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的拜怀德老先生,虽七十有三,耄耋之人,但却壮心不已,竭力弄清家之源脉,2017年末在国内省市级自媒体撰文,介绍“拜姓”家族。文章的起头老先生说:日月是一辆无情的掩埋机,一个民族,一个村落,如不竖起醒目的标杆,即便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也会零落于荒烟衰草之间,被无情地淹没。
文章涉及原创,故小编将拜老先生撰文信息节选,并引用老先生于2006年的一篇文章,供读者鉴赏。
陕西大荔县有个拜家村,人口5000多,占地12000余亩,六百多年来一直在这里生养繁息,繁荣了这一方水土,丰富了这一方文化。“拜”姓在百家姓上没有,即使被拓展后的汉民族姓氏上也找不见踪影,这一鲜为人知的姓氏究竟源流在哪里?他们民族的原貌是什么?周围邻村乡邻们不知底细,即便是本村大部分“拜”姓自家人也含糊其辞,茫然说不出根基。
拜——一个罕见姓氏的历史
在我成此文之前幸见拜氏二十三世族长拜世孝(字谟堂),老先生于民国九年殚精竭虑形成一部《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兴平村高阳里拜八家》洋洋一册,文字隽秀,语意脱凡,记载了我一世至二十七世的衍传脉络,其中谱序、例仁、例义、世繇、世系、世传、外传、谱训为谱八条成集于道光八年,推算已有177年历史,说明在二十或二十一世祖时就有续谱立传的好习惯,然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各种原因少有人问津此项事业,致使家史中细节模糊,人情也因之淡化,深感遗憾。而留下来的这本谱集已是家族中最为珍贵的孤本,具有重要的价值,定当善为保存。
八世祖笃麟明初由平江隐居现村庄,历经明朝276年,清朝267年,民国3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6年,共计637年,以个人之拙见,六百余年的流传,远年延时移代,家族分化绝非几家可以容纳,而枝枝节节都能说得清楚也绝非一件易事,譬如渭南孝义周围就有从村中迁出的一些拜姓人家,陕南商洛地区山阳县有一个叫“中村”的大部分村民属我拜姓家族,宁夏泾源县有一批拜姓人家是清同治年间迁徙去,后来入了回族,村名也叫“拜家”。河南洛阳十几村李姓人家,从木从子为姓,奉木华黎为祖。江苏泰州有拜住长子传衍的同族拜姓人家,村名“拜官村”等等。而椒虽分百枝不论在那个枝上成长,瓜绵原同一体。共和国成立后有族中之领袖者或文化之蕴深者都先后积极完善和续写家谱,但因种种原因,终未见整版面世。(洛阳和泰州的同族已立有象样的家谱)
在此要感谢那些倡导者和已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的族中可敬人物,如拜瑞亭、拜甲第、拜明祥、拜国良、拜新堂、拜八尧、拜志俊、拜山来诸位先生,他们为家谱的完成作了大量工作,族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们。
大荔拜家村的由来
元世祖忽必烈率领蒙古大军北边消灭了金国,南边消灭了宋朝,华夏中国成了元朝一统江山,建都燕京,当时称为大都。我们祖先世为元朝的功勋宰辅,家族理所当然地在京城生活。到了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明朝之后,法典严厉,元朝的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我八世祖笃麟铁木尔(后称笃麟)也隐居到父亲的平江封地,躬耕于田,不受新朝的官封。后来又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众家人隐迁至现在的大荔县洛南冯翊。在七世祖拜住之前按照北方少数民族的习惯,大都是以国、以邑、以官等为氏,并没有父子相袭的汉民族的姓,我们当然也在其列。八世祖到大荔冯翊后确立了以“拜”为世传家姓。他这样作一是为了纪念父亲拜住,以姓志其人,又隐居他乡,以姓隐其身,明朝的官员们以汉民族的传统认识拜笃麟,难以联想到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从此在这里扎根立户,相安无事,世代衍传。
明代永乐年间,为追远报本,修家庙祖茔,族人将忠献公拜住和母亲怯烈氏夫人的灵柩从封地平江迁葬至冯翊所属沙苑南渭水北与杨村交界处,在大路的东侧,兑山震向,立为祖茔。清朝道光元年申奏皇上,二十一世祖拜思敬弟兄和全村三社出银三百余两,奉旨在同州府修忠义祠,将忠献公英灵入同州忠义祠内,春秋致祭,以表先人之苦,以彰先人之德。道光十二年皇帝下旨在拜住坟前树一石碑,额上镌刻“圣旨”两个大字,碑文竖写:“皇清敕旌元右相东平王忠献公墓”。坟园南北22大尺,东西26大尺、3小尺,占地2亩4分3厘8毫,位于华山阴之阴,渭水之阳,虽无楼台亭阁,狮兽石雕,然而树木森森,古柏飘香,青草如茵,表现了拜住的清正与不凡。每遇清明和过年时节,拜姓族人不分男女老少,箪食壶浆,络绎不绝到了坟前,人分昭穆,男左女右,按班站定,族长主祭,三社献爵,肃然起敬,群体跪拜,慎终追远,万古流长。当时留有专供祭祀用粮的公地,凡来参于上坟祭祖的人都发给饷食。
原立村名为东杨村,由于渭水泛滥,河道变迁,田舍受害,村子也随之就近迁移,后曾改名梧柳村、兴平村。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村分为南社、西社、北社,南社有城廓相围。村中选有德高望重的人当族长,三社各设乡约一人。后来合资出银,在南社中央座南朝北修建拜家祠堂一座。祠堂立有家谱神轴,除供族人逢年过节祭拜祖先,婚丧嫁娶奠礼之外,还立有族规。对那些不贤不孝、横逆不道、粗野不恭、临事怠慢、游手好闲、患难不相恤的人采取惩罚措施。如罚跪、罚款、罚粮、鞭抽板打等,这就是原始的家法。正是有了这些制约,大家相亲相爱,村风蔚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时,把兴平村改为拜家村,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族统登记为汉族。
一九五六年因修三门峡水库黄河下游诸支流河床将要抬高,依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设计要求,大荔县高程335m—338.5m以内村镇必须全部迁移,渭河两岸村庄开始为期两年的大搬迁。拜家村当时1300余口人三分之一户人家外迁到宁夏中宁县金沙乡,新建的村庄起名“新民庄”,下余三分之二户村民向北内迁一千米沙苑区,即现在形成的村庄。一九六二年国家政策同意将原迁至宁夏的全部村民迁回原址,叫“返陕”,这样,在大中华北纬34°40‘,东经109°58‘的版图上,完整地保留了“拜家村”这个来自遥远的大漠之北的古朴而饱经沧桑的家族村落,长期鲜为人知。现在全村共分九个村民小组,一所小学,五千余口人,占地面积约一万亩,休养生息,绵延不断,质朴勤劳的村民改良了这原本贫瘠的沙壤土,利用自然赋予充沛的光照和雨量生产出品质高尚的小麦、棉花、大枣、花生、西瓜、黄花菜,闻名遐迩。从一世祖孔温窟哇至今约乎八百余年,相传三十余代人。迁徙路线是:漠北(鄂嫩河东岸)——大都(北京)——平江(苏州)——冯翊(大荔)。
来源:成吉思汗
- 上一篇: 巴什基尔{蒙古后裔}共和国
- 下一篇: 生活在俄罗斯的蒙古族后裔及蒙古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