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转载,纪念伟大的蒙古国务活动家及爱国主义诗人、北元帝国末代可汗力克登克汗的忠实战友图门朝克图珲台吉为国捐躯三百七十三周年。
人生好比是装满辛酸苦辣涩五味的坛罐;历史充满偶然性,机遇似马尾,差之毫厘,则擦肩而过,永不再期。朝克图台吉(1581-1637)为不得志的贵族文豪,他的一生,就象他镌刻在石崖上的、含着眼泪吟出的诗句,至今使后人兴叹不已。
1581年(辛已年),朝克图台吉(别名:础胡尔朝克图或土门根朝克图洪台吉)出生于蒙古黄金家族,系驻漠北领有外喀尔喀七鄂托克的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勒森扎札赉尔的曾孙,其祖父为格勒森扎札赉尔第三子诺诺和卫征,其父为诺诺和卫征第五子巴拉尼和硕齐(一说为巴哈赉和硕齐,另一说为巴尔孙和硕齐),其母系翁牛特一大家闺秀,以诚信赛音玛迪太嘎勒哈敦著称。朝克图台吉乃其长子。
据说,朝克图台吉他颅硕如马勺,脸红似炭火;身材魁伟,力大如牛;善于思辩,工于技艺。朝克图台吉正直、善良,自青少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北元蒙古佛教兴盛。在佛教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朝克图台吉开始慧心启蒙,慈肠至终,信奉佛教,不违初衷,做过不少善举。
1601年(辛丑年)朝克图台吉21岁。从这一年到1617年(丁巳年)十七年时间,朝克图台吉曾在土剌河西岸的哈拉图特珠日亨山南麓修建了不可思议如意寺等六座寺庙。在《查干白升寺题记》中曾记此事,说“自彼成吉思汗以降,汗位阅三十一世,中兴主达延汗的吉米思根哈屯,所生次子为扎赉尔洪台吉,其驻地为杭爱汗山,管辖喀尔喀万户之君主,生七子。其次子卫征台吉,生六子:瓦其尔汗、岱青、伊勒登、础库尔、和硕齐,博迪萨多。其中如日月普照,为世间、出世间政教谋利乐者汗(此处指瓦其尔汗)和础库尔二君,君临之贤时,和硕齐台吉的诚信赛音玛迪太嘎勒哈敦与朝克图台吉母子二人,念无量众生之利益,在土剌水域唐斯克草原之西,哈拉图特珠日亨山南麓,于金牛年(辛丑年)布谷鸟月(即四月)十五日始动土建造不可思议如意寺等六座寺庙,经十七年于火蛇年(丁巳年)孟夏布谷鸟月(即四月)竣工。”
1618年(戊午年),朝克图台吉38岁,与其母布延图诚太后从青海特派遣昆都伦火落齐丞相等三名使者至呼和浩特,提请席勒图召固什绰尔济蒙译了《米拉日巴传》。圣米拉日巴(1040-1123年)是玛尔巴译师之弟子,为噶举派第二代祖师,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高僧。《米拉日巴传》,是在蒙古各地喜闻乐见的、流传非常广泛的传记体小说。《米拉日巴传》主要叙述了藏密大师得大自在瑜伽行者米拉日巴喜金刚尊者的传承、身世、事业等。据说,米拉日巴苦修妙法,即身成佛。如果有谁能够听闻《米拉日巴传》,亦是功德无量,能证佛果。此点,有席勒图因什蒙译《米拉日巴传》后所附跋诗为证:
“向善志诚有缘者,若能所闻此圣德,
传记而生大信仰,都说能证得佛果。”
1621年(辛酉年)秋,天高气爽。朝克图台吉是年41岁,狩猎于杭爱汗山的策策尔利格北山。他骑上自己心爱的战马,登高远眺,而朝东方,想起远方的姨姐,心中悲切,潜然泪下,即兴吟诗,以述心志。这篇诗就是著名的《朝克图台吉石崖诗文》。在《蒙古族文学史》中虽有《朝克图台吉石崖诗文》的汉译文,但觉得有不确之处,故我不揣自陋,在此重译,以飨读者。
天界上帝之居处,人世贤君之都府,
二者上下虽有别,欢爱之情却仿佛。(1)
色究竟天诸菩萨,世间心存菩提法,
二者处地虽有别,悲悯之性却不差。(2)
辅佑贤王之良弼,地狱阎罗之职司,
二者相色虽有别,善恶之界却不二。(3)
觅财奔波之乏客,行走山野之野兽,
二者形体虽有别,食杀之心却相类。(4)
盗窃遐迩之贼人,寻隙羊圈之豺狼,
辄看身形有区分,贪吃心性却一样。(5)
斡难河畔姨姐影,土拉江岸吾缠病,
外番往流虽远隔,相思之情却一种。(6)
今生难随已定局,有缘来世再相许,
好似母爱独生子,事无巨细乐相助。(7)
据贺希格陶克陶教授研究,诗文中所谓“人世贤君”即指林丹汗,而以“辅佑贤王之良弼”指朝克图台吉自己;以“贼人”和“豺狼”暗喻蒙奸和满清侵略者。诗歌的风格、比兴、韵味则虽然有可能受到佛教典籍的影响,然而完全表达了朝克图台吉自己的内心世界。尤其第六首诗中谈及的“姨姐”和“吾身”虽然被“斡难河”和“土拉江”、“外番”喀尔喀和“往流”翁牛特两地相隔,却不能阻隔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情愫;而在终结的第七首诗中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自己内心的感伤之情,诗人的怀念和相思之情达到高潮。而这些只是诗歌的表层意思,在幕布之背后肯定藏匿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言以蔽之,该诗表面上是抒发了朝克图台吉对“姨姐”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怀,而实际上是,献给林丹汗的向往之诗、怀念之诗、誓言之诗。
朝克图台吉虽说不是职业诗人,但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爱国抒情诗人。这一散发出草原芳香的石崖诗文共七首,一气呵成,就象洪水冲破堤坝,一泻而下。昭鉴日月的真情,掷地有声的气节,数百年来感染着蒙古人民善良的情感。当即有相随的侍卫额尔赫记下并书于史册,这是辛酉年(1621)秋七月二十一日之事。两年半后,于甲子年(1624)正月十五日(一说正月十八日)侍卫岱青和勇士固扬将此不朽诗篇镌刻在石崖上。镌刻有《朝克图台吉石崖诗文》的石崖地址,现今在蒙古国中央省德力格尔汗苏木境内的一个叫作“道图哈喇础鲁”(出声音的黑石崖之义)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探索该诗的意境,指出朝克图台吉眷念的姨姐是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对处在逆境中的林丹汗的深切惦念。朝克图台吉认为林丹汗的斗争是正义的,帮助和支持林丹汗励精图治,拔乱反正,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而奋斗,是自己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关于这一点,诗篇的跋文可为佐证。跋文道:“遵成吉思汗之后裔,瓦其尔汗之侄儿,喀尔喀朝克图台吉之命,侍者岱青、勇士固扬二人在蒙古呼图克图可汗(指林丹汗)在位时,自成吉思汗诞生的水马年(1162年壬午年)以降已阅四百六十四年,年之初木鼠年(1624年甲子年),月之初火虎月(丙寅月即正月)之初十五大吉日书于玉石般石崖上。”
北元末期是个混乱日增的多事之秋,征战不休的动荡年代。1604年(甲辰年)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13岁登基。作为北元最后一代大汗,林丹汗亦思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可惜当时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明清两国逐鹿中原;蒙藏关系错综复杂。蒙古有势力的各大部酋均各自为政,不听大汗法令;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发生内讧;狼子野心,路人皆知。那些蒙古封建君主野心膨胀,对西藏宗教势力进行拉拢;在土蕃,教派之争不休,也都想利用蒙古施主的势力削弱打击对方。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束纷争扰攘的局势,林丹汗作出了果断的决定,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当此关乎国家、民族兴衰的危机关头,朝克图台吉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为己任,挺身而出,支持了林丹汗的正义斗争,向以藏传佛教黄帽派作掩饰的满清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样,朝克图台吉便得罪了喀尔喀封建诸侯。不少封建史学家的著述中曾谴责林丹汗和朝克图台吉
,污蔑他们是非正义的。我们认为那是不外乎御用史学家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他们指责和谩骂朝克图台吉和林丹汗等建立反格鲁派联盟,污蔑他们是妖魔附体,同室操戈,自取灭亡云云。但事实胜于雄辩,那些借助格鲁派关系的蒙古施主却排除异己,欺压善良,使朝克图台吉等正义人士无法立足,使他们迫不得已,远离故土,异地谋生。
1632年(壬申年),朝克图台吉52岁,悲愤之余,他毅然决定率部四万,南下青海,在那里建立了临时政权。到青海之初,朝克图台吉韬光养晦,与唐古特,蒙古等五色人士和睦相处,驻于今乌兰县县城希里沟镇。传说,朝克图台吉来到这里后曾传播过七大技艺。其一学习蒙文;其二习作买卖;其三研制鼻烟;其四建筑城墙;其五预知晴雨;其六开发磁铁;其七制造火炮。据资料显示,朝克图台吉在宗教上支持噶玛嘎举派,与藏巴汗(丹君旺波)和白利土司结成了反格鲁派联盟,并邀请林丹汗谋求向青藏高原发展。这一举措使格鲁派陷于万分危机和恐慌之中。
1633(癸酉年),流亡异地的朝克图台吉53岁,他非常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心情特别沉重,望洋兴叹,出口成章,吟诵出怀土诗篇,学术界称之为《洪台吉之咏怀之诗》。据说,今传《洪台吉之咏怀之诗》之外,在蒙古国中央省扎嘎玛尔苏木牧民手里曾存有较古老的原稿和骑战马的朝克图台吉全副武装画像。
1634年(甲戊年),林丹汗率部开往青海途中,在一个叫作锡拉塔拉的大草滩时暗箭难防,遇害身亡。对此事件,清代有些史书大作文章,污蔑林丹汗为“妖魔附体,同室操戈,自取灭亡”,实为偏见,不敢苟同。得知林丹汗遇难的消息,朝克图台吉悲痛万分,他受到突如其来的、如此严重的打击和创伤,神志时好时坏,象一头发疯的狮子;他盼月亮,望日出,与林丹汗联手,建立千秋功业的梦想夭折了,夙愿一旦成为泡影,生活失去了任何意义。
1635年(乙亥年)朝克图台吉55岁,为收服格鲁派派遣其长子阿尔斯楞率精兵一万开进西藏,在通天河上游遇见固始汗和巴图尔洪台吉一行,听其规劝之辞,在拉萨拜见了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与五世达赖商议,设计行贿阿尔斯楞,以解燃眉之急,等待固始汗大军的到来。由于阿尔斯楞的背叛乃父,战场反戈,不打敌兵,反攻盟军,致使朝克图台吉失利,处于被动地位。
蒙古和硕特部游牧于新疆乌鲁木齐和天山南北一带,其首领固始汗骁勇善战,聪明过人。他对土地肥沃、水草丰盛的青海地区早有袭居之心。适值黄教首领五世达赖相邀,便乘机率众进入青海。1636年(丙子年)秋末,固始汗率和硕特部兵马与巴图尔洪台吉准噶尔援军配合,自伊犁出发,穿越塔里木盆地,在深秋初冬之交,趁河水结冰之时,越过黑达等水大沼泽地进入青海,在现今乌兰县卜浪沟休整兵马。
1637年(丁丑年)正月,虽然已是立春时节,但仍然天寒地冻,又新近下了一场大雪,真是原驰腊象,人走泥丸。固始汗与巴图尔洪台吉进兵青海湖西北岸,向朝克图台吉进行突然袭击。朝克图台吉连连败退,在两军激战之处有两座山岗都被鲜血染红,因而此地得名叶赫乌兰霍硕(大红山嘴)和巴嘎乌兰霍硕(小乌兰山嘴)。这就是发生在现今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叶赫乌兰苏木境内的著名的“血山之战”。固始汗之子达延台吉将朝克图台吉的残部追赶至哈尔盖勒、什哈勒干等地。朝克图台吉在一个硅石洞附近被擒,引颈受死,终年57岁。
因时不我予无奈何,朝克图台吉壮志未酬身先死。然而朝克图台吉及其部下的后裔代代相传,连绵不绝,至今仍生息在乌兰县境内的若朗苏木、巴颜苏木等地;朝克图台吉其人美妙传说更是脍炙人口。当地遗老仍在诉说往事:“假如把持玉玺的最末一帝林丹汗能够健在来到青
海与朝克图台吉会师,那么可以设想在青海高原将会耸立一座统治全蒙古的新王朝的。”
朝克图台吉是个愤世疾俗、嫉恶如仇的正人君子,从不与奸人为伍。他一生坎坷不平,曾为无力回天而苦闷不已。这位草原上的“千里马”,才华未能施展,虽想有所作为,但因时代的局限所致,最终以悲剧形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蒙古俗语云:男儿有志,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此生足矣。朝克图台吉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业绩,但他为人正直,忠君爱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应该得到肯定和颂扬的。朝克图台吉的事迹,就象他当年所立的“川吉”一样,历经三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仍屹立在青海大地上;朝克图台吉的形象,就象他所吟石崖诗篇一样,永远是蒙古人民心中的碑铭。
注释和参考书目
1.荣苏赫等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贺希格陶克陶《蒙古族古典诗歌选注》,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
3.才布西格、萨仁格尔乐整理《青海蒙古族民间故事集》,民族出版社,1986年。
4.萨仁格尔乐编著《上蒙古风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5.王辅仁、陈庆英编著《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达·贡古尔著《喀尔喀简史》,包金刚等转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7.德·策楞索德纳木《蒙古文学(13-20世纪初)》,民族出版社1999年。
全文发表在2008年12月15日《蒙古学研究年鉴》2007年卷。
- 上一篇: 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文学
- 下一篇: 【蒙古新闻】蒙古国最佳旧蒙文书法家评选出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