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孩子——纳森
说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纳森,很多人都知道他从草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汉子。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 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同年进入内蒙古电视台工作。
草原的孩子纳森
1993年,年轻的纳森迎来了事业上一个难得的机遇。那时候,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民族之林》节目,正缺少一位少数民族的主持人,而纳森在内蒙古电视台的出色表现,被当时央视有关领导看重,便将他借调入央视,主持该节目。得到了这个机会的纳森格外欣喜,草原民族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冒险精神让这位年轻人渴望驰骋于更宽广的舞台。
深入基层采访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时隔数年,当我再次置身天安门广场,看到冉冉飘动的五星红旗时,不由自主地想要亲吻那片土地,想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那是个奇特的时刻,我似乎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力量。”进入央视的纳森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以最饱满的状态出现在全国观众的视野里。事实证明,领导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纳森以其俊朗的外形、扎实的学识和极富磁性的嗓音成功征服了观众,其优异的表现得到了台领导和电视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主持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
纳森真正进入央视是在1994 年初,当时国家人事部给了央视十个特殊人才进京名额,中央电视台面向全社会招聘主持人,报名者有数千之多,在如此众多的优秀人才中,纳森凭借优秀的专业素养脱颖而出跻身前十,正式成为央视的一员,从此,这只来自草原的雄鹰飞翔在首都的蓝天。
央视主持人代表的是国家形象
初入央视 , 纳森被分到专题部工作 , 当时的工作繁重且辛劳 , 很多时候外出采访、剪辑片子、节目录制他都要参与。那一时期 , 他参与主持的《社会经纬》《与你同行》等栏目关注社会问题 , 反映现实民生 , 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 , 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
和白岩松与友人合影
1996年,纳森被调入新闻中心,主播《早间新闻》。他回忆说:那时候的压力真的很大。《早间新闻》的播出时间是在早上6:00,由于担心误班常常失眠,即使能入睡,也只有三四个小时。因此他在宿舍设置了四个闹钟,就是这样也时常做梦梦到直播迟到而被惊醒,坐起来才发现自己只是刚刚睡下。
采访中的纳森
纳森对待工作严肃而认真,他的专注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常说,在央视做新闻主播,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形象,时刻有一种荣誉感与使命感,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份认真与执着,换来了应得的果实,多年来的岗位考核,纳森的成绩总是十分优异,观众们喜欢纳森,同事们也对他尊重而敬佩。
纳森与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他说:“这些年无论我人在何处,身边的人物和风景如何变化,心中总是存着家乡那一方草地与晴空。烦了累了的时候想起,会远离尘世的喧嚣,心就会变得沉静安宁。所以我曾说,对草原家乡的爱,可能是蒙古族儿女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而草原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个精神符号,永久地融入了我的血脉。所以能为家乡做一些事,我会觉得很踏实。”
主持晚会现场
1999 年,通过纳森的牵线搭桥,某爱心企业赞助赤峰市宁城县的贫困牧区创办了一所希望小学,在校舍建成后,纳森又发动同事、朋友捐款,资助当地一百多名上不起学的孩子。2001年,同样是在纳森的努力搭桥下,国家乒乓球队出资 30 万元为锡林浩特市建立了国乒希望小学。2008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纳森与同为央视主持人的白岩松谈及希望为家乡内蒙古做点儿事情的想法,以教育提高家乡学子的素养,开阔他们的眼界,与白岩松当时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二人的策划和组织下,“思想草原”学者系列讲座就此诞生。自2008年起,每年春秋两季纳森与白岩松会邀请国内七到八位顶级专家学者走进内蒙古高校向青年学生授业讲学,为内蒙古的学子带来场场精神的盛宴。
激情朗诵
生活中的纳森,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环保意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的民族。平日买菜或购物,他从不使用商场的塑料袋;在家中,纳森也保持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在他家里的洗脸池中,总放着一个塑料脸盆,为的是将洗过脸的水积攒下来做冲洗厕所之用。他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更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现在个人洗一次脸所用的水量,往往比以前五六个人的还多,这太不节约,太不环保了。
和同行们一起主持内蒙古成立 70 周年大庆庆典
纳森是一个生活的智者,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正确和积极的人生之路。他能够时时在生活中学习,不断修炼自身,不断丰富和完善来自生命的体验,于生活之细微琐碎处皆能做到一丝不苟,以一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正符合儒家传统所强调“下学而上达”的做人精神。他用心事业、热心公益、注重环保,皆因其有一颗仁者之心。
人有此仁心长驻,便会于纷繁世事间多一份清明的理智,于浮华名利处多一份道德的坚守。
监制 白音宝力高
文字 胡蝶
设计 张欣
终审 乌日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