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勇于实践·改革创新

——评敖仁其、艾金吉雅《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作者|纳日碧力戈

单位|复旦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7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大大推动了牧业合作社的发展。牧民合作社在十余年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砥砺前行。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及其案例为牧区经济的合作化、组织化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我们要正确认识牧民合作组织对于牧区振兴的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进一步扶持、推动牧民合作社发展迈上新台阶、走进新天地,为牧区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敖仁其、副研究员艾金吉雅编著的《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一书于2018年11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是“中国蒙古学文库”系列成果之一。该书运用民族经济、传统文化与社会组织学的相关理论与宏观视角对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与整合,探索了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新途径,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设和复合型政策方案。

 

根据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等综合因素分析,牧区合作组织既有农区合作组织的一般属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法律和政策干预方面看,牧区合作组织经历了适度干预(牧业初级社、高级社)、过度干预(人民公社)、自由放任三个时期。自合作社法颁布以来,牧区合作社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盲目照搬农业项目的做法多,因地制宜的扶植项目少。建立牧区合作社主要目的是规避自然灾害,保护草原生态,弘扬传统智慧。牧区合作组织具有传统文化背景,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公益事业方面。但是因牧区地广人稀,懂市场经济的人才少,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差异,牧民进入市场的难度较大。牧区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牧民身份的转换,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劳动力转移、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具有现实意义。合作社多样性的财产结构(集体财产、个人财产和股份财产、国有财产的组合)使其具有混合所有制的特征,在组建合作社的过程中,草场入股仍旧是一个难题。

 

合作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否有一个齐心协力的领导集体。为了避免合作社对“能人”的过度依赖,有必要让 “能人”主导型的合作社过渡到民主管理主导型的合作社,以保持合作社为全体成员服务的宗旨不变,这需要思路清晰,规划明确。需要指出的是,牧区合作社的所有制结构和成员的财产权利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追溯了游牧民族的互助文化传统描述其类型、功能和特点的同时,指出互助合作机制是游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传统互助合作机制就没有草原畜牧业,也不会创造出流传至今游牧文明和草原文化“浩特阿寅勒” 是很好的例子牧民们共同利用草牧场,轮流放养家畜,交换种畜,改良畜群,互助搭建棚圈,实现了劳动分工和季节性轮牧,互助合作发挥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情感需求、扶贫济困的多重功能,做到了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振兴牧区经济、实现牧业现代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游牧文明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摒弃不符合新形势、新情况的消极因素。

 

研究通过生动的个案描述,呈现了内蒙古近代合作经济的发展历程,为当前合作经济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草畜双承包制度实施之后,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被打破,对牧区生态和牧民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碎片化的草场、分割性的经营管理和分散性的居住格局显然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只有重构牧区集体协商和互助协作的社区机制,强化草场的整合利用,鼓励和推动牧民合作经营,才能实现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牧区振兴目标。

 

著者以丰富的牧区调研数据和内蒙古12个盟市的不同案例为依据,系统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描述和分析了新世纪内蒙古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和分配方式及产权制度安排。研究从国际合作社运动的大背景出发,探究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历史演变,回溯我国牧区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分析双方关系发展的态势,分析合作社可持续性面临的障碍,展望内蒙古合作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描述了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模式,针对发展内蒙古合作经济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著者指出,探讨牧区新型合作组织的功能和演化方向,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合作载体,进行有效的组织制度变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可以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兼顾牧民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牧区合作社或合作经济特有的复合功能。社会功能体现在构建和谐文明和治理有效的社区生活,增强牧区社会的稳定;生态经济功能体现在产权明晰、多重产权组合基础上规模化利用草场,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劳动分工,节约劳动成本,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扶贫济困能力,促进牧区产业结构提升和劳动力转移;文化功能体现在有效的组织、交流,学习,建设现代工业、商业,信息的组织载体,提高牧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创新草原文明。

 

此外,提出了需深入研究的课题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多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无论是传统社区组织,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畜牧业经营体制,都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一是,家庭、社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牧区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开始淡化;二是,家庭经营制度打破了草原畜牧业原有的适度规模畜群的放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草原退化;三是,单户家庭经营模式打破了按不同畜种和畜群划分的劳动分工,导致家庭经营“小而全”,畜群规模小,生产无法专业化,无法应对市场竞争。这些都是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亟需深入的课题。

 

无论是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还是乡村振兴问题,合作经济研究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著并不罕见,《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但以草原牧区蒙古族牧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学界鲜有涉及。从这一意义上说,此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是目前唯一一部系统研究内蒙古牧区合作经济的专著,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智库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借鉴。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牧区振兴面临诸多挑战。新型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土人才,是牧区振兴的内生力量。研究对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做了详实的记录和客观分析,对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牧区振兴战略在内蒙古牧区乃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文章刊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6。



草 原 文 化 研 究 所
0
0
打赏
收藏0