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喀喇沁左翼旗现状

喀喇沁蒙古族是距离北京最近蒙古族部落,也是比较早进入农耕的蒙古族部落,由于较早接受现代文明,历史上曾经人才辈出。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也由于最接近汉族地区,接受汉文化较多,现在民族传统和民族语言文化保存不多。能够说流利蒙古语的人只限于今天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部分村屯的中老年人还有建建昌县部分村屯的老年人。

     原喀喇沁左翼旗旧地包括今天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昌县和凌源市。

    历史沿革

    1635年,后金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统辖归附的蒙古各部,开始在一些蒙古部落划定地界,清查人口,按照满八旗的形式组织形式立规建旗。原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的残余壮丁共16953名,喀喇沁部领主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万丹伟征、色棱,领5286人为一旗。土默特右翼首领鄂木布楚唬尔,领1826人为一旗。土默特左翼善巴领2010人一旗。其余9371名壮丁被划到蒙古八旗,彻底脱离了原来的喀喇沁部。

  1635年后金首次编封的喀喇沁旗,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扎萨克旗。扎萨克旗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636年清朝建立时成制的。据《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固鲁思奇布是在崇德元年受封固山贝子,被赐多罗杜棱号的,这才真正标志着喀喇沁扎萨克旗的建立。

    喀喇沁部后来分为三个旗,固鲁思奇布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右旗。色棱在1648年被封为镇国公,他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左旗。万丹伟征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传至1705年到其曾孙格哷尔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为首任扎萨克。这样,喀喇沁部先后被清王朝编成了3个扎萨克旗。

    土默特左旗的扎萨克善巴与喀喇沁三旗同祖,姓“乌梁罕”,而土默特右旗的扎萨克鄂木布楚琥尔则是土默特阿勒坦汗后裔,姓“孛儿只斤”,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喀喇沁右、中、左三旗加上土默特左、右二旗,组成了清朝时期的卓索图盟。

    清朝期间,朝廷划定的喀喇沁部游牧地界为:“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蒙古部落。

   喀喇沁部是与清朝皇室联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落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朝皇家与喀喇沁通婚共114次,其中下嫁到该部的皇家女有93人,娶喀喇沁之女的21人。这一情况表明,喀喇沁部三个旗的扎萨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与清朝皇室结亲。在这里尤以清康熙皇帝将其第五女端静公主下嫁到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扎什之子噶尔藏为之最。扎什为儿子迎娶公主特意修建了端静公主府,现在这座端静公主府又称公爷府,至今犹存。在清廷中引人注目的喀喇沁额驸是喀喇沁左旗的僧衰扎布祖孙三代。僧衰扎布是色棱曾孙,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迎娶康熙皇帝的孙女,乾隆二年升为理藩院外侍郎。僧衰扎布的两个儿子瑚图灵阿、扎拉丰阿也都成为皇家额驸。嘉庆以后至清末,喀喇沁右旗固鲁思齐布的后裔成为喀喇沁部较有影响的皇家额附,其六世孙曼朱巴咱尔于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娶定郡王绵恩长女,官至御前行走。他的后人色伯克多尔济、旺都特那木济勒等都娶皇家女,而且他们在清廷中都是很高品级的官员。尤其贡桑诺尔布,无论对于清廷还是蒙古各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起过重要的作用。

     喀喇沁左翼旗是喀喇沁三旗中,行政区域变化最大的旗。

    置喀喇沁左翼旗时,治所初在官大海,后迁至南公营子。
  清朝乾隆三年(1738),在旗境内置塔子沟厅。
  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开始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
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
  民国三年(1914年)将建昌县又改为凌源县。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分设凌南县。
  1937年凌源、凌南二县合并为建昌县。
  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1946年,,凌源县,建昌县,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成立,原喀喇沁左翼旗从此彻底分为三个部分。

  1949年,喀左旗政府由南公营子迁至大城子。
  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现在居住在境内的蒙古人,主要是明代先后到来的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土
默特部和清代汉人“随旗”(俗称汉人加入蒙古籍或满族籍)的蒙古人后裔,其
中宝姓、鲍姓、白姓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乌姓为兀良哈部者勒篾的后裔。
    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誉为“四杰”之一的爱将济拉玛(者勒蔑)为喀喇沁部
始祖,1635年起置喀喇沁左翼旗长达300年之久。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蒙古族叙事长诗《格
萨尔王传》、《江格尔》齐名。
    喀左乌梁海氏家谱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族谱。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现状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的丘陵地区,总面积2237.86平方公里。全县有10个镇,11个乡,1个农场,1个街道办事处,共190个行政村。据2008年统计,喀左县总人口数为426400人,其中汉族人口为332872人,占人口总数的78%,少数民族人口为93528人(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21·9%。全县蒙古族人口为90755人,占人口总数的21·3%。

    全县有10个蒙古族聚居乡镇(场)、41个蒙古族聚居村。蒙汉杂居的有6镇4乡总人口为21045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40900人,占杂居总人口的19·4%;汉族人口为169558人,占杂居总人口的80·6%。

    喀左县蒙古语人口主要聚居在这十个乡镇中,十乡镇蒙古族人口中蒙古语使用者为14420人(包括可以听懂不会说的)占杂居乡镇蒙古族人口的35·3%,占全县蒙古族总人口的15·9%。①统计表明,喀左县蒙汉杂居区6个镇的蒙古语使用者比例达到杂居区蒙古族人口的35%(平均数),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主要蒙古族聚居乡镇介绍

一、南哨街道

    位于喀左县城南7公里处,南哨街道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辖山咀、五道营子、柏沟、梁家营子、化金沟、白音爱里、南窑7个村、47个村民组、4525 户、13412口人。其中少数民族村4个,其中蒙古族6640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镇。。二、老爷庙镇

    是喀左县东部中心乡镇,是喀左县东部集文化、政治、交通、商贸为一体的少数民族镇,全镇区域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288亩,水浇地15000亩,蔬菜保护地面积5000亩。全镇辖10个行政村,117个居民组,6244户,23434口人,其中蒙古族4018人,回族1112人。
三、大城子镇

    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部大凌河的西岸,是喀左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总面积129,628亩,其中耕地面积19,083亩,林地面积36,332亩。合乡并镇后全镇辖10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办事处、8个社区。全镇总人口61,526人,其中农业人口19,663人,农业劳动力9,160人,非农业人口41,312人,其中少数民族约40%左右。

四、官大海农场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3.2公里,西与凌源市乌兰白乡为邻,南与坤都营子乡隔榆河相望,东和北与六官营子镇接壤。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四个分场,12个作业组,共有1026户,农业性质户数856户,农业人口3244口人,非农业人口255,蒙古族人口占67%。   

五、坤都营子乡

    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部,东邻南哨镇、大城子镇,西接凌源市乌兰白乡、四官营子乡,南与平房子镇相连,北与国营官大海农产一河之隔,辖区总面积67.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07亩,共有8个行政村,46个村民组。共有3205户,11846人,以汉蒙两民族杂居为主,蒙古人口1398人,其他民族26人,乡政府驻地坤都营子村。

六、 老爷庙镇

    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288亩,辖10个行政村,117个村民组,总人口22277人,是一个蒙、汉、回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乡镇。镇内交通便捷,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紫砂土、油母页岩、石灰石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县前列。
七、草场乡

    位于大凌河东岸,喀左县城15公里处。全乡总面积82170亩,其中山林面积5145亩,耕地面积17176亩。乡政府下辖6个行政村,33个村民组,全乡总户数2411户,8664口人,其中蒙古族人口5000人,是个蒙汉杂居的民族乡。

八、东哨乡

    位于喀左县城东部10.8公里处,东经119°51′,北纬40°94′之间,西部与县城接壤,其中吉利玍村纳入县城规划区内,南部分别与老爷庙镇、草场乡为邻,东与羊角沟乡相连,乡域面积82.6平方公里,辖区9个行政村,72个村民组,分别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群众,总人口16,338人,为民族乡镇

九、山嘴子镇

    位于喀左县西南部45公里处,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区有金杖子、山嘴子、道虎沟、鲤莲杖子、河南、黄家店、海岛营子、炕杖子8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 6185户,总人口2.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6万人。汉族19883口人,蒙古族2741口人,回族51口人。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最后两后基地 

特色蒙古族村寨白音爱里村

    南哨街道白音爱里位于喀左县县政府所在地南郊,辖区总面积9818亩,其中耕地面积1956亩,全村共有415户,1458口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25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6%。该村民风淳朴,民族气息浓厚,目前能够精通蒙古族语言的人口228人,占全村总口的16%,能够听懂但不会讲蒙古族语言的人口384人,占全村总口的26%,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从这个蒙古族特色村寨的蒙古语言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全县蒙古语的现状,已经到了濒危边缘,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也许会为濒危的喀喇沁蒙古语带来希望)

    白音爱里,汉语为幸福的村庄,这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多年来,白音爱里村积极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先后建设了400平方米民族语言生态保护基地和90平方米蒙文图书阅览室。民族语言广播站点,每天早、午、晚定时向村民播放蒙语日常会话和生活常识,成为蒙古族传承民族语言的主阵地。

    东蒙民间故事在白音爱里村广为流传,张立勇、白瑞芹两位民间故事传承人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为孩子们讲述关于蒙古族历史的传奇故事,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让东蒙

   2009年4月白音爱里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音爱里村被朝阳市确定为“蒙古族生态语言文化保护基地”,喀左县授予 “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基地”。

    海清平房是白音爱里村独具民族特色的古老建筑。因它的外形酷似一座马鞍,有如海清展翅,故名海清平房。这是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游牧生活,融合了满、汉等民族特点设计建造的特色建筑。该房屋建筑风格独特,既秉承了游牧文化风格,有体现了农耕文化特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村现有住宅房屋415栋,其中海清平房307栋。村委会将要对海清平房进行分期分批修缮,从而使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

    2009年,国家民委、财政部在全国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试点”工作,白音爱里村作为全省少数民族聚居村的代表,被省民委、省财政厅列为全省首批三个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建设蒙古族历史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与村东西主干道一体,两侧墙体共4000延长米,进行了统一修缮,形成错落有致、特色明显的建筑风格。墙体绘有蒙古族历史、风俗、体育、文化等风情图片,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年内将完成村部以西至一组两侧墙体的改造及彩绘。

    蒙古族风情园和敖包文化园是白音爱里又一彰显民族特色的建筑。敖包文化园依托天然景观“好汉桩”,依山傍水而建,现有敖包7座,其中主敖包直径13米,高9米。蒙古族风情园内建有蒙古包5个,与敖包遥相呼应,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游人流连往返。  

    特色蒙古族村寨官大海农场东官村

    东官村地处喀左县城西部距县城13.2公里,南临榆河(大凌河西支),西邻凌源乌兰白乡,东和北与六官营子镇接壤。全村现有3个村民组,共有276户,1088口人。村民全部饮用深井水,南临榆河,水资源较丰富。

    全村现有农户276户,1088人,其中87%为蒙古族原始居民,而且,这里是整个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语言传承最好的村庄,大部分村民生活中还在使用蒙古语,70%以上的蒙古族居住在既秉承蒙古族传统风格又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海青平房”。

     一年一度的官大海农场那达慕也在这里六举行,民族风情比较浓郁。

      旧喀喇沁左翼旗王爷府曾经是蒙古地区最大王府之一,当年王府占地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可惜在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