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呼伦贝尔很多年了,一直想参加一场正宗的草地婚礼,想亲身感受那种宾朋盛装、天地作证的神圣和浪漫。特别是想参加布里亚特人的婚礼,因为我心目中的布里亚特蒙古族非常传统,他们长尊有序、特别注重仪式感,服装也很漂亮,那些个“红缨帽、起肩袍”,总是时时闪亮在我的记忆里。所以听说其木格的侄女结婚,我立刻打飞机前往……

其木格,是我跟随呼伦贝尔青摄协的摄影团,曾经几次拍摄走访牧户的那家牧民点的女主人,她的勤劳、热情和善良,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出嫁的新娘虽说是她的侄女,但因从小失去母亲,一直由她带大,所以相当于她送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


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很复杂,大致分为:哈达格塔勒毕何(定亲)、巴斯根寨呼(姑娘走亲)、巴斯根乃那达慕(娘家的婚宴)、送亲迎亲仪式、正式婚礼仪式等程序。

订亲是由男方的使者牵线搭桥,在订亲仪式上,女方家长接过男方使者呈献的“哈达”,即表示应允婚事,男方使者将随身带来的奶食、糖果郑重地放入主人家的果盘内,表示两家已缔结“秦晋之好”。

走亲,是婚礼前,新娘在近十个男女伙伴的陪同下,骑着马,到自己的近亲家走亲戚,她们走到谁家就在谁家落脚,谁家都要杀羊、设宴、送礼。

娘家的婚宴,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开始,女方家举行隆重的送亲仪式,也叫“巴斯根乃那达慕”,据说有藏戒指游戏、篝火歌舞,非常热闹。

我们这一行人没有人懂蒙古语,又加上女主人其木格实在太忙,根本顾不上给我们讲解,我们露营的地方也不是送亲的牧点,其实我们当时是并不知道还有送亲这回事,这些都是我参加完婚礼之后看书查资料恶补的,很后悔应该先做功课再去参加婚礼,就不会错过很多精彩了……

不过那天傍晚,在我们的露营地,来参加婚礼的其木格的亲戚自发的围坐在勒勒车旁哼唱短调(布里亚特的民歌结构短小,旋律欢快,称为短调民歌或准长调民歌)的场景让我恍若梦中……那橙红色的夕阳、那悠扬的歌声、那幸福的笑容,和着草原的风,在空寂的天地间,现在想想依然让我心动不已……


另外,和兴趣相投的朋友们小酌,在星空下谈天说地,也是很难忘的经历……


第二天清晨我们是被鸟儿吵醒的,它们结队在帐篷顶略过的风声,都是那样清晰。早餐是奶茶、羊汤面、炸果子、八宝饭。吃过早餐,我们随主人前往另一个牧民点。

这儿是等待迎亲队伍的地方,亲朋好友已经来了不少,都已经忙起来了。杀羊、宰牛的活早已提前完成,现在正忙着切分……


劈木柈子已经不用斧头了,早已使用上了电锯……


临时伙房不够用也很简单,在外面另支几个炉灶,备菜、熬奶茶、煮肉、炒菜、煎炸的人各司其职,井井有条……



草原上的婚宴吃的其实很简单,以冷食为主,主要有面点和肉食,也叫白食和红食。

白食面点会提前两天开始准备,主要是油炸小果子,另外是八宝饭。八宝饭布里亚特语又叫“乌日莫”,它是用叫“臭李子”的野果做成的果酱,跟奶干、砖茶茶水、细砂糖、红枣、葡萄干混合,再和黄油与面粉的混合物搅拌均匀,倒入煮好的米饭,加上切碎的列巴、油饼充分搅匀,再加入一些蓝莓汁。煮好的八宝饭会放在炸果子盘的顶端,周围配上千层糕和糖果。这样,丰富漂亮的白食就做好了,真是好看又好吃。



肉食则用白水煮熟,手拿着,用刀子割成小块吃,叫做手把肉。让我惊奇的是,在酒宴间,男人和女人竟是各吃不同部位的肉,所以传统宴席上男女是不同桌的。即便我们不懂规矩坐在了一起,上菜时也是先上男人的,再上女人的,就连汤也如此。我当时还奇怪,后来对比才知道,的确有所不同。给男人吃的肉,有肋骨、颈椎、脖子和腰以上的部位、肩膀部位和前腿。给女人吃的肉,有胯骨、后腿以及腰部以下的部位。而羊背等上等的好肉,会作为礼物回赠给娘家参加婚礼的姑娘,就连每一位宾客也会受到主人家的赠礼,男性宾客多为哈达或毛巾,女性宾客为头巾。还有,在宴席上不会出现内脏下水,下水都会被剁碎,一半会加韭菜、大葱、蒜、花椒粉和盐做成馅,包成太阳饼下锅油炸;另一半加土豆碎和大葱做成包子,上锅蒸熟,这些是作为帮厨亲戚和男方来宾的餐食。


为了讨个好彩头,婚宴的餐食都是成双成对的,主菜是两个大盘,一盘面点和一盘手把肉。凉菜也有两道:素的是黄瓜,拌银耳和木耳;荤的是凉拌羊肚丝。热汤也是两道:白汤是肉汤里面加上土豆、洋葱熬煮而成;红菜汤则是先炒熟卷心菜和白洋葱,倒入肉汤中再加上番茄酱熬制的。

女方迎亲婚宴似乎并没有汉族所谓的“大直宾”张罗事情,但宾朋自动落座有序,而默默忙碌的女人们也总会在新到的朋友落座或是宾客的碗空起的那一刹那,走到他身边,柔声问:“你有奶茶么?”然后一一拿起碗,恭敬斟满,右手奉上。即便是接连几人很靠近,也不会摆在桌上统一斟满,这种融在骨血里的礼仪让我很感动。


除去餐食,我觉得最有看点的是服饰。送姑娘前,女方家要准备嫁妆,其中最为让我惊讶的是嫁衣,据说冬夏的袍子一共要有26套!26套啊!啥时候穿得完呢?而且这些服饰都要在新娘出嫁的早晨统一试穿,并当时缝制合身,据说有些母亲是在女儿离家的那一瞬间才咬断最后一根丝线的……所以,这大夏天的,试衣服也算是一个体力活……




边试边改,好多老人家在忙碌着,她们使用的缝纫机竟然是手摇的……



就连靴子也是手工缝制的……


对了发现一个有趣的事,你知道,穿没有衣兜的蒙古服饰时她们的手机放在哪里么?


试衣间隙新娘还要接受来宾的赠礼……接受赠礼时,新娘一定会坐下,双手接过后,右手高高抬起表示感谢……



夏秋季绸缎或呢料的服饰放在实木打制的木箱里,冬装放在“蒙呼里亚克”中,待男方迎亲时装在车上。


嫁衣中最贵的(一万多块),也是最费时的要数冬装的棉袍,缝制一件这样的袍子,据说需要30头羔羊的羊皮,要好几个手工娴熟的老人,缝上好几天呢。



布里亚特的袍子硬挺华美,未婚女子多是溜肩式长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袍肩密褶耸起,并配有马甲,马甲和分割式长袍显得腰部纤瘦,裙摆四散,很有女人味。服饰上肩部打褶是女人已婚、未婚的明显标志。布里亚特蒙古人有这样一个谚语:“别让天空看见你的头顶,别让大地瞧见你的后背”所以布里亚特已婚妇女非常注重戴帽子和穿坎肩。布里亚特人对天地和对他人的尊敬,竟然融入了服饰当中……

给伴娘们合影时突然跑出来一个抢镜头的姑娘,好可爱,似乎让我们好好看看女孩和女人装束的区别……


布里亚特民族服装大都是手工缝制的,男装浑然大气,女装色彩缤纷,精美艳丽。红的、粉的、绿的、紫的、蓝的、黄的,所有鲜艳的色彩都可以用在她们的衣服上。但让人惊奇的是这么多宾客,不算花边样式的不同,竟很少遇见两个袍子的花色和色彩是一模一样的!就连头戴丝巾穿着“哈马干袍”的便装为婚礼忙碌的女人们也竟如此,她们就像是草原上盛开的鲜花,各自芬芳着。婚礼气氛,很快被这些美轮美奂的服饰点燃了……







除去新娘最美的还有伴娘。
和新娘要好的年轻的小媳妇,穿出了当年出嫁时的礼服做伴娘(这是当地的习俗,一定要新出嫁不到一年的小媳妇做伴娘)。伴娘的发式是标准的妇人发饰,将头发梳成两根发辫,戴上推卜,将发辫放进黑金丝绒缝制的发辫套饰中,其下缀有镶珠的银链。她们头戴圆筒帽,足蹬高筒马靴。




      环佩叮当的腰饰也很有意思:右侧银链系着双管针筒、蒙古刀、火镰;左侧挂着银五饰(钩、锥、耳勺、夹子、镊子)和银香盒。

这身装束端庄华美,非常有特色……



出嫁前,新娘在自家蒙古包和好友饮茶、吃肉、对歌,就算是男方迎亲队伍来了许久也不紧不慢的。


我很好奇地去问过几次出行的时间,结果被告知:“不要急么,慢慢来,吃好了就走了么!”结果从早上7:00等候到下午1:30,新娘和伴娘才和迎亲的队伍出发……

迎亲的队伍接上新娘先到新房。



        卸下嫁妆,在新房内完成传统的换装仪式: 卸下闺妆,换上妇人装束,完成从姑娘到已婚女性的身份转变,然后才去往婚礼的现场。
        这是闺妆

        两耳后面往上翘的牛角形头饰叫做“西伯格勒”,这是婚礼上新娘和伴娘头饰比较显著的区别。
        这是妇人装束……

男方婚宴在鄂温克旗的西公社。迎亲队伍去了大半日的时间,婚礼上的人们却也不着急,慢慢的、吃吃的等。时间的概念和吉时的讲究在这里都没有,什么时候迎亲的队伍回来了,婚礼就在什么时候开始,真是让人瞠目的随性和从容……

草原婚礼只给婆家客人和长辈准备些木条桌和长条凳,围成半个圆圈,剩下的半个圆圈则是自家的亲朋和同村的邻里,可以席地而坐,娘家宾客在内圈,也是席地而坐的。









婚宴正式开始后,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手拉手绕场顺时针走一圈,与亲朋好友见个面。



婚礼上的祝福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男女双方的长辈轮流上台,站成一排,一一传递着麦客风,用简短的话语给一对新人祝福,语重心长的嘱咐,幽默的表达方式,往往会引起全场的掌声……



接下来,按牧民习俗,新郎来到岳父面前,单膝下跪,由岳父将衬衫和腰带放在新郎的右肩上。


在司仪引导下,绕场一周,并高声喊:“新郎漂亮吗?”众人齐声回答:“漂亮,很漂亮!”


之后新郎和新娘一起拜见父老尊长,逐一向人们敬茶。

布里亚特婚礼是国内唯一不上酒的婚礼,另外在接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所有人都盛装出席。试想连我这一身速干裤,防晒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他们那么厚的袍子该有多难受?这种克制,和唯恐失了礼仪的、对传统的尊重,很是让我敬仰。遵循传统,是对旧生活的顺从,也是对新生活的宣言——土地为根,命系草原。在这片天地间,学会敬畏,学会感恩,是蒙古族最聪慧的传承吧……


布里亚特作为蒙古族的一支,早先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上世纪初从俄罗斯迁徙而来,都生活在鄂温克锡尼河两岸,至今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非常传统的生活习俗。婚俗,更加集中体现了游牧民族的价值观,恋爱观,婚姻观,甚至人生观。而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才构成了多彩的富有魅力的呼伦贝尔。

但即便是这么传统的民族,现在的年轻人也大多数是在酒店结婚了,这样传统的草地婚礼,再过几年或许就真的看不到了……这也是我不顾疫情,大老远跑来凑热闹,参加这场草地布里亚特婚礼的主要原因……

一次婚宴,一直从早上吃到天黑,婚礼才在欢歌笑语中渐渐接近尾声……这样的隆重、欢庆,尊长重礼的传承,才是婚礼本来才该有的样子吧?

参加婚礼的过程中我有过等待的急躁,觉得他们没有时间概念,也曾抱怨没有流程的不靠谱……可是现在想想,究竟我在急什么呢?在这莽莽草原,遇到一个人就很困难了,遇到一位爱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也是他们对婚姻和幸福敬畏的缘由吧?如果,爱能使人有动力跨过一条河,一座山,在这个悠长的夏天,在大局落定之日,婚礼是不是也可以就这样慢下来?等等那个山梁后马上的身影,涉河而过的少女从容前来……

我终于懂了,其实等待也是一种安然的心境和一种宽广的胸怀……

现在想起那日晒进我心里的阳光,想起那飘香的奶茶和手把肉,还有那些色彩炫目缤纷的服饰,和那不急不缓的从容……我都会再次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对幸福的珍惜和敬畏……

也许这些都是悠长的布里亚特婚礼给我的启迪……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