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礼敬用品中,哈达为上者。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长辈或拜佛、祭祀、婚礼、拜年等隆重的场合中,敬献哈达是蒙古族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它是蒙古民族表达内心热情、敬重、虔诚、祈盼、夙愿、向往吉祥如意的圣洁之物。
蒙古民族崇尚哈达的习俗由来已久。关于它的起源,研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哈达”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他于1244年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前往西凉(亦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元世祖继位后,八思巴被尊为国师、帝师。1265年他第一次返藏时,向菩萨和僧俗官员敬哈达、赐哈达,因而推断哈达是从元朝传入藏族地区再传入蒙古草原。

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哈达最早起源于西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所著的《康輶纪行》一书中写道:“蕃僧见人,必以哈达,即古之束帛。”文献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大会天下诸侯,执玉帛与会者万国。中原的“玉”字从王,应该指帛上有王室标记的图案。“帛”意为白巾,指长方型的巾,是丝、麻、葛、毛诸多纤维织物中的顶级丝物。远古的帛在颜色、质地、形状等方面与今日所见的藏族哈达极为相似。巧合的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省的汶川县,现今居住着不少藏民。由此推断藏族哈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除此之外,根据藏族重要的史籍——《白史》中提到的线索,唐代松赞干布时代就已经有了哈达,而且很可能来源于本教。


在蒙古族文史料中却罕有记载“哈达”的字眼。这一字眼最早出现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北京正式出版印行的木版蒙古文 “格斯尔传”(实际在蒙古民间流传或成书的时间比这早)。这不仅可以推断当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而且还能说明献哈达礼俗是从明末开始的,盛行于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蒙古族哈达与藏族哈达形同一物,但其习俗和含义却有不同之处。如藏族敬献的哈达是居高临下的,将白色哈达挂在客人脖子之上,象征大慈大悲的佛主在保佑信徒,而蒙古族敬献的哈达则体现着虔诚、吉祥如意。
- 上一篇: 内蒙古出版界第一位蒙古族女社长—莫德格
- 下一篇: “内蒙古出版奖”获得者——诺尔吉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