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读完了《铁血蒙元》,我在想一个问题,伟人的诞生和历史的潮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按我所学,应该是历史的大趋势和英雄的小趋势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历史的火山即将喷发时,某个英雄是TNT炸药,成了火山喷发的直接诱发者。

 

按照这个思维推理,没有希特勒,德国也会出现纳粹发动二战,没有毛泽东中国也会出现个红太阳,没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历史也会这样走下去,世界还会是这个世界。这么推论,也就是说人类发展像一列轨道上的列车,它已经注定了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只是快慢问题。而伟人是由时势创造的,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实是无足轻重的,你相信这种观点吗?

 

当然,另一种观点就是英雄足以强大到改变世界,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横空出世,他和他的子孙打破现有世界格局,让世界换了一种方式运行。也就是说,世界列车本来是要始向广州的,结果被成吉思汗顽皮的搬动岔道,从此驶向了兰州。这样的话,历史上的伟人都成了搬岔工,列车就这样时刻在改变着方向。也许不单是伟人在驾驶列车,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只是力量有强弱,影响有大小而已,你相信这种观点吗?

 

这么一想,人又要分裂了。因果这个东西到底虚不虚?如果因果不虚,那成吉思汗的出生是注定的、统一蒙古是注定的、东征西伐也是注定的,那这世界还有啥好玩的,都是注定的了。就连我现在思考成吉思汗也是注定的。如果不是注定的,又哪里来的因果?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就很扯淡,它是一种跨时空、跨情境的偷梁换柱评论。仲尼没出生的时候,当时的人不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长夜。就好像现在的我们,不会因为另一个伟人没出生,而说自己生活在长夜一样。尽管未来的文明会高度发达、科技会高度发达,那又如何?按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说法,历史整个都是黑夜。同理,我们还可以感慨,天不生爱迪生,万古如长夜。可那个时代的人如果能发言,他会说这话很扯淡,我们那会儿有煤油灯,照得也很亮,而且比蜡烛亮,他们已经很满足了,从不会有长夜感。

 

言归正传,不管成吉思汗是注定的,还是随机的。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在世界历史的影响力,是震撼世人的。易中天老师用薄薄的一本书,概略而又精准的描绘了他眼中的蒙古和元朝。

 

阅读这本书,心头始终像用铁丝坠着几斤生铁,一拽一拽纠心的疼。不到200页的书,不到200年的历史,充斥着无尽的血腥屠戮,时而是一座一座的城池,时而是一个一个的民族,如收割机进入麦田一般,一片片鲜活的生命瞬间沉寂,涌出的是满城的鲜血。

 

为什么后世之人会如此歌颂那些开疆拓土、杀戮征伐的君主呢?我想,大概是受害人都已经死去了,歌颂者不是受益者即是未来的受益者吧!只要不杀我,逝去万千人又如何,对受难者该表示难过的我已经表示了,对杀戮者的勇猛和智慧表示崇拜和敬仰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也许是真实的人性吧。君不见,那动物里最凶残的一个,不也是最受敬畏的一个吗?人类的事情,什么时候想不通了,直接打回原型想想野兽,自然会有所启悟。

 


换一个视角,杀戮者应该被怨恨吗?这个问题好像不值得一问,可事实上又不得不问。人世间的事,说白了就一个立场问题。你站在老虎的立场,一切羊都是该吃的,连逃跑都是罪过,而猎人都是残暴的,全都该灭绝。成吉思汗远征时,疼爱的一个孙子战死,他亲自率人攻下城池,下令屠城,斩尽杀绝不留一个活物,从此之后任何人不得在这“该死的城市”居住。敌人都是该杀的,自己的亲人是不该杀的,被杀了后果就很严重。《三国演义》里,英明神武的关羽死后,英魂不散,怨恨难平,游走着高喊“还我头来”,被老道诘问“你向吕蒙索要人头,那被你杀死的文丑、颜良、六将等人的头又该向谁要呢?”这才醒悟离去。可见,换位思考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学者认为疯狂的屠杀其实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杀一儆百。也有人认为,造成暴行的原因与其说是残忍,不如说是无知。

 

当你的眼里,羊不是涮羊肉就是羊肉串,鸡不是肯德鸡就是香酥鸡时,就不会觉得杀羊杀鸡、吃羊吃鸡是一种罪过,也不会有什么良知泯灭的感觉。在蒙古人眼里,或者说是游牧民族眼里,农耕的汉人不是人,甚至连一匹马都不如。基于这样的认识,杀了又有什么值得惋惜呢?

 

铁木真在草原文明下长大,可以说是一介武夫,没什么文化。他能够一统蒙古,成就大业,自有其过人之处。书中点滴处有所体现,有几个事令我印象深刻:

 


1、新婚妻子被敌人掠走,夺回后却已有身孕。他没有纠结,把生下的男孩命名为术赤并视如己出。我以为,仅这份胸怀就可称贤,比那些读了一辈子书,却冥顽不化咬着血脉血源关系、高举贞洁牌坊的老学究们不知胜出多少筹。别说过去,这境界即使放在当下,也没几个人能做到。想起《凛冽的寒冬》讲述二战时苏联士兵攻进德国,到处强奸德国妇女,一家人里母亲、女儿无一幸免,这个不满20岁的姑娘被轮奸后怀孕,生下孩子后与爱人精心抚养。

 

2、铁木真成长过程中,投奔过父亲的“安达”弘吉勒酋长、并拜为义父,也与自幼一起长大的札木合结为“安达”,后来这二人均成为仇敌,他差点被义父杀死。在最危险的时候,他的追随者只剩十九个,他舀起浑浊的河水指天发誓:如果我能渡过难关,成就大业,一定与诸位同甘共苦。这就是铁木真起家的十九人班底。而这十九人来自不同部落,有契丹人、畏兀儿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也有佛教徒、萨满教徒、基督徒、穆斯林。那时铁木真悟出一条道理:真正值得依靠的,是那些自主选择追随他个人的那可儿(宣誓效忠的臣仆)。了不起啊!当年铁木真在战争的血雨腥风和生死考验中,懂得了什么叫“五湖四海”?这是每一名统帅应有的觉悟和境界,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

 

3、铁木真称汗后,实施了蒙古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改革。他将蒙古部落变为帝国,作者介绍了之间的区别:“部落只有松散的联盟,帝国却需要绝对的忠诚。更重要的是,这种忠诚还只能属于一个人,那就是蒙古人民的最高领袖。”每一个帝国兴起的背后,都伴随着最彻底最先进的改革,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成吉思汗变部落为千户,部落是划地盘,千户是划人口。按照作者形象的表述:“他把全国变成兵团,组建成95个师。”而且,他还组建了一支绝对忠诚的护卫军,人数达上万,每个人的级别都比千户长要高。也就是说,95个师长是少将的话,那万名户卫军则是中将。“成吉思汗让所有人都知道,保卫最高领袖比什么都重要。”

 

所有的新老蒙古人无论之前叫什么,都被成吉思汗当作螺丝钉和火箭炮组装成一台战争机器,而且可以快速移动,纵横驰骋。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争战中病逝,临死的遗言交代的是如何攻打大金。

“一代天骄”,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辉煌了一个民族,颠覆了一个世界。

 

(此书存在两处谬误,开篇写成吉思汗逝世于1227年8月25日,后面有2处却又说大汗死于7月)

 

成吉思汗逝去后,他的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追随着他的脚步,与其三个兄弟术赤、察合台、托雷率领蒙古铁骑,开启了马匹驰骋极限地无尽征伐,一个个文明被毁,一座座城池被屠,有的民族人种几尽灭绝,彻底让世人明白了战争机器的威力。


欧洲各国将蒙古人解释为上帝用来惩罚世人和预告末日的工具,并称之为“上帝之鞭”。

 

窝阔台汗死后,其儿子贵由无力继承大业,由托雷的儿子蒙哥继承汗位,并派其兄弟忽必烈征伐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苟延残喘、摇摇欲坠。蒙哥死后,忽必烈攻下大宋,建立元朝。此时,大蒙古把欧亚大陆撕裂开来的同时,也分成了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以及忽必烈统治的原蒙古本部及中华大地五大板块。

 

这里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大元是蒙古帝国,还是中华帝国?或者说,是蒙古帝国变成了中华帝国,还是中华帝国变成了蒙古帝国?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元朝统治的98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通过阅读,我归纳为“四大”:

 

1、大版图。中国的版图是元代确定下来的,不但东北和云贵成为中国省份,吐蕃和澎湖也纳入进来。由此,中国疆域从两汉的“哑铃”变成了“秋海棠”或“雄鸡”。

 

2、大运河。大运河是隋炀帝所开,忽必烈对运河的河道进行了调整,由洛阳连接的渠道被废,改由徐州直接北上天津。定都北京,改道运河,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也发生了迁移。

 

3、大中华。“元,一个王朝,多个民族。”蒙古人到后来本身就是多民族混血,他们对各民族比较包容,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不会横加干预。正所谓“多语兼用,诸教并崇,各从本俗”。只是把人分了四个级别,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4、大元曲。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能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真不知道它是怎样在这个不重视文化的朝代诞生的。竟然是因为“九儒十丐”排位,把士大夫知识精英这个阶层挤到了劳苦大众身边,文化艺术一连接苦难和民众,便蓬勃滋长出了元曲和杂剧这类伟大的作品。历史真可笑,但也挺可靠。

 

我事事村(愚),

他般般丑。

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

则为他丑心儿真,

博得我村情儿厚。

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

只除天上有。

 

成吉思汗的横空出世,蒙古帝国的勃然崛起,开启了新的时代。他们打破了旧的格局和秩序,同时又把新的建立起来。新格局的秩序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或者说是有世界的,也有中国的。(这是对上面提出问题的答案吧)

 

杀戮为什么?也许自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不懂。


文明是什么?也许自有他的定义,我也不很懂。


但我想到的是,如果哪一天人们不再只为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哭泣,还会为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哭泣,那时人类也许就慢慢学会了和平。


也许这样就能减少杀戮,也许这样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的文明。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