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俗历史悠久,世代沿袭。其习俗以隆重的婚礼为核心,以贯穿整个婚礼过程的婚礼歌为主线,兼有迎送宾朋、祭火拜天、文体娱乐等丰富的内容,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可以说是关于蒙古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在氏族社会时,蒙古人认为氏族内所有成员皆来自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部不能通婚,特别是王公贵族都是隔旗结为婚缘。蒙古草原广袤辽阔,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女儿出嫁后不知道何时才能与父母兄妹再次见面。这样,婚礼就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亲人分别的悲事。
蒙古族婚俗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聘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等等较为繁复的程序。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巴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后来就有了“多求则贵,少求则贱”的蒙古族谚语。求婚数次后,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方家“下定”。女方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对歌,相互庆贺,表示正式定亲。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女家陪送女儿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一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由于蒙古民族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之处。到了近代,随着民族融合和时代进步,前郭尔罗斯民间婚礼增添了新的内容,多在结婚前一天到女方家迎亲,迎亲的人数五、七、九人不等,富豪贵族迎亲的人多时可达十七、十九人,但均为单数。人数无论多少,男方至少要有一位祝词家,女方也要有一至两位善于周旋的女祝词家(一般为女方的嫂子)。迎亲人到女方后,双方祝词家按照婚礼程序开始明争暗斗式的对歌。女方如果没有女祝词家,也可以用男祝词家。
迎亲人从男方出发时带“袖瑟”(蒙古语音译,汉意为给女方婚宴上用的酒和肉等食物)。
迎亲人到了女方家后,婚礼习俗的活动开始。
一是迎亲。迎亲人到达后,女方迎亲者向男方客人献茶。此时,双方歌手或大家一同欢唱盛装赞、祝赞歌、赞马歌、贺喜歌等。
二是求名宴。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三是献茶。求名宴后,开始献茶,穿插演唱、劝戒歌、贺喜歌等,活跃气氛。
四是沙恩吐宴。系女方家的第二道宴。女方献上为新郎新做的袍靴,新郎换装。此时女方的嫂子妹妹弟弟们继续耍闹难为新郎和伴郎,让他们给嫂子和弟弟们点烟敬酒,唱歌等等,也有用各种游戏为难的。沙恩吐宴开始后,歌手唱告别宴歌,包括报宴歌、祝酒歌、论酒歌、赞沙恩、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歌、报时歌等,一直延续到送亲时辰。
五是送亲。报时歌催促人们起程,男方接亲与女方送亲人开始上路。双方一路上欢歌笑语,还有抢帽子,赛马等活动,有的路上遇到敖包还要祭拜。迎亲与接亲队伍快要到达男方家时,送亲队伍原地休息,让新郎和伴郎先回到家。他们给家里人报上送亲队伍的人数、车数,男女宾客的数量也都要各个告之。然后,新郎伴郎回到送亲队伍处。他们围绕送亲队伍逆时针绕三圈后,带领送亲队伍直到进入男方家头道门,男方的“贺勒莫沁”手持木叉(木叉上有三色或五色的哈达)堵在门口,与女方的“贺勒莫沁”进行头门对歌,主要是从古至今的历史、民俗等内容的问答以此来难为对方。这项程序结束后,男方亲友把送亲队伍请到屋里,并献哈达和荷包,男方的歌手献上赛马歌、头门歌、荷包歌等。
六是婚仪。举行婚礼典礼之前,女方还有一位梳头妈,为新娘进行梳头这项仪式,要唱劝嫁歌。男方的祝词家要及时报拜天时辰,拜火是蒙古族婚礼上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最后,一对新人拜火、拜天、拜双亲,结束了整个婚礼。
自古以来,在郭尔罗斯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婚俗。现代的郭尔罗斯蒙古族青年举行婚礼时,虽然融入了许多时尚礼仪,如燃放礼炮、鞭炮等,但仍以传统习俗为主。蒙古族婚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蒙古族聚居乡镇及村屯,其中,查干花、乌兰敖都、乌兰图嘎、东三家子等乡镇是重点区域。这些地方的蒙古族群众在举行婚礼时,主要程序性礼仪有迎亲、求名宴、献茶、沙恩吐宴、送亲,最后是结婚典礼。典礼主要有拜火、拜天、拜双亲。婚礼全过程中,还有劝嫁梳头仪式、抢帽子娱乐、路上拜敖包等活动。
蒙古族婚俗是从古至今完整延续下来的蒙古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突出的地域特点、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重要了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蒙古族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婚俗是一部百科全书,以礼俗的形式、艺术的手段,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是进行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巴彦斯郎在本地蒙古族青年传统婚礼庆典上颂祝词
巴彦斯郎在蒙古族青年婚礼
蒙古族婚俗——拜双亲
蒙古族婚俗-拜祖先-摄影王玉梅
蒙古族婚俗——拜火
新娘、新郎骑着骏马和盛大的迎亲马队伴着歌声进入草原婚礼现场-摄影吴巍
- 上一篇: 寻找成吉思汗帝国的旗帜【上下】
- 下一篇: 蒙古族姑娘婚礼头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