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的小年
——内蒙古画报社探访牧民生活
农历腊月二十二,我社派记者从呼和浩特驱车600多公里来到鄂尔多斯鄂托克旗棋盘井镇库计大队一户牧民家探访。
黝黑的皮肤,慈祥的笑容,老人名叫锁计。她与孩子们日常用蒙语沟通,只会一点简单的汉语,所以很多时候她都不明白我在说些什么,只给我一个可爱的笑容。
我社记者采访锁计老人。
锁计老人今年已经82岁的高龄,现在与二儿子共同生活在牧区。老伴儿于2015年9月离世,生前在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工作。老人有6个孩子,其中4个儿子2个女儿。
大姑娘名叫斯勤花,今年62岁,现居于包头市;大儿子今年60岁,名叫千喜,曾当过兵,退役后就职于计生委办公室,现已退休回到牧区生活;二儿子阿腾都西,今年55岁,在他1岁那年因高烧不退注射青霉素过量,而导致聋哑;三儿子赛希亚拉图,曾就职于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现已退休回到牧区放牧;四儿子光明,就职于鄂尔多斯市水利局;五女儿白樱花是一名美术老师,现就职于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
锁计老人与二儿子、四儿媳、小女儿及外孙女合影。
清晨,阿腾都西帮母亲准备喂羊的草料。
锁计老人一直住在大草原,家里有6000亩的草场,养着300多只羊,这些就是她家的“资产”。
老人的小外孙女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今年跟着她的妈妈回到牧区的姥姥家过年。
光明正在给羊羔喂奶。
阿腾都西养的狗生了4只狗宝宝,为家里增添了许多欢乐。
千喜在给羊饮水的中途小憩。
我社记者探访过程中,正逢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民族的祭火节。
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
祭火节的早晨白樱花为母亲穿戴民族服装。
美丽可爱的小外孙女为姥姥献上哈达,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祭火节的早晨要将所有房间打扫干净。
光明取出羊肉,开始做祭火前的准备工作。
将祭奠火神的阿日查草药装入自家缝制的袋子里,挂在厨房,祈福家中一切如意。
炉灶生好火,将羊胸骨及灌好的肥肠用炭火熏一下,然后放入锅中。羊胸骨代表着整只羊,他们把它祭奠给火神。
将炭火放在苏力德下,向火神祈福。
阿腾都西准备祭火用品。
蒙古人的祭火用品十分讲究,其中有五谷杂粮、五色线(各种颜色的线包含着不同的意义,红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蓝天、黄色代表云彩、白色代表大地、绿色代表草原)以及搓把草等…
光明正在准备酥油灯。
赛希亚拉图带着妻女回母亲家过节。
赛希亚拉图在做祭火饭。
祭火饭:从肉汤上面撇取少量的浮油盛于器皿中,然后将糜米或大米、奶制品、红枣、葡萄干等放入锅中熬成稠粥,称为祭火饭。
把煮熟的羊胸骨剃干净并保持胸骨的完整性。
把祭火用品放在剃干净的羊胸骨中间,用自制的羊毛线将羊胸骨缠绕并放在红、白四方形纸上。
祭祀仪式开始,高举祭品祈祷,祈求火神赐予丰收和幸福。
祈祷毕,把胸骨和祭品投入正在燃烧的灶火中。
向火神行叩拜礼。
祭火饭。
家人们共同享用鲜美可口的祭火饭。
点燃酥油灯拜神、祭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牧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国家及政府将草场按人头细分到每户家庭,牧民们有了自己专属的牧场,不用再频繁地搬家过游牧生活。他们在自家的草场上盖起了房子,还开着小车,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图片 满达
文字 满达 李翊溦
设计 张欣
终审 乌日嘎
监制 白音宝力高
- 上一篇: 游牧生活的标志——毡子
- 下一篇: 似曾相识话游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