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子

出生后

最初看到的天

毡子

学爬的金色世界

毡子

扶身而起的

山脉之麓

毡子

燃烧的图拉嘎之火

毡子

暴风雪之年的风暴

将我抽打

让我变得刚强

夏夜的雨

滚落在毡房上

让我变成了诗人

……

斑斓世界无处不在

故乡的黄色毡子

信步在遥远的地方

他乡之石亦是毡子

——《毡子》哈森译


这是当代蒙古族诗人仁·斯沁朝克图创作的诗——《毡子》。暖暖的词句流露出毡子赋予蒙古人的特殊情怀。蒙古人出生在毡子上,生活在毡子上,可以说传统蒙古生活亦是毡子上的生活。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张

毡制品


毡子在蒙古人物质与精神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一种象征,温暖、圣洁、细腻,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志。

在西汉时期的《史记· 匈奴传》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亦毡包)而卧”的记载,隋代薛道衡咏王昭君的《乐府》诗中有“毛裘易罗绮,毡帐代帷屏”的句子。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毡子已出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并且“毡子”一词作为游牧生活的代表出现于文人墨客诗句和文献当中。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2张

在“召老沁额吉”的指引下,在母毡(旧毡子)上均匀地铺毛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后,中外学者将他的伟业载入史册,“铁木真历经20余年的浴血奋战,战胜敌方,将诸多部落的‘毡帐百姓’统一旗下,建立了蒙古帝国。因而‘毡帐百姓’与‘马背民族’一词如同手足,并肩成为蒙古民族的代名词。”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3张

学校的孩子们传授毡绣技艺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4张

精美的毡绣作品


“男人有韧性,毡子有弹性”。毛毡富有弹性,透气性强,结实耐用,确实为牧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除了蒙古包墙上围的,顶上盖的,屋里铺的全是毡子以外,毡靴、毡帽、毡袜以及刀、剪等各种归纳物袋,马鞍垫子、背羔袋等等都是用毡子做的。毡子是游牧民族掌握五畜皮毛特点之后创造的又一产物。它的制作过程更是蕴含了蒙古民族的智慧、生活经验、生活习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性活动。又因是集体参与的劳动,所以充满了欢乐祥和。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5张

毡制品


制作毡子需要剪羊毛、弹羊毛、擀毡等三个步骤来完成。

在牧区,春末夏初,绵羊毛脱浮时,牧人们会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剪羊毛。有些地区秋季雨露前,和当年羔一起再剪一次羊毛。据了解,当年羔毛和二茬毛制作的毡子轻便、柔软、蓬松、质地好,因而有些地区专用秋羊毛来制作毡子。蒙古人的生活习俗中,行人如果遇到剪羊毛的人会直接参与或送上赞许之词:让你的剪子格外锋利,让你剪过的绵羊成千上万……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6张

剪羊毛


弹羊毛是擀毡前必须完成的一个步骤,在平坦的沙地上铺好羊毛,进行有节奏的抽打,边打边加羊毛,让羊毛蓬松变成白嫩的毛絮。弹毛时还要撒点鲜奶并致祝词:愿天气无风雨、阳光多照,弹出的毛絮又白又嫩。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7张

用柳条抽打羊毛,使羊毛变成絮状


秋季中旬,牛马肥壮,牧人们清闲的时侯是擀毡的最好时节。这时准备擀毡的牧人会准备一两匹驯服的好马或骆驼、擀毡用的旧毡子、拉绳、拖鞍、浇水桶等工具,还要为擀毡而来的人准备羊肉、奶食、奶茶等蒙古人喜爱的食物。在草原上难得遇上的集体劳动机会,擀毡像节日一样让人充满期待。年轻人在制作毡子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了解,比智慧、比力量,有时男女青年也会在劳动中擦出爱情的火花。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8张

卷毡子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9张

骆驼步伐稳定,富有节奏,因此拉毡子时多用骆驼


擀毡开始了,主人迎着晨阳向苍天、向草原的山水焚香、洒奶祝祷。然后部署工作,依次进行铺毛、喷水、卷毡、捆毡、拉毡、压边、整形、晒毡等工序。擀毡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舒巧的技艺,尤其铺毛时要薄厚均匀,洒水要浸透,这是做出一个好毡子的关键。拉毡子最好是用骆驼,因为马的步伐较快,而骆驼不仅容易驾驭,并且步伐稳定富有节奏。牧人避讳拉毡子时让牲畜过于劳累,因此很少制作分量过重的毡子。在擀毡的过程中,女人负责铺毛,并且由“召老沁额吉”(带领铺毛的人)领着妇女们铺毛。一个经验丰富的“召老沁额吉”带领大家铺的毛,在拉毡过程中是不会吐毛的。男人在擀毡时负责浇水、捆、拉等力气活,小孩子则帮着大人搬羊毛或拉毡子时代替大人骑马。制作毡子的过程中同样有颂赞的习俗。擀毡过程中如有行人路过也会奉上“祝你们擀出比雪花还白、比骨头还硬、比冰面还光滑的毡子”等祝福词。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0张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1张

用驼绒搓毛绳


有人说,蒙古族是一个集聚艺术天分的民族。这种天分不仅体现在歌舞当中,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蒙古族纳毡工艺可谓朴实中带着精美,早期的纳毡主要是用驼毛线缝制出各种动物图案及蒙古族花纹。针脚均匀,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妇女的针脚功夫和艺术天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纳毡工艺开始多样化发展,尽情挥洒出了蒙古族毡子上的华丽。除生活用品之外,蒙古族用毡子的制作出的小蒙古包、酒壶,笔筒等工艺品也让人们爱不释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蒙古包离我们生活渐行渐远,毡子也逐渐淡出部分蒙古人的生活。然而蒙古人对毡子的情怀似乎是融入了血液,游走在他乡的人仍然像想念额吉的奶茶般想念家的物件——毡子。


□ 推荐阅读 □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2张

- 就地取材 以沙治沙 生物降解无污染 -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3张

- 牧民的小年 -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4张

- 美丽背后的风景 -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第15张

图片   王晓博 额尔德尼 部分由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文字   图雅

设计   张欣

终审   乌日嘎 

监制   白音宝力高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