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5年5月14日,第68届戛纳电影节拉开帷幕。本届红毯上最最吸睛的女星头衔当之无愧属于张馨予,她身穿特别订制的红绿配东北大棉袄礼服,一夜间刷遍了各大媒体头条。
女明星在台前谋杀菲林之后,设计师开始在后台接受膜拜。这位出生于内蒙古集宁的蒙古族70后,有一位生长在通辽的母亲,这似乎给了胡社光不少灵感。
如果我们的眼光再回望得远一些,会发现胡社光20多年的服装设计中,都有一抹隐约可见的蒙古族元素。15日下午,在接受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专访时,胡社光说今年10月,他会将这一元素放大——在米兰国际时装周发布一场主题为“马背精神”的时装秀。
张馨予亮相戛纳红毯,被网友戏称“穿着东北大棉袄”
3月25日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捧红了79岁的型男王德顺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的红绿大棉袄
胡社光16岁离家闯荡荷兰
“东北大棉袄”系列其实只是善于在T台上制造话题的胡社光,在日常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段。对于胡社光,大棉袄意味着母亲、姥姥、姥爷与童年时期不可磨灭的关于亲情的记忆。
1974年,胡社光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随父母搬到了呼和浩特。童年记忆里的呼和浩特,胡社光至今珍藏心底。
1990年,胡社光16岁,从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因为热爱美术,迷恋梵高,他带着50元美金和自己的梦想,只身去往他向往的天堂——荷兰,一段励志旅程就此开启。
少年的内心热血沸腾,然而跨出国门才发现,梦想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胡社光告诉新华网记者,他和那个年代很多出国求学的年轻人一样,为了挣钱,到餐馆打零工,每天洗碗打杂连轴干,动辄被打骂,吃苦还受辱,吃住在餐厅,半年时间没出过餐厅的大门。
和赚钱一样,学习也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在餐馆,胡社光每天早早干完活,挤出时间学习荷兰语,半年背会了荷兰字典。
从不懂荷兰语,到“荷兰通”,有了语言沟通能力,加之热情勤快,胡社光不久从后台打杂工被“提拔”到前台做服务生。这犹如在黑暗的小屋中,为胡社光打开了一扇透亮的窗户。他借机和就餐顾客沟通,很快找出一条考学之路。
胡社光开始白天打零工,夜晚复习,最终被3所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攻读设计专业。面对昂贵的学费和房租,他在离校很远的郊区租房住,每天坐4个小时火车去上学。课余时间在餐厅、超市、酒吧打了3份工,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忙起来还曾在汽车站过夜,甚至睡在街头。
胡社光格外珍惜辛苦换来的大学课堂,学习中他很快领悟到国内和国外服装设计理念的差异——国内讲究服装实用性,而国外更突出设计理念和灵感。大二时,胡社光成立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室,将中西服装设计理念合二为一,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挖掘灵感,自己掏钱购买服饰材料,短时间内制作了大量突破常规理念的时装秀,在刷爆众人眼球的同时,成功将自己创立的服装品牌“Hu”推向了市场。
就此,胡社光开始成就一段格式标准的励志故事——从事服装设计近20多年,已经拥有6个高档服装定制品牌,在欧洲各国时装界享有声誉;是荷兰皇室的御用晚装礼服设计师,曾为荷兰女王设计礼服;担任多届世界小姐、欧洲华裔小姐评委、艺术指导……
2012年3月,胡社光带着“很有意思”的“逆·反”时装秀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开始了他的寻找东方精神之旅。
参与“东北大棉袄show”的胡社光
民族和家乡是胡社光的根和起源(前排左一为胡社光)
成长在内蒙古,草原人民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为胡社光的服装注入了一股隐约可见的霸气。“我爱我的民族和家乡,那是我的根和起源,我的作品是人生经历的表现体,自然会有这一部分的体现。”他说,不管走到哪儿,都会以自己是中国人、是内蒙古人而自居。回国3年,他一直使用呼和浩特的手机号。
16岁离开家,10多年后首次归来,胡社光已经有了衣锦还乡的意味。那一次,胡社光希望能在家乡寻找一批模特。直到现在,胡社光在世界各地的秀场上,大部分模特都是自己挑选的“老乡”。
乡情太浓,2012年回国后再回家乡,巨大的变化令胡社光无力招架。他缺席了这个城市发展最快的时间段,再也找不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路了。他试图寻找儿时的伙伴,拼凑那些记忆……少年离乡,之后又加入荷兰国籍,胡社光总觉得自己缺失一份家的归属。小时候,胡社光和妈妈到通辽的姥姥家,一家人睡在土炕上,那种浓浓的感情似乎离开他已经太久了。
3年来,胡社光平均每隔两周就会回一趟呼和浩特,看望父母老友,吃顿“呼和浩特口味”的羊肉,打理自己在呼和浩特的工作室……如此频繁的“归来”,对于家乡堆积了近20年的陌生感,终于慢慢化解。
“蒙古族”是胡社光与生俱来的标签,自己骨子里的民族属性,一直指引着他的行动。
2012年10月,刚刚回国,胡社光就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举行“胡社光的东方·风”时装发布会,展示了28套极具创意的蒙古族服饰。此次与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质量监督局标准化院的合作,将民族文化和时尚融合,推向世界舞台。但彼时的胡社光名头不响,那场时装发布会并没有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力。而在今天,各大媒体记者为采访这位设计师而做功课时,才开始用各种搜索引擎寻找出当时那场民族风颇浓的时装秀。
2013年6月,胡社光又在北京为内蒙古阿拉善羊绒定制了一场专场时装秀,为内蒙古的软黄金赢得不少人气。这对胡社光来说,是一场浸满乡情的“贴本”时装秀。
最近,胡社光受邀担任了中国梦·梦回天堂草原“呼伦贝尔之星”全民风采选拔大赛的评委。
在这场大赛中,胡社光成为一个8岁蒙古族小女孩的铁杆粉丝,她天生的灵气让胡社光叹服。“我希望能把她带到北京,加入我的‘马背精神’时装发布。”
“马背精神”是胡社光“东北大棉袄”完结后最重要的设计主题。他要通过这一主题,将蒙古族爷们儿骨子里的精神展现给全世界。马鞍等元素,都是他设计的灵感来源,可能也会体现在时装上。
当服装设计开始承载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服装已经不是设计主体,理念才是。胡社光计划,这场秀要在10月份的米兰时装周首发。时装模特,依然会是他挑选的蒙古族爷们儿。
2012年,胡社光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展示了28套极具创意的蒙古族服饰
对中式丝绸情有独钟的荷兰女王娅特丽克丝
在胡社光的众多荣耀中,“荷兰皇室御用晚装礼服设计师”这个身份分外引人注目。为荷兰女王娅特丽克丝定制服装十几年,胡社光至今仍与荷兰王室、政府保持亲密关系,而他与女王之间的故事也颇有传奇色彩。
女王最初注意到他的设计是在海牙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彼时荷兰排斥服装设计师,把他们从艺术家的领域分割出去,胡社光偏偏想证明服装的艺术性,在博物馆办了一场私人艺术展。他做了一个红色系列,衣服挂在天花板上,高高悬垂。没有模特,也不能试穿,从下抬头往上看,能看到衣服里衬上写着很多故事。
博物馆请女王给艺术展剪彩,胡社光隔着保镖跟女王握手。70岁的女王喜欢这些夸张的红裙子。
“然后我们俩就‘好上了’。”他曾打趣道,“你把这个人的心抓住了,知道她穿什么衣服好,陪她聊天,这个人一辈子都跟着你。”
皇室服装在用料、风格款式上一向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如何在规定条件下设计出时尚感,同时保持高贵的气场,这对任何一个设计师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虽然对服装的要求很严格,但私下里,荷兰皇室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平易近人。“女王殿下和蔼可亲,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我们就是朋友,很自然,很亲切。 ”
为女王订制礼服让胡社光声名鹊起,并荣获多项荷兰国家级设计大奖。2010年,受荷兰政府委托,胡社光带领自己的时尚团队,代表荷兰参加了上海世博会。
回国的几年里,胡社光在国内举办的时装展,每一次都能因奇特诡异的风格和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在业内引起轰动。
浑身是刺的“刺”系列
2013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胡社光以“刺”为主题的秀惊艳众人,旨在“刺痛麻木生活,重新寻找梦想”。
在2014年万圣节举办的“和源·胡社光”时装展上,胡社光融合了均瑶的东方古典瓷器以及西方万圣节的元素,在诡异的“非人”扮相上,搭配柔和又碎片化的钧瓷纹理绵羊皮时装,显得诡异又夸张。整场走秀模特造型与妆容之夸张,给台下观众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
万圣节扮相搭配瓷器概念服装的“窑”系列
不喜欢他风格的人说,胡社光设计的衣服根本不是给人穿的。“谁说要给人穿了?”他反问,“我做了20年给人穿的衣服,才能做出今天天马行空的东西。”
在另一个时装展“Dark side 逆·反之防毒面具秀”上,他让模特穿上了装满铆钉和倒刺的哥特摇滚,并带上了防毒面具,头顶纯黑色乱发,营造出一种神秘又阴郁的现场感。
哥特防毒面具show
作为设计师,胡社光已经过了在意别人评价的阶段,却仍保留证明、展示自己的欲望。“我每次跟别人说我是个神经病,大家都说设计师不神经病怎么是设计师?其实做这么多年设计师,唯一想做的就是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外面对我什么评价都有,我自己评价我就是个神经病,应该这样说。”今年13岁的女儿,是胡社光的贴心崇拜者。不论外界的评价如何,女儿永远都以爸爸为荣。
“我做服装20多年,很美的服装已经做了很久很久了,现在选择去做时装周,是因为我想做一些有设计理念,有故事情节的设计。”胡社光的每个服装系列,都是这三年他在国内的感受和经历,“东北大棉袄”也好,“防毒面具”也好,都是他用一个在国外生活20多年的中国人的眼睛去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胡社光希望能抓到文化的灵魂所在,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用时尚的手法演绎出来。“大家都觉得服装就只是穿在身上的,但对我来说服装是一种行为艺术。”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 上一篇: 【蒙古设计师作品】这样的马蹄鞋,你想拥有吗?
- 下一篇: 扎鲁特蒙古族传统装饰 (蒙古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