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有一个下辖县新野,位于中原经济区西南门户、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南阳盆地中心,北依南阳、洛阳,南接荆门、襄阳,自古为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水陆交通要冲。
在新野县的王姓蒙古族人口2000有余,居全县少数民族的第二位他们主要分布在王集乡的冯集村、汪堤村、归集村、石头庙村,上庄乡的王寨村,上港乡的王白村及城关镇等。王集乡冯集村的后砦是新野王姓蒙古族的始祖王三老的根基地。
后砦1820年迁茔碑记记载:我始祖兄弟三人,长日大老,徙居唐河大河屯;次曰二老,徙居镇平晁陂店;惟我始祖三老,独居兹土。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石碑又记载:新野乾隅有后砦村,迁新数百年矣,根深枝茂,世代昌盛,子孙绳绳,不能一村同居,所以四外外分焉。然王三老何时迁新野?这还得从元朝说起。
1356年,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集庆,势力迅速扩大,继而北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接着命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率兵攻打大都(北京)。“七月,大明兵逼京城,元顺帝与皇太子及六宫宰臣近戚皆北奔。”,“顺帝将北奔。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并以其侄和尚佐之,及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
时年83岁的准王帖木儿不花,代了三、四天的元朝末代君王,见大势已去、危在旦夕,即在八月二日京城将破前。带着家眷、儿子及侄儿率余部逃出大都,欲意北归。但明军已将归路封锁,只好折而乘隙南逃,后至濮阳、新乡,欲经河南、山西、甘肃回蒙古。但因李思齐割据陕西同明军处于交战状态态,道路被阻,只好隐居河南镇平以观战局,后因明军节节胜利而作罢。
准王帖木儿不花的儿子到晁陂后,以王为姓,隐隐瞒身份,单传四代皆埋葬于晁陂东岗,立碑只书王公,末敢提及名字。至五代王东溪生有三子:王辂、王轲、王轼。后王辂(大老)在明朝的弘治年间。迁居唐河县的大河屯;王轲(二老)留居晁陂;王轼(王三老)在明朝的嘉靖年间迁到王集后砦。石碑记述:“迁徙图存,势非得已,去国怀乡,情不自禁。从来播迁之际,未有能恝(音加、意淡然)然于中者。”
由此可知:新野县的蒙古族是在元末明初,由大都(北京)逃亡而来的元朝皇室宗族,他们到镇平后改汉姓随汉俗,隐居乡里以求生存,在明朝的中后期分迁王集后砦,继而又分支他乡。
从1812年所立王三老之子的墓碑所载“此坟乃我二世祖鼻祖王三老之子迁葬归家集,我曾祖广春、进义、进春之高祖也,今传已十有余世矣”。每世按二十五年来推算,王三老迁新野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另从镇、新、唐三县的蒙古族都传至二十三、二十四世来推算,蒙古族初迁镇平的时间恰是元末明初,史实相符。
你们点个小新涨五毛!
能不能升职加薪就靠大家了!
- 上一篇: 河北栾城千余校姓村民被确定为蒙古后裔
- 下一篇: 阿富汗的蒙古人后裔哈扎拉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