策·达木丁苏荣阅读完译稿后,一字未改,并签署了“翻译得非常好”的批语。

国际上的知名作家们都赞扬他是“世界的其木德”。他的生活经历、才能和智慧证明他是真正的“世界级”人物。                                   


蒙古国奇异的艺术创作者 :额尔德尼巴图·奥云,(1918年2月2日-2001年6月23日)

蒙古政府奖得主、人民艺术家、作家、翻译家、戏剧导演、艺术研究博士、是蒙古国第一代女翻译家。《沙赖河三王》和《阿木尔萨那》等诸多剧目的编剧、果戈理的作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的译者、《草原英雄》和《兄弟》、《嘎日瓦》的作者。

曾在苏联受教育。从30年代后期起,长期在剧院从事翻译、导演和创作。她的剧作有《达西玛》(1938)、《新人》(1939,与保尔万邵合作)以及《草原勇士》、《阿睦尔萨纳》(1944)、《宿站》(1942)、《兄弟们》(1946)、《我们的歌声》(1959,与桑达嘎合作)、《我不从这里走》(1962),70年代后期还和女作家乌达巴拉合写剧本《瓶中之宝》等《宿站》和《兄弟们》是她的代表作《宿站》写草原上的一个宿站的牧民朝伦、图布森、通拉嘎等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战胜自然灾害,并发展了牲畜,被认为是蒙古戏剧中划时代的作品,蒙古戏剧从此开始转向描写现代题材。但也有人认为这部剧本在创作上存在着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兄弟们》以1945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为背景,歌颂蒙古军队和苏联红军的友谊。剧中的中尉玛西巴图为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情人恩赫在前线不幸被俘,但她英勇无畏,经受严峻的考验,保守了军事秘密。这个剧本曾获乔巴山奖金。奥云的创作在30、40年代的蒙古戏剧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奥云的父亲额尔德尼巴图是个很有文学艺术教养的人,喜欢收藏和研究文学作品,时常把当时的说书艺人、歌手请到家里,听他们演唱,并加以研究。这样家庭里受熏陶的奥云萌发了创作的激情。

奥云做导演时,先让演员们了解剧情、情节的关键节点后,让他们自己为塑造人物形象进行探索,最终由她拍板修订。

国家功勋演员道格尔苏荣回忆说:“奥云导演坚韧地指导每一个演员。对舞台上的位置、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进行细致的指导。甚至画在纸上让演员熟悉。为了塑造人物的生活、性格,要求演员们事无巨细地进行研究。”。

1935-1950年间的蒙古戏剧艺术方面,做为剧作家、翻译家、导演的奥云有着特殊的地位。

1942年奥云荣获国家功勋戏剧家称号。

1945年获得蒙古人民艺术家称号。

1946年其“兄弟”剧作获得政府奖。

1978年,奥云的短篇小说集《邂逅》获蒙古作家协会奖。


蒙古国新文学奠基人:云谢布氏—宾巴·仁亲(西里尔蒙文转写:Еншөөбү овогт Бямбын Ринчен,1905-1977),

蒙古国著名小说家,作家、语言学家,科学家。他是蒙古新文学奠基人之一,蒙古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宾巴·仁亲对蒙古学的各方面都颇有研究,尤其是语言学。1905宾巴·仁亲出生于蒙古北部的恰克图城(今阿拉坦布拉格县)布尔萨莱苏木。幼年时受到良好教育,7岁学蒙文,9岁学俄文,打下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1922年中学毕业后到前苏联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留学。从1935年起长期在蒙古国《真理报》和《火星》、《曙光》、《科学》等杂志任主编和编委。他致力于蒙古语文、民俗学、民族学的研究,是科学院正式院士、语言学博士。巴·仁亲是精通俄语、捷克语、波兰语、法语、英语、世界语、德语的伟大的学者。1956年,他在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依其著作《多种蒙古语言比较历史语法》取得博士学位。

巴 · 仁亲曾在20、30年代受政治迫害,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但因精通俄罗斯语获提前释放出狱。他对人民传统文化、文学的敬仰被污蔑为封建主义的崇拜者、民粹理想主义者,从而终生遭受有组织的打压。

巴 · 仁亲于1945年依其电影《朝克图台吉》荣获政府奖。他创作了小说《曙光三部曲》、以史前史为题材的小说《大象勇士扎鲁岱》、《翠雀花》、《泄密的信件》、《跳伞者布尼亚》等多部著作。小说《曙光三部曲》被译成俄文、捷克文。巴·仁亲长期致力于用母语翻译外国文学的工作,向蒙古读者介绍了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Хикмет等人的作品。


出生于仆人家里的“天才”:却吉勒扎布 · 拉木苏荣,(1917——1979)

蒙古国近代著名作家,出生于今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巴查干县仆人贫牧家的拉木苏荣因1920年母亲去世后,被却吉勒扎布收养为义子。他就读于乌兰巴托商学院,其后入伍服役。服役期间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时期。

他毕业于苏联的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高级文学研究班。因创作诗作《玛木过来》、长诗《棕色马》,得到政府很高的评价,于1963年荣获政府奖,并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为了永久纪念他,在其家乡建立了作品博物馆,分卷出版作品全集,并为其竖立了图书纪念碑。

他创作了长诗《英雄好汉宝拉德巴特尔战胜恶魔的故事》、《说书老人讲的故事》、诗作《母亲》、歌词《钢铁之路》、长诗《黑金王》、儿童文学《玩具熊》、小说《手拿鲜花的女孩》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时间越久越发光的“珍品”的主人:策达日巴勒·洛岱丹巴(1917年——1970年)

两次荣获政府奖的作家。自幼上学读书, 1954年毕业于蒙古国立大学,随后就读于苏联研究生院,取得艺术研究学硕士学位。自1940年以来,创作了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和《清澈的塔米尔河》、中篇小说《我们学校的人们》、短篇小说《戴帽子的狼》、《彩虹》和《一滴眼泪说了什么》、剧作《手的五个指头》和《沿着自己的路》,电影文学《这些姑娘们》等多部作品。

策·洛岱丹巴的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在阿尔泰》被译成俄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保加利亚文、越南文和日文出版。因把蒙古族人的思想、情感、传统、习俗、喜怒哀乐和世界观刻画得惟妙惟肖,作家洛岱丹巴的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被誉为“世纪之冠”。

1954年,他依其长篇小说《在阿尔泰》和中篇小说《我们学校的人们》荣获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奖1971年他依其长篇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又一次荣获政府奖。

1970-1973年,小说《清澈的塔米尔河》被搬上电影银幕,其导演道尔吉帕拉木获得殊荣。

对于洛岱丹巴的妻子、蒙古人民演员道格尔苏荣,读者并不陌生。《不屈的的脊梁》、《戴帽子的狼》(1946, 1953年)、《老英雄新传》(1956年)、《我的熟人》(1962年)、《五个手指》(1968年)等剧目的对白和剧情已经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Ch.洛岱丹巴所写的字句已成为文学珍品。这些珍品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发光。


蒙古诗坛上的一颗明星:策维格米丁·盖达布, (西里尔蒙文转写:Гайтав, Цэвэгмидийн;1929~1979)


蒙古国著名诗人,蒙古国前杭爱省人,先后毕业于财经学校和师范学院,曾一度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一生大部分时间当记者,经常到基层采访。1953年第一部诗集《诗歌》出版。他的作品有《卡尔·马克思》、《列宁和我们在一起》、《霍尔洛·乔巴山》、《苏赫巴托尔之歌》、《红旗》、《光辉的里程碑》、《战争与和平》、《美丽的祖国》等30多部长诗和诗集,是50年代以后蒙古有代表性的诗人,被誉为蒙古诗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的诗歌受马雅可夫斯基影响,有不少诗句成为人们常用的格言和警句。曾获蒙古人民共和国"功勋文化活动家"称号。长诗《苏赫巴托尔之歌》和《霍尔洛·乔巴山》已有中译本。


二十世纪蒙古国代表的诗人:别格兹 · 雅沃胡朗(西里尔蒙文转写:Явуухулан·Бэгзийн;1929年3月15日—— 1982年2月17日)


蒙古国当代文学奠基人,国家奖金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功勋文化活动家称号活动者,二十世纪蒙古国代表的诗人。1929年生于扎布汗省一牧民家庭。在中学读书时开始写诗,1949年开始创作。1959年,从苏联莫斯科艺术学院毕业。回国后在蒙古《青年真理报》报社工作,以后又担任蒙古作协书记等职务。早期作品有诗集我们的愿望和《蓝色的天空》。曾进入文学院深造,毕业后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1982年2月17日在乌兰巴托因病去世。

60年代以后,他陆续发表的诗集有《我们的愿望》(1954)《蔚蓝色的睛空下》(1954)《银马嚼的声音》(1964)《哈拉乌斯湖的水草》(1965)、《中午的天空》、《秋天的早晨》等。雅沃胡朗善于从日常生活与不被人注意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内容,创造深邃的意境。他的诗歌艺术的一个特点是,力求让自己的诗作有新意,不落俗套,不重复别人的东西。1967年诗人因创作抒情诗《 我生于何方》(1959)、叙事诗《一枚硬币》(1960)等而获国家奖,1979年又荣膺功勋文化活动家称号。

他的诗吟咏蒙古的自然风光,描绘和平劳动的场景,表现人的心灵美,都有独到之处。


十世纪蒙古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仁钦·却诺木(西里尔蒙文转写﹕Чойном, Ринчингийн;Choinom, Rinchingiin1936年2月10日———1979年4月24日)

二十世纪蒙古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是蒙古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是最受蒙古国人民爱戴的诗人,是蒙古国国家奖的获得者。日.却诺木像普通的蒙古人一样具有故土情结、动物情结、恋酒情结、英雄情结、文字情结。在他的诗歌中表现了蒙古民族最根本的、最纯粹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六个部分来阐述日却诺木的蒙古情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蒙古国文学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抒情诗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是蒙古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是蒙古现代文学的高峰。日却诺木是六、七十年代作家中最璀璨的明星。

蒙古国六、七十年代作家中最璀璨的明星。是最受蒙古国人民爱戴的诗人,蒙古国“国家奖”获得者。

1936年生于蒙古国肯特省。日却诺木7岁丧父,其父是贫穷的喇嘛,对藏文颇有研究。当时喇嘛遭到镇压,绝大多数寺庙被拆毁,日却诺木的父亲也遭到迫害而不久病故。日却诺木亲身经历了蒙古国当局对民众的茶毒。这也导致他日后时常反思当时的政治、文化。这场政治风波对日:却诺木更直接的影响是父亲的亡故,使得原本贫寒的家庭更加步履为壑。日却诺木被亲戚收养。养母对日却诺木过于严苛,养成了他沉默寡言、胆小、内向、倔犟且善于思考的性格。日却诺木的母亲是蒙古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博学而有修养。日却诺木在学校只读了四年学,但家中的藏书与母亲的熏陶,使得他对音乐、绘画、雕刻、语言等艺术种类都有所涉猎。日却诺木的本职工作是画家,他精通七门语言,分别是俄语、英语、布里亚特语、日语、汉语、藏语和蒙语。这也使得日却诺木拓宽了眼界,向世界文学汲取着营养。促使他时常反思当时蒙古国的政治制度。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