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众多的文化报道中,草原、牧区常常被视为一种世外桃源、文化现象般的所在。而谈起草原的现实,人们又常常很直接地联想起“落后”两个字。这种简单化的判断,长期盘踞在许多与草原疏离的人的脑海中。就算是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一旦缺乏对实际生活的体察,也会很轻易地陷入片面化的泥沼。自2014年起,本文作者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哈日高毕长期调研,并参与牧民的生产、生活。她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外人眼中几近陌生的牧区。在那里,所有的文化、生活方式、资源、情感、价值观都面临着经济的考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牧民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期,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走进牧区的柴米油盐、生产生活。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1张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脍炙人口的歌曲《蒙古人》的第一句歌词这样唱道。生活在飘渺炊烟下的蒙古人,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好似一群吸风饮露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当牛粪的青烟飘起来,香喷喷的牛羊肉煮熟的时候,每一个牧民家庭都活得真实而饱满。他们举手投足间的每件事皆可用经济指标来量化,虽然这一指标常常被忽略。


毡房,俗称蒙古包,是人们从前在草原上的主要住所。蒙古包的材料以木头、毡子、布,还有皮革、马鬃、骆驼鬃制的绳子为主。从造价上看,比一座砖房或木头房子低得多。现在,市场上的蒙古包造价大约1万元左右,而房子至少要六七万元。


炊烟,在蒙古语原词中指的是干牛粪燃烧产生的烟。大多数草原地区没有树或树不多,柴火稀少,干牛粪、干羊粪是最好的燃料。干牛粪是妇女们从四处捡来的,而干羊粪则需要靠身强力壮的男子从羊盘中挖出来。


牧民家的锅里煮的,如果是羊肉,一般就是自己家养的;如果是粮食,则是外面买的。


从2014年起,我开始在哈日高毕长期调研,并且在当地社区做一些干预工作,接触牧民家庭的经济问题。几年间,我为当地联系羊肉的销路、开发手工艺品和旅游业,住在牧民家里,和他们一起买菜做饭,体会他们开车买一次菜花费的汽油钱,和他们一起为过冬做准备,体会煤炭代替羊粪以后的巨额开支。突破了传统保护和文化欣赏的视角,牧区的生活在我面前变得鲜活而真实。



  •  

牧区的人间烟火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2张


  •  

与时俱进的牧区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3张

(现代化的牧区生活。吕妍 摄)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4张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5张

在草原,羊群意味着生计。

 

在许多从城市到草原旅游的人心里,草原是一种概念,代表着广阔、自由、天人合一,或者只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体验。游客们并不觉得草原其实在人间。 


实际上,草原是牧民的家园,是牧民的社会组织存在的地方,也是和外界经济联系紧密的地方,外界的文化早就广泛地渗透进来了。


  •  

没有世外桃源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6张

  •  

从草原到餐桌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7张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8张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赛骆驼那达慕大会。

  •  

是是非非那达慕

草原:告别世外桃源 第9张

  •  

作者简介:吕妍, 公益人、自由撰稿人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