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实现了中国在历史上最大范围的统一,其遗存的带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家具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游牧先民到草原部落,从乞颜部统一草原到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元朝政权,直到与中原大地各民族交融团结发展至今,蒙古族已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下形成了独特完整的民族特色文化体系。

近年来蒙古族传统文化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已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开展了相关研究,并不惜重金从国内购买蒙古族传统工艺品进行收藏,有不少蒙古族传统工艺和美术品流失海外。国内对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及文化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但大多集中于服饰、曲艺、语言等方面,作为蒙古族生活中主要用具的传统家具尚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蒙古族工艺美术研究团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在对蒙古族传统家具及其装饰纹样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进而确立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概念和地位。

本文论点建立在蒙古族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基础之上,拟从蒙古族传统家具的重要结构特征之一—“折叠结构”着手,通过实例分析,将折叠结构分为“折叠坐具、折叠卧具、折叠生活用具”三类进行研究,深入解读折叠结构与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关系。

2蒙古族传统家具中的折叠坐具

蒙古族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是逐水草而居。在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每年的迁徙是必然进行的,为了迁徙的方便,需要将蒙古包内使用的部分家具及日常用品通过折叠缩小其体积,以便于迁徙携带,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蒙古族传统家具应具有可折叠的特性。

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生活中仍然使用的一件家具有不被人们了解的重要性,这件家具甚至曾经影响了中原传统的起居方式,使中国人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这件极具历史价值的家具就是—“马扎”。

马扎在古代称为“胡床”。胡床是游牧民族的一种古老坐具,东汉末年,可折叠的胡床已传入中原,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间,用于战争和行猎,但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这件折叠坐具对中原生活方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隋唐时,中原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逐步改为垂足而坐,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高型折叠坐具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北齐《校书图》中记载的胡床,是我们所见最早的胡床形象(见图1)。敦煌257窟的北魏壁画中有二人并排坐在双人胡床上(见图2)的画面。其坐面长度有如长凳,腿部是与单人胡床相同的折叠结构。

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在后代文人的推崇下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在其上加上扶手和靠背,又经过无数工匠的美化,发展成为后来的经典坐具—“交椅”。交椅在中国家具文化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它是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产生的经典家具。或许创造马扎的先人不会想到,这件小小的家具竟然会演变为象征至高地位的坐具,交椅甚至创造了中华古典家具的最高拍卖价格,这个辉煌的记录至今在家具拍卖史上未被打破。

关于交椅和蒙古族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历史考古遗迹中得到答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羊群庙二号祭祀遗址石雕是一位元朝官员端坐在交椅上的景象(见图3),这件石雕文物很好地印证了历史上蒙古族执掌政权时期交椅在家具中所处的地位。“乌海·蒙古族家居博物馆”将这尊石雕的复制品置于馆内一号展厅的一号通柜内作展示,根据这样的陈列方式,可见交椅在当代蒙古族传统家居文化中所受的尊崇和这尊石人椅雕像蕴含的历史价值。

3蒙古族传统家具中的折叠卧具

折叠结构在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中体现在诸多方面,在就寝起居的家具中也有这样的精美案例。在蒙古包内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床榻是日常起居的重要家具。床榻通常较矮,高约20cm左右,床榻后部一般由几块木板(一般为3块或5块)围合形成具有靠背功能的结构(见图4)。床榻后几块围合的木板是相互连接并可以活动折叠的,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保证围板依据床榻的后沿弧度和蒙古包哈那墙的弧度形成紧密的贴合。这样的功能要求围板的相互连接要有一定的调整余地,这种活动榫卯的连接方式一方面确保了围板在使用时角度调整的便捷性(见图5、图6),另一方面在搬迁时围板通过折叠易于拆装。在就寝时使用的木枕是另一种可折叠卧具(见图7)。图中的可折叠木结构由一块整木雕成,使用时打开,折叠后可减少收纳空间,此用具相传是枕头,也可做凳子使用。

4蒙古族传统家具中的折叠生活用家具

在传统蒙古包内的有限空间里,家具不仅要满足日常生活使用,同时要兼具节约空间、方便迁徙携带这三项功能。著名作家郭雨桥先生在《细说蒙古包》中记录的“折叠碗柜”(见图8)是具有折叠功能的生活用具。

该家具通过精妙的设计构思,同时满足了以上三方面的使用要求,该案例是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具有折叠结构思想的一个精彩样本,体现了蒙古族工匠源于生活的家具设计思想。

梳妆打扮是各民族女性在日常起居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自然也有专为梳妆服务的家具,折叠结构也同样出现在了该类家具上。现藏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马文化博物馆”中的“可折叠镜台”是一件精彩实物样本(见图9)。博物馆对该家具展品的描述为“书桌”,但根据尺寸、结构和故宫博物院中相同型家具的参考图样,我们判断其功能应为梳妆用镜台。

具有折叠结构的生活用具也出现在蒙古族传统生活的其他方面。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庞大伟先生收藏的“折叠棋桌”也是此类家具的精彩案例(见图10)。该棋桌的桌面具有可折叠结构,在使用时将其展开,通过折叠闭合后可以减少收纳空间。据庞教授介绍,这件实物的制作年代约为晚清,实物样本上除了精妙的折叠结构,还清晰可见彩绘的蒙古象棋的棋盘底纹,这样精彩的案例反应了当时工匠在制作和彩绘方面的高超技艺。

根据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考证,这样的娱乐用具一般为王公贵族府邸所有,是清时上层社会的生活用品。

在王公贵族宽裕的府邸空间中完全可容纳大型的、固定结构的棋桌,但由于其传统生活方式和游牧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完全接受并习惯了折叠结构时时处处在生活中的出现,所以这样的折叠娱乐用具会产生并有幸保存至今。

5结语

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展示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折叠结构,对该结构进行了分类研究,剖析了其形成原因,是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折叠结构的首次专题研究。

本文揭示了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与蒙古族传统家具折叠结构的关系。折叠结构产生于游牧生活方式,同时,游牧生活方式又影响了折叠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对折叠结构的影响、居住空间对折叠结构的影响、居所形式对折叠结构的影响等。

在对蒙古族家具的研究历程中,关于结构的研究一直被忽视,其中没有实物样本及数据作为佐证材料是困扰该类研究课题深入的主要原因之一。蒙古民族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古族传统家具蕴含的价值远不止折叠结构这一方面,在制作工艺方面、彩绘方面等还有更多的文化价值有待探索。

有大量实物样本的依托,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其他结构特征研究会逐步深入展开,专题的研究成果也将不断呈现,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蒙古族传统家具所蕴含的艺术和文化。旨在通过这样的基础研究,深入解读蒙古族家具的结构特征,全面揭示蒙古族传统家具蕴含的历史信息,激发人们对蒙古族传统家具文化的多方面深入研究。希望这样的研究能引起社会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关注,也希望该研究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作出有益的补充。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