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张


第170条

草原文化主题原创短视频第一自媒体




手握一把小刀飞转灵巧,将手里的坚硬材质刻出心中图案,用“化腐朽为神奇”形容雕刻师的本领一点儿也不为过。而想成为一名专业的雕刻师,不仅需要多年的基本功打磨手艺,最重要的是心中怀一份热爱和坚持,才能守得住这份寂寞的手艺。


来自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的图布吉日嘎拉,是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骨雕技艺传承人,他手下带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四五百人。而他的起点,也只不过是一份热爱,却坚持了几十年。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2张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3张


图布吉日嘎拉祖上是从俄罗斯迁过来的蒙古族,从小生活在牧区,对草原的一切都最熟悉不过。


牧场在日出日落间,最常见的风景便是悠闲缓慢的骆驼和羊,在长辈们口中总能听到“奶奶擅长雕刻骆驼”的故事勾起了他的兴趣。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4张


据说当时的风俗习惯是女人不可以拿起刀,于是奶奶就把家里的剪子一分为二,又找来废弃的铁锅做锯子,用来从整块木头中锯出自己需要的大小。当时她用一套雕刻出的蒙古象棋能换一头大畜,雕刻的诺日布牌可以换只羊,就这样家里才有了牲畜。


“静态的骆驼竟然比动起来的还逼真”,技艺娴熟的奶奶雕刻出的骆驼惟妙惟肖,图布吉日嘎拉对雕刻的兴趣就是那时生发出来的。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5张


图布吉日嘎拉没读过什么书,只能靠放羊打发时间,但心里对雕刻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人们总能在山坡上看到一个边放羊边做木雕的小孩,连羊群走远了都没注意到。


“有好几次做木雕太专注把羊放丢了,回到家里免不了被爸妈一顿训”,尽管如此图布吉日嘎拉心里对雕刻的那份质朴的热情从未减少。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6张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7张


长大后有了进城的机会,图布吉日嘎拉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学习雕刻。从木雕到骨雕他都付出成倍的辛苦自学、钻研,直到做出自己的风格。


这样的用功程度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一把吃肉的蒙古刀就是我的工具”,相比样式五花八门的工具,手里必备一把蒙古刀就是图布吉日嘎拉从事雕刻这一行的看门本事。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8张


手里的工具几十年不停歇,前后创作的作品件数早已数不清了,但是对待每一件作品的认真态度图布吉日嘎拉一分都没有减少过,每一件作品在动工之前都要仔细考虑它的材质、作用和意义。


视频里图布吉日嘎拉手里正在创作的一件作品叫《祈祷》,使用胡杨木雕刻而成。据说每颗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烂,手捧三千年的胡杨木,图布吉日嘎拉要根据他的特性选择最适合它的用途。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9张


“胡杨木是中空的,所以做不了家具,牧民那它也只是做水桶、水瓢。但是它的意义又是如此特殊,要怀着敬畏创作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于是图布吉日嘎拉决定用胡杨木雕刻双手合十做祈祷状的手,来表达“祈祷万物众生找到他们的归宿”。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0张


作为技艺传承人,除了创作更多好作品之外,让更多人在雕刻中领会到这门记忆的魅力也是图布吉日嘎拉的使命。


平时在家里,他会主动教女儿如何在蛋壳上雕刻图案,因为“雕刻越脆弱的材料,雕刻的技术才会更快速的进步”


起初一天雕碎6个蛋壳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但在图布吉日嘎拉不厌其烦的指导之下,女儿对雕刻的那一份喜爱和耐心也逐渐培养了起来。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1张


“做雕刻我永远不会累,只有享受其中”,图布吉日嘎拉对雕刻的热爱从未改变。


从身边人传承,同时手把手耐心对待每一位学员,他心中的传承使命也从未忘记。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2张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3张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4张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5张



- END -




视频出品 | 大草原微视

商务、内容合作 | 微信号 Gutul2014


他用一把吃肉的蒙古小刀,为三千年的胡杨木赋予新生命 第16张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