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部)清朝时期是蒙医发展的新时期,是蒙医逐渐走向理论化、文字化、系统化的时代,在清朝时期蒙医开始形成了一套蒙医诊疗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整骨如日中天,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推崇,也得到了清朝政府的肯定和支持。蒙医正骨大师绰尔济莫日根在北京行医,其医术精湛,受到广泛欢迎。俄罗斯沙皇听说绰尔济莫日根的医术后,1728年曾派人到北京拜师学医,学习蒙古人独特的治骨医术。蒙医伊桑阿也以善长正骨闻名,他就职于清皇御医期间,广收门徒,教授治骨医术。
由于蒙医正骨医术高超,清朝曾从蒙古人当中选拔善长治骨的蒙医。《清史稿》卷五O二载:“选上三旗每旗士卒之明骨法者,每旗十人,隶上驷院,名蒙古医士,凡禁庭执事人员有跌损者,命医治,限日报痊,逾期则惩治之。”足见,这种鼓励与惩罚政策下,对蒙医正骨的发展一定有非凡的作用。尤其有军务的察哈尔八旗蒙古人,当时出了不少的正骨大夫,其中巴腰特姓氏道尔吉家族的正骨医师名气最为响亮。道尔吉为察哈尔镶黄旗正骨医师,镶黄旗有名气的治骨医师还有道尔基的儿子热格金巴宝,另有古鲁格、洪哈、策仁、敖依德布等正骨大夫,都相当有名气。
提到察哈尔系,包大夫说:“蒙医整骨的察哈尔流派曾经非常强大,不过后续力量不足,发展缓慢。”
蒙医正骨在清朝红极一时,到清末民初的时候,住在北京的太医德寿田和文佩亭两位老蒙医,打破传承规定,招收汉族弟子,培养骨科人才。其中最为出名的徒弟是刘寿山,刘寿山后来成为中国一代骨伤科名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蒙医正骨的北京流派,现在北京不少所谓的中医正骨都是从这一支发展而来的,原本都是蒙医正骨系列。
除了察哈尔和北京两支流派,还有四川的何氏蒙医正骨,再有就是科尔沁蒙医整骨这一流派了。也许历史上还有其他流派,但是因为没有传承下来,又没有文字记载,如今已无从查考。
科尔沁蒙医整骨流派,经五代传承人的发扬光大,支撑起了蒙医整骨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创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蒙医骨伤科,填补了蒙医学的空白。
科尔沁蒙医整骨创始人娜仁阿柏
十五世纪,阿拉坦汗称雄草原,他将喇嘛教引入蒙古。喇嘛教自从来到蒙古草原后,不断排挤蒙古的原始宗教博教(萨满教)。在清朝用喇嘛教柔训蒙古,大力扶持喇嘛教,喇嘛教对博教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打压,甚或赶尽杀绝。
博教是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博教首领与大可汗并列,可与大汗平分秋色,足见博教在蒙古人中地位的尊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博教不仅是宗教信仰,博教还充当着治病救人的角色,是融宗教礼仪、占卜、治病于一身,是人民大众不可离开的生活指南。
科尔沁整骨流派的创始人娜仁阿柏就是位渥都干(女性博的专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娜仁阿柏出生在鄂尔多斯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博。娜仁阿柏出生时家人见她掌心有一大红痣,形同红日,便给她取名娜仁(蒙古语太阳)。
娜仁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博术,且天赋聪颖,领会极快。爷爷见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全部本领,便在她10岁时送到贺兰山拜隐居修行的名博好必达来学艺。几年时间里,娜仁学得一身本领,占卜、治病都能独立完成。当她回到鄂尔多斯的家乡时,正值喇嘛教借助世俗权贵对博教大肆迫害之际,做为一名渥都干,娜仁无处藏身,于是背井离乡,来到博教仍在盛行的科尔沁。
娜仁到科尔沁大地哲里木盟后,给当地百姓治病,治愈无数骨伤患者,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地百姓尊称她为阿柏。阿柏是蒙古语,是蒙古人对尊贵的夫人的称呼,即太太。娜仁阿柏的名字从此流传开来。
(待续)
- 上一篇: 致力于蒙医正骨疗法的甲明道勒吉
- 下一篇: 走近神奇的科尔沁蒙医整骨——创始人娜仁阿柏005(连载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